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控制交换网络的广播流量”单元教学设计

2019-10-14刘晓君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分析效果策略

摘 要:混合式教学,既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众多的技术中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支柱。《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深入认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并利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

关键词:教学分析;策略 ;过程;效果;特色创新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节选自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项目二交换技术与应用中的任务6控制交换网络的广播流量。根据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VLAN的概念和特点,熟悉VLAN的转发流程,掌握VLAN的划分方式;能力目标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合理选择VLAN的端口类型,能够进行VLAN的基本配置;素质目标方面,培养学生讲述、说明、提问、回答问题等自我展示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学习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策略

为了攻克以上教学重难点,本次课将QQ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微视频、动画及小游戏等信息化手段和资源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提高了目标的达成度。

三、教学过程

本单元教学按照“情境引入、任务驱动——知识构建、模拟巩固——演示操作、学生观摩——小组实践、指导评价——问题解析、总结拓展”五个教学环节进行,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结合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及丰富的课程资源(QQ课程群、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微视频、动画演示等)实施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做中学、做中教”,达成教学目标。

1.课前

教师利用QQ课程群,发布“控制交换网络的广播流量”单元学习任务;学生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课程教学平台,完成VLAN基礎知识的学习,并在平台完成课前自测题目。教师登录课程教学平台查看学生学习进度、观看时长、成绩分布等内容,分析统计情况及测试结果,对课程内容和策略进行适度调整。

2.课中

根据课前准备情况,按照五个教学环节,设计课堂内容。

情境引入、任务驱动。通过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设定任务,引出教学内容。

知识构建、模拟巩固。讲解VLAN的应用场合、VLAN的优点、VLAN划分的方法等。通过动画演示、图片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总结了3W1H(Where、Why、What、How)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提升。

演示操作、学生观摩。教师利用ensp模拟软件演示VLAN的基本配置,并在制作过程中讲解注意事项及易错点,学生观摩教师操作。采用极域广播电子教室进行广播,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看清具体操作细节。

小组实践、指导评价。学生分小组在ensp模拟软件中进行配置操作,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课程教学平台查看操作微视频、“常见问题及解析”栏目,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制作完成后,进行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成绩作为小组实践操作成绩计入本节总成绩。

问题解析、总结拓展。教师组织学生对情境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对重难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拓展作业和测试。

3.课后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完成拓展作业和理论测试。教师登录课程教学网站查看学生测试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测试进行评价反馈。根据单元考核方案:综合成绩=课前自学(30%)+实践操作(40%)+课后测试(30%),将课前自学、实践操作和课后测试成绩汇总,计算单元综合成绩。

四、教学效果

本次课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做中学、做中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知识传授方面,将枯燥难记的知识通过动画演示,提炼步骤等方法,辅以多种信息化手段,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在能力提升方面,通过观看配置视频、微视频,结合现场演示操作讲解,学生配置一次成功率在85%以上,提高了专业技能。在素质养成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任务,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规范意识和严谨细致的习惯,为踏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特色创新

本课程按照认知过程规律进行教学设计,总结了3W1H(Where、Why、What、How)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提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手机端和电脑登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通过动画演示、微视频、电子教室广播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解决了本节的重难点问题,促进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秋端. 混合式教学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8):786-790.doi:10.3760/cma.j.issn.2095-1485.2018.08.008.

[2]张玲玲. 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J]. 科技经济市场,2016,(10):129-130.doi:10.3969/j.issn.1009-3788.2016.10.070.

[3]焦悦乐.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改革创新中混合式教学实践[J]. 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2):129-130.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8.02.055.

[4]杨柏灿. 混合式教学在中药微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 中医教育,2014,33(6):32-34.doi:10.3969/j.issn.1003-305X.2014.06.094.

[5]黄震,徐涛. 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J]. 计算机时代,2016,(2):99-101,104.doi:10.16644/j.cnki.cn33-1094/tp.2016.02.029.

作者简介:

刘晓君(198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和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分析效果策略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抓住“瞬间性”效果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