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2019-10-15李青
李青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无疑对“教材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和传统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深入发掘乡土文化资源,不但在内容上对语文教学资源作了有益的补充,而且在方式上,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师生的互动行为。有他独特的风格,有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将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合理使用乡土文化,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激活课堂气氛等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实践活动:利用课内资源融合乡土文化、在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融乡土文化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融乡土文化于寫作中等。
一、结合教材,利用课内资源融合乡土文化
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很多语文学习和运用部分,如教材中的“朗读与积累”、“口语交际”、“语文与生活”等等,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这些内容,渗透乡土文化。比如,在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家乡解说员”主体,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家乡的风味特产、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围绕一系列来介绍一下自己家乡所独有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学生亲耳所闻,亲身所感,很容易保存在学生的头脑中,在搜集和整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乐意去说。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有困难的话,可以指导学生写出一段或者是一篇简要的解说词等,让学生先进行朗诵一遍,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加深了对家乡土文化的了解和熟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另外,也可以通过举办说谚语比赛和故事会等形式,让学生把搜集起来的谚语和听到的故事进行整理,然后说一说,讲一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增加学生对身边乡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成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使命。
二、拓展延伸,融乡土文化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了很多机会走出课堂,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去体验、实践、探索和创造,而乡土文化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佳的源泉,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合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深入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在内容上对语文教学资源作了有益的补充。
喜德风景绮丽,古迹众多,有乌河大石墓、登相营古驿站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还有有神奇的小相、公母鱼洞河、马果梁子等名胜风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漆器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克智》、《玛牧》、《勒俄特依》、《支格阿龙》、《阿嫫妮惹》等。这些都无不充满山乡之美、之趣。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让学生搜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或是组织学生做一些节日中的美食,如烙荞饼等,把制作过程写下来展示;或是组织学生感受一下自然风光,如春暖花开时,教师带着学生去踏青,去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秋收时节,广阔田野就在眼前,和学生们一起秋游,亲眼目睹大自然的丰收。或是在节假日时候让学生去走访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调查访问等,或是去本地的一些特色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丰富写作素材,融乡土文化与写作
民间乡土文化是学生书面重获生机的活水之源,乡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学生最为熟悉、最为亲切的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进行生活写作的绝佳平台。在本土文化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自然风光中,在家庭、社会、学生的生活中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走进本土生活,不断丰富自身的素材库。另外,还应带领学生在平凡中,体验本土生活,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接触自然、深入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让学生在平凡中发现真正的伟大,在平淡中寻找新奇,让学生真正做到遇事可写,有感而发,如此写出的文章也能更灵动。
总之,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可以说,乡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母亲,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要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教学。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一定要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情感,感动学生生命。教师引导学生去关心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也一定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子,使其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