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学视角下分析中国政治文献的翻译

2019-10-14贾胜岭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3期
关键词:传播学翻译

贾胜岭

摘 要:中国政治文献翻译是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分别介绍了传播学理论,中国政治文献的特点以及传播学指导下政治文献的翻译原则。本文最后得出两个结论:一 傳播学理论可以对政治文献翻译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二 在传播学理论指导下,政治文献翻译质量和效果有望更好,有利于促进外国读者对中国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献;翻译;传播学

第一章 理论介绍

当前中国政治文献的翻译都是关于一些具体的翻译技巧,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想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状况,政治文献的翻译就有必要精雕细琢,就要有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指导性的翻译理论。

1.1 翻译与传播学的理论渊源

传播学是信息科学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的传播规律。翻译和传播学的关系早就受到很多翻译大家的关注,比如,奈达曾基于信息理论提出交际理论, 认为“任何译文如果不发挥交际作用,不能被译文读者看懂,就是不合格且毫无用处的。”[1] 威尔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翻译中常说的“源语-译语”模式其实就是传播学中的“传播者-接收者”的模式,而翻译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就在于之前的翻译忽视了翻译本身的许多特点,尤其是有关信息传播的特点。[2] 同时,中国的吕俊教授也提出“翻译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具有传播学的一般特点”[3]

1.2 政治文献翻译的传播学分析

政治文献的翻译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过程。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经过什么渠道(channel),对谁说(who),产生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这是传播学包含的要素,那么翻译过程包含的要素包括:原作者,原文内容,译者,译作,读者。两者具有相似性。

在传播学指导下,翻译的过程分为两部分:第一,作者是传播主体,译者是接受对象;第二,译者为传播主体,译语读者为接受对象。因此,翻译过程是这几种要素的统一整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必然发变化。

信息传播与翻译的目的类似。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以对受众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翻译的目的是透过语言的转化,让目标语读者了解原作内容,以达到交流目的。

政治文献的翻译拥有明显的传播内容与接受对象,也非常注重传播的效果,因此,中国政治文献翻译具有明显的传播学特点。

第二章 中国政治文献的特点

中国政治文献在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而其翻译过程需要我们了解这些特点。

2.1 词汇特点

中国政治文献词汇特点明显。第一,常用情感强烈的副词。这些词常是为了烘托出演讲内容的气势,表达出强烈思想感情。这些词如果直译成英语,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冗词现象。比如:“进一步促进”如果翻译成“to further improve ”就显得修饰过盛,因为促进本身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improve”足以传达出这个意思,没有必要再加上修饰词;第二,常用“问题,现象,水平”等范畴词,这些词是因为汉语的习惯而成,因此在翻译时一般省去不译;第三,政治文献中多有文化负载词,比如“一揽子计划,当家作主,肝胆相照”等,这需要了解这些词的具体内容才能翻译,不能盲目直译。

2.2 句法特点

政治文献的句法也有其特点。第一,有很多无主语句,中国人理解起来毫不费力,但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如果直译的话,外国人难以理解。比如,“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句话的英译需要加主语或者变成被动语态,只有这样,才能为外国人所理解;第二,政治文献中被动语态的句子比较少,而英语则非常喜欢用被动语态,翻译时应当学会转换。比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中的“治”其实是有被动含义在里面的,在英语里面可以译成“be exercised” 比较地道。

2.3 篇章特点

政治文献的篇章也有其特点。第一,汉语有意合的特点,表达比较含蓄;英语具有形合的特点,注重形式与结构,这在翻译的时候需要进行转化;第二,汉语句子里连接词很少,英语里面却很多。中国人可以毫不费力地理解这些无连接词的句子,但英语国家的人却需要连接词来帮助他们进行理解,比如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由几个短句构成,并无连接词,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需要找到其中的逻辑关系(后半句是前半句的目标),然后在英语中用连接词明确表达出来。

第三章 用传播学来指导政治文献的翻译

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过程可以为政治文献的翻译提供有益指导。

3.1 传播学视角下政治文献应有的特性

政治文献的翻译纳入到传播学的框架之下,就会呈现出信息传播的特性。第一,政治文献翻译应当具有整体特性。整体性是指一个要素的特点是由它本身及其所在特定环境共同给予的,离开了这个环境,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翻译包括“作者,原文,译者,译文,读者,效果”组成,在翻译政治文献时要注意这几方面的整体性。因此译者需要整体考虑原文,读者,译文,效果等,调整具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目的;第二,政治文献翻译应当具有动态开放性。动态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明白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和整体性是一致的。所谓开放性是说传播学中的语言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可以为政治文献的翻译提供有益借鉴,让政治文献的翻译更科学,更易于接受。

正是在传播学理论指导下,才可以让政治文献的翻译者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3.2 传播学视角下政治文献翻译应注意的原则

传播学指导下的政治文献的翻译应当注意的原则有:第一,信息要对等。 政治文献的翻译要经过两个阶段:由作者到译者,再由译者到读者。这里的对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重要的信息一定想办法保留下来,传递给读者;第二,要具有可读性。中文的政治文献多对仗、工整的句子,情感渲染浓重,多用排比句来体现气势。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转变,注意中英的差异性,译出准确,可读性强的句子;第三,保持信息的有效性。传播学认为,凡是影响译文接受的因素都被视为阻碍信息传播的“噪音”,比如:文化差异,读者教育水平,心里状态等都是译者需要考虑的,应尽量减少“噪音”。

需要注意的是,传播学有其一般规律,翻译也有其特殊规律,比如说翻译有两个传播主体,有两个接受主体等,这些都是译者要深入思考的,以期促进政治文献的翻译质量。

总结:综上所述,在传播学理论指导下,政治文献的翻译将不仅会关注具体的翻译技巧,更会从宏观的角度为译者提供指导,把握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要素,有效传递信息,让政治文献的翻译成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Wilss,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 and Method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吕俊. 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 [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7 (02): 39-44.

猜你喜欢

传播学翻译
传统媒体正能量的传播学探析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李普曼新闻传播学说在中国的早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