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与肌酐联合检测在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中应用
2019-10-15刘晨露
刘晨露
410005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湖南长沙
血肌酐、血尿素氮均为反应肾功能的常规检测指标,但其检测结果受到饮食、体质量、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影响肾功能的准确性评估[1]。研究发现,多数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钙磷代谢紊乱现象,其甲状旁腺素分泌明显升高,可进一步导致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因此早期检测甲状旁腺激素可作为肾功能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2]。本次研究就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与肌酐联合检测在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肾功能衰竭患者81例设为研究组,男41例,女40例,年龄50~78岁,平均(64.3±1.5)岁。根据肾损害程度分期不同分为代偿期27例,氮质血症期29例,尿毒症期25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检查中肾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81例作为对照组,男42例,女39例,年龄50~77岁,平均(63.8±1.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晨起抽取空腹静脉血,准确标记血液样本,使用离心仪分离血清与血浆。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水平,并进行记录对比。
观察指标:①分析对比两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指标水平。②评估研究组中代偿期、氮质血症期以及尿毒症期等不同分期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水平。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检测水平比较:研究组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研究组中不同分期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水平比较:研究组中代偿期、氮质血症期以及尿毒症期等不同分期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检测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检测水平比较(±s)
组别 n 甲状旁腺激素(pg/mL) 血清肌酐(μmol/L) 尿素氮(mmol/L)对照组 81 50.1±16.2 80.8±24.5 5.0±1.3研究组 81 601.4±664.3 1 132.5±407.6 27.5±8.8 t 7.467 23.180 22.764 P 0.000 0.000 0.000
表2 研究组中不同分期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水平比较(±s)
表2 研究组中不同分期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水平比较(±s)
分期 n 甲状旁腺激素(pg/mL) 血清肌酐(μmol/L) 尿素氮(mmol/L)代偿期 27 281.3±130.4 576.1±138.5 16.2±4.7氮质血症期 29 400.5±149.6 783.5±241.0 20.1±7.2尿毒症期 25 612.5±160.8 987.6±376.3 26.9±10.1
讨 论
血尿素氮与血清肌酐均为肾功能的重要监测指标。一般来说,健康女性与男性的血清肌酐水平范围为44~97 mmol/L和54~106 mmol/L,当机体肾脏出现器质性病变后,其血清肌酐水平会表现为高水平状态。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群血尿素氮水平在3.2~7.1 mmol/L,尿素氮多经肾脏排泄,当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发生异常时,其机体内的尿素氮表达水平会随之升高,因此临床通过检测尿素氮可有效反应肾功能情况[3]。
此外有大量研究表明,通过检测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一旦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性营养不良,从而导致机体内的25-二羟基维生素D3严重缺乏,引起体内的磷、钙等元素代谢紊乱,进而引发甲亢的发生[5]。因此通过检测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预测性评估肾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程度。此外有文献报道,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因此甲状旁腺激素被临床纳入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旨在反应机体毒素水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以及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中不同疾病分期中3项指标对比差异显著,且其指标水平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呈现出递增的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检测方案能够获取准确的诊断数据,有助于临床正确评估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联合检测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与肌酐有助于早期诊断肾功能衰竭,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