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面向量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影响
2019-10-14易宗慧
易宗慧
摘 要:笔者在工作期间,担任学前教育专业数学任课老师,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学习平面向量之前对生活中的方向辨识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同学已经16岁了,依然无法对左右,上下等方位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在学习了平面向量后,这些学生能够快速且准确对方向做出决策,因此,平面向量的学习一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影响。笔者就这些影响展开了探索。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平面向量后的情况,从而来判断学生学习平面向量后具备的数学思维。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学习平面向量后的情况。
关键词:平面向量;数学思维;结果分析
一、成果形成的背景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是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是以为专业课服务为目的。与普高学生相比,专业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偏低,同时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着学数学“无用论”的思想。相对来讲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实施面临着很大的难度。
尽管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然而数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工具,学生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的硬性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数学教育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专职教师、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人员、社区幼儿教育服务人员、各类儿童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从教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数学要求幼儿学会认识空间方位,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如图1.1。
图1.1 幼儿方位认识
数学在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美术中很多范畴都有应用。美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追求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过,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比约为0.618,直到19世纪都被全欧洲认为是最完美、最协调的比例。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中职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平面向量是必修内容。为了充分了解平面向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影响,特提出本课题,研究平面向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影响有哪些。
二、学生学习平面向量情况调查研究
本次的调查对象确定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二年级15级44名学生,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人数总共有44人。本专业该年级在校生358人,全部是女生。从中随机抽取44人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下面条形统计图为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分析:
1.提出“你喜欢学习与平面向量有关的内容吗?”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平面向量的内在学习动机。
2.你是否能够及时理解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平面向量内容?有52.27%的学生能够比较及时的理解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说明该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平面向量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子。
3.在做平时课后配套习题时是否有困难?有11.36%的学生在做课后配套练习时非常困难,有43.18%的学生觉得做课后配套练习时比较困难,38.64%的学生认为做配套练习时不太困难,然而只有6.82%的人认为是不困难的。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平面向量后,数学能力的确有所提升。
4.对平面向量概念清楚吗?有47.73%的人在学完平面向量后仍然能够清楚的记得平面向量的概念。
5.毕业后就业意向?高达56.82%的学生毕业后想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那就是教师。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是本着喜爱这个专业而选择了继续学习。
6.在平面向量的学习中,你觉得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通过平面向量的学习,有52.27%的学生逻辑性更强了,有22.73%的学生对量的大小有新认识,有9.09%的人方向感更好了。
7.你在平面向量解题过程中是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有36.36%的学生比较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也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平面向量也涉及到“形”与“数”的完美结合。
8.当遇到不会做的平面向量题目时,你认为主要障碍是?有47.73%的解题思路不明确,这是学生自我练习较少;有22.73%的同学运算能力弱,已经是高中生,计算能力欠缺,这是学生的先行知识不够。
9.学生学习平面向量有哪些提升?学生回答情况记录:方向感更好;逻辑性更强了;对量的大小有了新认识;更明确做事的思路;对量的了解更加深入;做题思路更加明确;计算方面比之前好一些;思维能力变强了;很喜欢平面向量;应该没有吧;注重数形结合思想。
三、成果结论
学生学完平面向量后的数学思维变化结论均来自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其结论总结为:学習平面向量后,对量的大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量产生了新的兴趣,在上课时也很认真,方向感也变好了,思维能力也变强了,在想问题时逻辑也变好了,很多想不通的也明白了,很喜欢平面向量;在关于平面向量解题过程中注重数形的结合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广全,李尚志.数学基础模块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曾五一,黄炳艺.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统计信息论坛,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