小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9-10-15李景崇
李景崇
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对小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现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晰整洁,格式要科学合理。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要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错漏的地方,帮助学生克服粗心大叶的坏毛病,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经常开展一些作业评比活动,评出一些优秀的作业来向全班学生展示,提供给大家参考学习的素材,以此来激励同学们互相监督,共同进步。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是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人们都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和进步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一样,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并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在学习上不断得到进步。例如:我在批改学生作业,发现作业有错误时,我就会把错误的答案用红笔圈起来,或者用红笔在错误的地方下面划横线,提醒学生注意;我还会经常把一些同学们共同出现的问题投影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这样,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作业出现错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自主探究”。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多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积极动脑思考。遇到问题时,要在心里多问问几个“为什么”,多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再试着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和主张,教师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给出一个令他们满意的答案,并且及时给于肯定和表扬。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极和同学进行导论,以便更好地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在一起,看看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新的图形,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拼成的新图形的底和高与原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拿去和同学们一起导论。这样,大家通过热烈的导论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三角形的高,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正好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最后,总结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相反,他们会觉得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乐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自己小结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小结,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余味无穷、启发智慧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小结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都学了什么内容?自己都学会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里弄不明白的。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就可以更好地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