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医疗空间更新思考和启发
——以东北国际健康城概念规划为例

2019-10-15范继军许丽君朱京海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中国医科大学校区东北

范继军,许丽君,朱京海

(1.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上海200070;2.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沈阳110168;3.中国医科大学,沈阳 110168)

1 共享经济成为空间发展新目标

2 空间更新是城市空间的重塑和再生

空间完成功能转换之前会产生功能和用途的“零空间”现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发展想象和可能性。相比城市规划下的“正式”空间的开发,被忽略的“非正式”的开发就更需要赋予价值,往往是在城市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重新激励人们表达价值需求与改造意愿[2]。

2.1 空间活力是城市更新升级的关键

当今城市都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在空间更新的这一阶段中,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精明增长,这一期间,空间的活力,包括闲置资源再创造、资源潜力再挖掘、空间功能再升级、空间结构再优化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城市发展一定阶段后,实现结构功能跃迁必然。

2.2 文化价值是城市空间发展核心

空间更新是可持续性的,空间价值相对具体的发展而言,在不同发展背景下具体空间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因此,空间价值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波动性、弹性和永不饱和性的。在一个城市中空间更新的数量大、内容多,激发方式和更新特征各不相同。空间更新的价值最大化对本文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空间更新作为城市发展和规划管控的弹性机制,其文化价值不仅停留在空间的二次开发上和简单的功能激活上,而是功能深次层联动和活力提升的结果[3]。

2.3 更新的手段是空间微环境的海绵性

空间更新的价值体现来源于全社会对城市海绵性认识的提高。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环境的大小空间组成的海绵体。其中,大空间挑起城市的主要功能,小空间担当城市的多元特色职能,大、小空间并存为丰富的城市交融、体验、共享提供了可能。而城市的空间更新就是城市海绵中的弹性模块,让城市产生更加多元的活力,打破空间阻隔发展,是体现城市整体特色和活力的关键所在。

3 共享经济视角下空间更新策略

共享经济的微观视角下,空间更新的内涵应当进一步拓展,不应仅仅局限于空间更新层面,应该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将单一的空间复合化,多空间的属性共享化。并进一步关注空间里人的社会网络、特征和个体需求。更应重视社区文化,加强社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空间”和“自然-人文”互动关系[4]。

3.1 实例概况

中国医科大学老校区占地面积8.9km2,处于太原街商圈和东北金融中心的交接地带,紧邻中山广场和中山路欧陆风情街,距离沈阳站1.1km,距离沈阳北站3.5km,距离桃仙机场18km。随着校区主体功能搬迁,老校区逐渐趋于闲置状态。

此外,中国医科大学在教育管理投入和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学校财政缺口,校领导提出将闲置老校区进行资产置换的方案。但由于校区用地权属复杂,进行资债划分难以平衡多方利益,推倒重建难以尊重原有历史格局和历史建筑,资产置换难以延续医科大学历史发展文脉,因此,希望通过规划策划解决以上问题。中国医科大学校领导和有关专家展开多次策划研讨,认为老校区是少有的位于城市中心区,且面积相对较大的剩余空间,加上紧邻附属医院、交通区位优势和医疗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巨大。

根据美的2017年年报披露的信息,美的对存货均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计价。每种计价方法都会对企业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根据不同计价方法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市场情况来选择。在物价上涨时期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存货成本,会使利润虚增,导致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增加,在这个时期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或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可以避免成本过低的现象,计算出来的利润和税额也不会有很大波动。但是,在物价下降时,应该考虑采用先进先出法,先购进的存货成本较高,计算出的当期发出存货成本也越高,可以减少当期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减轻企业税负。美的应该结合市场环境综合分析,选择最优的计价方式。

基于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周边交通流量、空间资源集聚量、文脉发展历史和城市动能转换的分析,可以看出老校区作为中心城区的罕见的剩余用地,具有以下特征:区位优势明显,名牌医院的经济外溢效应明显,交通压力大、承载能力有限,景观资源丰富,单位你得到有限利用。

3.2 现状分析

3.2.1 周边健康经济量大分散,共享经济介入大有作为

高校老校区已存在许多年,在功能分区和功能已经形成,并且相对稳定。中国医科大学老校区周边医药产业高度聚集、酒店宾馆密集、教育资源丰富。周边医疗产业包括沈阳曙光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在内的医院、门诊和各类诊所药房27家。周边教育培训包括包含学校、教育培训中心9家,是老城区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段之一。周边地区共包含写字楼26座,酒店宾馆19家(见图1)。周边医疗资源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但均自发形成,但缺乏联动发展的核心和平台,各个医疗单位各自为政,难以发挥规模联动效应。

图1 医科大学周边资源空间分布

3.2.2 老校区文化价值深厚,促进资源共享

中国医科大学老校区有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5处历史建筑,是中山路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2),是东北地区重点开发建设的城市空间之一,也是早期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论引入我国并建设实施的典型区域。其中,老校区建筑群共6栋,是与医疗教育发展史相关的代表性建筑群,现状保存较好,代表了我国近现代医科大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状况。

图2 中国医科大学老校区文物建筑分布

3.2.3 城市更新驱动力演替,健康经济登场

研究区所在的片区是沈阳现代化历史的开端,是代表沈阳百年发展历程的蓝本。中国医科大学所在区域的驱动发展力,经过了交通枢纽驱动和传统商业驱动2个阶段,随着区域医疗资源集聚,健康经济将成为下一个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阶段为交通枢纽驱动阶段:沈阳站是中国东北地区及辽宁省的铁路枢纽火车站和规模最大的火车站之一。交通优势首先解放了区位空间的约束,并通过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引导,进而影响周边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成为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第二阶段为传统商业驱动阶段:随着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交通优势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大量的经过型客流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压力,此时交通已经不能成为带动地区发展主要优势。站前片区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娱乐休闲、旅游金融和餐饮服务等传统商业,依托交通优势已经发展成熟,具有一定的规模,取代交通优势成为带动片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第三阶段为健康经济驱动阶段:受互联网和线上交易的冲击,传统商业发展态势低迷,传统商业不再是带地区发展的主动力。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多的重点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老校区周边的医疗资源是沈阳市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地区,结合国民对健康服务业的个性化需求,大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通过产业融合和产业形态交织,未来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4 东北国际健康城概念规划方案实证

在共享经济和共享社会的背景下,围绕中国医科大学老校区建设东北健康城,建立环大学健康经济圈,得出单维度集聚打造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和多维度扩散打造环大学健康城市经济圈两大策略。在共享经济的价值体系内,首先通过单维度集聚,建立“东北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医疗健康资源共享平台和共享社区。在共享经济的本质意义上,通过平台功能共享,建立环大学健康城市圈,实现健康价值服务体系的循环,从而达到对空间更新的价值体现。

4.1 利用文化反哺城市有机更新

1945年11 月,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现老校区为始建于1911年南满医学堂,为当时期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学术、医疗水平最高的医科大学[5,6]。红医文化成为中国医科大学的独特印记,从大区域珠链发展模式的红衣卫校、到为计划经济驱动下点状办学办医发展模式下东北区域医疗管理中心、再到市场经济驱动下的新一轮网络化办学办医模式的现代医学院校,中国医科大学的发展模式与中国历史的螺旋式发展具有很强的贴合性。中国医科大学的成立发展历程,对今天的更改造有着重要意义,应深度挖掘红医文化与近代最优医学历史,发挥历史文化优势,结合国家大健康经济发展机遇,用文化“反哺”城市,围绕老校区打造东北健康城。

4.2 功能更新单维度集聚,打造东北区域医疗中心

东北健康城具备搭建医疗共享平台的基础,加上周边健康资源集聚,和片区文脉资源独特深厚,以及健康经济的发展趋势。从国家新战略、区域新格局、城市新要求和人的新诉求出发,结合已有的医疗产业基础和特色,打造“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辽宁医学院校校企联盟中心”和“沈阳国际健康医疗中心”三中心。

4.3 空间更新全维度发散,打造环中国医科大学健康产业圈

环中国医科大学健康经济圈与东北区域医疗中心是共生共轭的关系模式。依托中国医科大学医疗资源特色和大学外溢效应,通过数据共享平台,集合国际医院、校企联盟中心、大健康产业集群和医疗服务业,通过数据平台供需匹配,打造“医疗+X”的新发展模式,打造以医养和大健康产业为主的“环中国医科大学健康经济圈”。

4.4 东北健康城概念规划方法推演

功能布局为“一核三片区”,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发展模式。在保留原有医大一院科研院所的基础上打造东北区域医疗中心(见图3)。

图3 方案总平面图

根据附属医院的扩展需求和财政能力进行资债划分,在保留原有医大一院科研院所的基础上打造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主要功能有:辽宁校企联盟中心、健康产业功能区、国际尖端医疗功能区、口腔特色医疗区。在中国医大老图书馆和礼堂的基础上,改造提升建设为东北首家医学博物馆,东北首家全门类公益性医学专科博物馆,并打造成中国医学培训、教育平台及医疗行业的交流平台,成为中山广场历史文物群重要节点。环境共享,整合空间:按照“大交通、大文化、大社区”的规划理念,地面增设空中连廊,将“三中心”紧密联系起来,提升空间交通的便利性和多样性。

5 结语

在共享经济的价值体系内,所有的空间都是价值的提升,所有空间都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与传统的片区更新规划而言,环中国医科大学健康经济圈概念,是基于医学院校的“院校一体”办学特色、周边外溢的医疗资源和医学资源共享本质提出的。在老校区百年的发展的文化历程中,其相关的外溢效应以及医疗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老校区原有功能退出后的空间无法连续利用、后续医疗功能释放不确定的情况下,本文结合共享经济的思路,通过文化反哺空间更加价值提升,利用单维度集聚功能,多维度的空间文化提升模式整合溢出医疗产业资源,以建设医疗健康中心区域的空间布局,实现中心的更新改造,将这一区域整体打造成健康产业全域产业区来实现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功能渗透拟建设环医疗空间的健康经济圈,塑造健康社区、健康片区、健康城市。

猜你喜欢

中国医科大学校区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更 正
医学美术作品欣赏:中国医科大学教师作品展
大东北的春节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