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推动经济实现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潜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2019-10-14武友侠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3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高质量经济

武友侠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当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这个关口实为“中等收入陷阱”,能否跨越这道关口,事关2020年能否如期建成全面小康,进而影响2035年能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本文尝试从宏观纬度分析实现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并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引出潜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宏观调控;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是政治稳定为经济长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社会政治稳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从中国领导人的角度看来,自1839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76年结束的文化大革命以来,中国经历了几乎没有间断的动荡与不稳定。140年的动乱之后,中国人体验到连续30多年的经济增长和相对的政治稳定。这两者密切相关。没有政治稳定,中国人不会享受到在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方位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领域的集中统一领导,积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我国经济持久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二是城镇化将继续撬动我国最大的内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一般认为,城镇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过程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截至2016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1.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预测,到2027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66.85%。另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这意味着城镇化创造需求机制至少仍有十年的生命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明显落后全国水平。因此,城镇化、工业化仍是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瑷珲—腾冲线”依然发挥作用,人口将继续向沿江、沿海、沿铁路线地区聚集,经济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则是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地。②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生产的增长率可能决定着向现代化过渡的限度。③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城乡间的劳动力迁移,即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转向生产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极大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经济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中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发展“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只有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让广大农民切实富裕起来,我们国家才能不断从富裕走向富强”。现阶段,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集体经济仍是一块短板。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七个方面任务。这些举措的落地生根,将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也将有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在三大战略深入实施下,四大板块良性互动,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效应进一步增强。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继续走在前列,新的动能加快聚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后发优势正在培育,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国高1.2和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也实现了由负转正,工业增长1.6%,而上年同期下降3.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中西部省区和传统工业省份新的增长点,例如:2017年上半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带动新增企业数、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电子商务交易额均保持20%以上增速;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增速超过20%;辽宁省虽然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但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5.5%。

五是“一带一路”建设将拓展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空间。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外贸增长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1.8亿规模的就业人数,约占全国就业量的23%;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规模已超过8.2万亿元,成为支撑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④ 当前看,全球经济逐步向好带动外部需求回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比2016年提升0.4个百分点。长远看,推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之一,但是全方位对外开放不能简单地靠低成本发展对外贸易,而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一带一路”定位为中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平台,这将有助于优化我国区域开放格局,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力度,通过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國际国内更大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汇聚发展新活力。

二、影响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的几个问题

主要从人口、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来分析,进而引出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加剧。全国老龄委数据显示,从2015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人增加到4.18亿人,占比提升到29%。即使考虑到二胎政策,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趋势也不可逆转。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产业政策驱动下,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需求侧管理手段边际效应递减,突出表现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一方面,居民储蓄率降低,2007年我国储蓄率达到峰值,接近52%,此后十年缓慢下行近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投资增速放缓,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制造业、基建、民间投资增速较上期均有下滑。2017年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扣除价格因素)低于GDP增速,10月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已为负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大搞减税政策,吸引外资回流,由此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冲击有待观察。此外,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促使居民金融杠杆提升,改变了居民的储蓄与消费倾向,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⑤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为66.9亿亩,包括55.3亿亩农用地和3.1亿亩建设用地,市场潜力巨大。截至目前,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超过30%,但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西部地区小农生产方式长期制约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会导致劳动力从二三产业回流,从而出现过早去工业化趋势。

劳动生产率亟待提升。当前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为51921美元(2011年不变价,下同),我国劳动生产率为23486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2%、美国的20%、法国的24%、德国的26%、英国的27%、日本的31%,在123个经济体排名第85位,在全球居于中等偏下水平。这种差距既反映出我国人均GDP水平仍然较低,也说明我国的劳动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未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将更加依赖全要素生产率,而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交互影响,这四个因素通过三大交互影响机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分别是人力资本促进技术创新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影响全要素生产率。⑥ 过去40年,要素积累、尤其是资本形成在我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当前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原因是主要是全要素生产率仍有较大差距。

三、推动实现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入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中长期“前进的冲进力”,不能再依靠大规模生产要素投入,搞铺摊子、“摊烧饼”式地发展,而是更依赖于生产要素质量和创新要素,更依赖于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依赖于技术变革、人力资源、制度激活、管理创新等新要素交互影响而成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升。

1. 更加重视培育創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本身就是匹配供给和需求的过程,创新成果转化实质就是产业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的过程。从国际经验看,需求牵引、技术推动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的基本路径。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向传统领域融合渗透,以消费升级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坚实支撑。

2. 细化设计差异化发展政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通过城市功能集聚化和区域产业集群化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阶段,未来增长更多基于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效应。这就要去打破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局面,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进行区域产业空间再造,然而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差别又导致各地经济转型的内涵和指向迥然不同,这种差别是引致区域经济增长率出现分化的决定因素。⑦ 今后在区域经济政策选择上,应加关注空间的“异质性”特征,努力在错位发展中寻得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同时,要加快完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在更大空间内自由流动,减少人力资本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区域性藩篱,促进高素质劳动力的有效配置。

3. 大力推进公共品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公共品投入存在较强正外部性,需要政府主导投入。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偏重向城市、向中东部地区倾斜,造成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影响经济发展后劲。今后要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落后地区和农村,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群,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宜居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同发展,提高经济的整体运作效率。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增加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4.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继续扩大全社会有效投资,大力促进民间投资,通过“放、管、服”改革完善营商环境,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制度措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振兴民营实体经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资本流向最有效率、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5. 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是成熟市场经济的理想状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很关键。一方面,我们要避免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同于西方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政策,要在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吸取需求侧管理手段的教训,在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时,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⑧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与实现创新驱动一样,也是提高我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发现,如果能有效地缓解资源配置上的扭曲程度,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一半以上。⑨ 因此,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优化服务,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供更多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的制度供给。

参考文献:

① 马凯硕:《大融合——东方、西方,与世界的逻辑》,海南出版社2013年版。

② 张岸元:《未来十年增长可期》,《财经》2017年第25期。

③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④ 张建平、沈博:《扩大对外开放新图》,《财经》2017年第25期。

⑤、⑨沈坤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中国经济增长基础》,2017年10月《求是》。

⑥ 涂圣伟:《劳动生产率的跨国比较、决定因素及作用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⑦ 胡少维:《2017~2018年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判断》,《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法预测分析》第57期。

⑧ 曾宪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8月《红旗文稿》。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高质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