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借一双童眼看世界
2019-10-15李向萍
李向萍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曾说过:教育要有“儿童视角”。他认为所谓的“儿童视角”,就是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归根到底,就是教师要有一颗童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释疑、解惑。如果教师也能“蹲”下来,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学习内容,和学生一道去探索新知识。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能够获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有助于帮助学生寻找攻克难关的对策,从而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一、“蹲”下来,思其难,解其惑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但有时因为师生双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有些教学内容在老师看来比较容易,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由此,导致师生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最终造成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障碍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渐丧失。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疑惑,教师不要感到惊讶,而要“蹲”下来,思其难,解其惑。
德国一位学者曾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把这15g 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不知不觉地在享用佳肴时,将15g 盐全部吸收了。数学故事不仅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成了学生不同能力发展的摇篮。它是传统数学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起到激发兴趣,开阔思路,提升能力,扩展知识等多重作用。正因为如此,数学故事在孩子的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根据教学内容,将数学故事适时引进课堂,它不仅能帮助孩子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更能让孩子领略数学王国的无穷魅力,演绎着数学的无限精彩!
二、“蹲”下来,料其错,思其妄
课堂教学追求的不是学生的“对答如流”、“滴水不漏”。这种追求恐怕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也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最终导致学生逐步丧失求知欲和灵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蹲”下来,从学生的思维入手,预测学生可能犯的错误。
如在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我出了下面这两道判断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辨别。
①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②如果圓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这两道题是比较难理解又容易混淆的。当时,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一道题肯定是对的,这已经是通过实验证明的了,不容置疑。可第二道题,他们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错,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启发他们可以举例验证。最后,大家通过举例、计算、验证后,都一致认为第二题是错的。此时,我顺势引导,我告诉学生,有些话顺着讲是成立的,但倒过来就不对了。如:正常人都有两只耳朵,这肯定是对的。但有两只耳朵的动物都是人就错了。同学们都笑了,他们心神领会,纷纷也举出同样的例子加以说明。其中,还有一位学生老气横秋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你爸爸是男人,这肯定对吧。但反过来,是男人都是你爸爸,对吗?谁要还敢说是对的,那你老妈不得一棍子把你打死?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嘛。他的发言,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但笑过后,当中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这样的教学,不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蹲”下来,观其错,听其声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加以分析,还要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在学完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对于“有盖”、“无盖”等问题学生总是容易出错,通过和学生聊天得知,他们并不是不理解计算物体的表面积要考虑实际情况,出错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太粗心造成的,而粗心是小学生主要的年龄特征。为了帮助他们克服粗心的坏习惯。于是,我瞎编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猎人,想测试一下狐狸和野猪的智商。他在狐狸和野猪经常出没的地方设下一个陷阱,陷阱上面用一些杂草、枯叶盖住。不久,一只狐狸和一头野猪一起走过来了,由于它们不知道路上有陷阱,结果双双掉到阱里去了。这时,猎人走过来对它们说:“不知者不罪,我把你们两个都放了,下次可要小心哦!”放走它们后,猎人又用杂草、枯叶把那个陷阱重新盖上。几天后,那只狐狸和野猪又路过这里,快到陷阱旁时,聪明的狐狸停住了脚步,它没有忘记自己几天前就是在这里中招的。于是,它停下来,认真观察了一下地形,小心翼翼地从旁边绕过去。而那头蠢猪,好了伤疤忘了疼,它早已把几天前中招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只见它哼着歌儿大摇大摆地向前走去,结果……。这时,猎人又出现了,他指着阱里的野猪说:“猪呀猪,说你蠢,你真是蠢得无药可救,同样方法我可以连续骗你两次。上一次犯错,我可以放过你,这一次我没办法饶你不死了。”于是,猎人把那头蠢猪丢进滚烫的开水中去了……。
讲完故事后,我先让学生谈感受,老师再相机引导。从此,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的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老师能“蹲”下来,能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他们的错误,去分析、思考他们出错的原因。
另外,面对学困生,教师更要“蹲”下来,尊重生命,以人为本,要用“心”、用“脑”去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世界。学生的天地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们要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指点迷津的睿智、包罗万象的气魄去接纳、宽容和等待。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尽显鲜活、灵动的课堂魅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催开每一朵花蕾,真正听到“花开的声音”。
总之,作为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要“蹲”下来,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我们的数学课堂或许会更真实、更有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