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2019-10-14陈源波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

陈源波

[摘要]文章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联系及价值向度,认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有着强烈的时代诉求。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考核体系固化、学生积极性差等问题,从院校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5-0049-06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在当前政策和正确的发展观念引导下,国内的高职教育已逐步进入内涵发展的轨道,慢慢开始承担起技能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大责任。

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是被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也是专业人才培养必然的发展趋势。2015年7月,人社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27号),该通知明确地部署了现代学徒制在全国的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将我国古老传统中学徒培养与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结合,这一新型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其显著特点即为产教融合,为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培育在某一具体领域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机遇。

一、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联系及价值向度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自己制作的产品精雕细琢、不断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技艺的娴熟高超,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其手法与工艺普通人难以超越;其二,工匠精神更是一种专业精神、职业态度,是对自身工作的高度认同,对所从事的行业存有高度敬业和敬畏之心;其三,工匠精神还是一种人文素养,不追名不逐利,将工艺的进步和优质产品的打造作为自身的理念和追求。

(二)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联系

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育必须包含工匠精神的教育,方能达到其专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使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而工匠精神的培养,则必须通过现代学徒制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有策略地对作为学徒的高职学生进行匠心与匠艺的传承,这种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当前高职学生接受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必须经由企业的深度参与,通过校企结合的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导师引导、思想教诲、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文化熏陶等途径,灌输给教育对象,使其在这种新型的校企联合参与培育的现代学徒制培育和引导下,逐渐树立起一种工匠意识,从而培育其工匠精神。因此,只有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三)以工匠精神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基本价值向度

职业教育的价值向度,可以理解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评价,为什么会选择职业教育,这种选择所代表的意义与价值,这种选择所侧重的方向与程度。如果没有工匠精神这一内涵灵魂作为职业教育的价值向度,那么人们对它的选择将是另一种含义与价值。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作为其信仰意识与精神基础,选择职业教育的人们,会将这一价值尺度作为其内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并遵守其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从中获得最高目标和终极指向,作为其始终信奉的终極情怀。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不仅满足于学生作为一个学习者在校内完成所学课业,还应该注重其职业发展培养,关注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素质。高职学生的培养是当前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以现代学徒制为基本模式,训练和培养有工匠技艺、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的工匠型人才,将工匠精神作为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的价值向度渗透于培养过程中,塑造、传承、弘扬、信奉工匠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精髓、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更是当前中国制造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体应以工匠精神作为信仰,把工匠精神的打造作为现代学徒制高职学生培养的根基和意义尺度,作为其教育工作的基础理念与内在动力贯穿始终。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诉求

(一)专业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缺口过大

2017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李守镇发言时提到,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据201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中引述的官方数据,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中国就业人员总量约19%。中国制造业岗位上专业技能工人缺口很大,尤其是掌握高级技术的工匠型人才长期缺乏。

(二)原有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现代机械化的发展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原有的劳动力大军不具备新的技术能力,不能进行技术改造,更无法适应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企业也难以进行技术改造。这一现状显示,当前国内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较为严重,职业型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

(三)高职教育需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

专业人才缺失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等问题,无疑大大影响了中国制造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也直接影响了职业劳动者的生活条件与社会地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不能更进一步得到提升,中国制造将继续长时间维持低质量低产出的水平。而对向制造业输送劳动主力军的国内职业教育来说,需对此负起大部分责任。如果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没有很好对接起来,忽视工匠精神的培育,那么所输出的职业劳动者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存在较大差距。

对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已引起重视,并开始尝试推行职业技能教育体制的创新改革。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建立起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联合培养机制,并从文化、舆论及高职教育教学规范上,逐步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努力让当前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三、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问题

(一)重技能,轻人文

工匠精神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高超娴熟的专业技能,二是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三是淡泊名利只为精益求精的匠人情怀。这三方面缺一不可,而当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育明显只做到了第一个层面,或是第一个层面的较低水平。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把学院发展定位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重技术轻思政,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在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心理素质等方面,即使课程有所涉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导向和文化熏陶,类似的课程大多流于形式,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没学问,缺少人文底蕴,缺乏工匠精神的熏陶。这就直接导致了诸多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急功近利,对基层工作难以坚持,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由于没有根深蒂固的职业价值观影响,他们缺乏对自我职业选择的认可,选择岗位时更是存在盲目性,更加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这种职业教育的结果,无论对学生本人,还是对用人企业、对社会发展,都失去了职业教育本身的意义,对多方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重理论,轻实践

大部分工作单位表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存在专业知识基础差、工作技能不足、学习能力较弱、主动学习意识不足等问题,外语及计算机水平也往往不能满足工作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工作积极性不强,缺乏创新能力,缺乏新技术新环境的适应和接受能力。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在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培养中,企业无疑是极为关键的角色,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也是阻碍这一模式实施的关键因素。虽然学校热情较高,会主动寻找合作企业,但更多的企业并没有深度参与到人才的培养当中来。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对传统教育模式缺乏认可,认为自身能够参与的层面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育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在设置专业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与企业、市场的需求尚未完全融合,现代学徒制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在实践训练中未建立严格的职业标准,缺乏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影响了学生在实践中对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考核体系固化,学生积极性差

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性较强,办学机制、专业设置、考核制度等设置理应更为灵活,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具备很强的可行性,但因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较深,很难脱离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导致新的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被传统的考核制度所制约。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代替了学年制,但从大范围来说,培养模式中企业参与不足,学生的学分获取、学年限制等仍大部分依存传统固化的管理模式。另有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水平有限、教学教材陈旧、专业设置多年不变、传统考试为主要考核方法等问题,在此影响下,学生仍以应付考试获得学分、争取顺利毕业、获得基础就业岗位等目标为主来完成高职教育阶段的学习。很少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引导,在身心发展和自身素养上更是难以得到提升。

综上问题,高职学生的培育,关键在于以更合理的培养制度和培养环境来加强对学生匠心与匠艺的打造。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即突破传统教学考试模式,让高职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将企业作为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阵地,作为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实施主体,将职业化技能标准落到实处,辅之以企业文化、爱岗敬业精神的影响,让高职学生以学徒身份在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文化引导下,有规矩、高质量地学习,逐步培育起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

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当前,我国处在产业升级关键期,对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专业人才的提升与突破有着迫在眉睫的需求。因此,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人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现代学徒制也逐步从试点向全国高职院校全面推行,这就为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创造了基本条件。基于现代学徒制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联合高职院校、企业经济体、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教育有机结合起來,培育出符合当代经济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院校层面

推进课程体系与考核体系革新,加强教研投入与校园文化熏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育中传递工匠精神,院校必须变革原有陈旧的课程设置与考核体系,切实通过现代学徒制,打造一个融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的团队实施教育,以师傅带学徒的形式,手把手教技艺、传精神、严管理,在真实的岗位实践中,在严格的管理规则下,言传身教,培养高职学生对技艺的执着与对职业的敬畏。

一是院校应在原有传统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对课程设计进行革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模式将工匠精神纳入课程教学,将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匠心精神内化在职业教材中。将包含了工匠精神内涵教育的内容融入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从授课形式上,将更多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展现、表达、渗透、弘扬。如定期组织工匠大师微课、观看教育宣传片、纪录片或阅读宣传册并做效果跟踪,将工匠精神全程渗入教学课程。

二是变革高职学生评估体系与考核机制,提高专业质量、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的评估与考核。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以基本就业能力为主的评估方式,强化对学生核心技能、专业素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强调学徒在学艺过程中质量与素质的进步与输出。同时,开设相关团队活动、技能竞赛、设计竞赛、每月最佳匠人评比等,激励和引导高职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是高职院校应加大教育教研投入,鼓励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师徒共同体参与技术开发的专业研究,以师徒共同体作为核心主体,设立课题项目、专项资金对工匠技术研究项目进行帮扶,让有实力的老师、学生都能潜心开展技艺钻研工作,为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输出更多真正的工匠。

四是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打造中需注重工匠精神的核心文化,加强精神教育与文化熏陶。人文精神的培养、价值观的渗透、匠人文化的熏陶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必须与学校的环境和氛围紧密相连。从校园宣传、校内活动、学校对外品牌塑造、校园文艺节目、校园标杆树立等各个方面,突出强调本校在专业领域追求极致的信仰与文化,营造一种专业、坚持、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让这种工匠精神与情怀渗透到学校每一处,根植于每个成员心目当中。

(二)企业层面

推行企业教管制度,渗透企业文化影响。现代学徒制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实施,企业是非常关键的角色,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更倾向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适合企业的需求,必须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让企业从中获得需要的高效能人才,才能真正驱动企业的力量。

一是依托企业导师责任制,以真正有实力的工匠大师带学徒的形式,注重榜样的言传身教。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将企业作为主要培养基地,在各个企业单位中落实人才培养导师责任制,严格筛选匠心匠艺双优导师,在岗位实际工作中能够用心指导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并传承匠心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师傅与学徒绑定在一起,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阶段性团队比拼,以赛促学,以学生能力评价结果来衡量师傅的成绩,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打造名师标杆,以名师教出高徒、高徒成就名师的方式,让工匠精神得到不断传承。

二是以企业办学的模式主推企业和学校的进一步合作,进一步依托产教联动、校企合作,将学校课程与考核融入企业实训,以企业的标准选拔和培养人才,并为学员制定相应的岗位激励机制,确保整个培养过程中,让参与的学生更有动力主动学习。在企业学徒培养过程中,以企业制度与激励政策,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传递企业文化、渗透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融入社会的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对新设备、新信息、新技术的敏锐度和求知欲,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及早适应企业、社會工作,并实现自我价值,也使企业获得了需要的人才,解决了人才的选择与培育难题。

三是企业在现代学徒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需充分利用行业力量,加强企业文化、行业精髓对学生的影响,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邀请业内专家开展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业高端培训,使其对专注的行业产生敬畏、向往与认可。

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模式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起校企无缝对接,学生通过企业实践中接受技能训练,采用行业所需衡量标准对技能进行评判,并接受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的熏陶,才能实现培养行业需要的匠人的目的。

(三)政府层面

规范高职学生培养制度与规范,制定法律法规保护与传承工匠技艺。不管是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企业的深度参与,还是工匠精神的弘扬与文化传承,都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由国家来主导是最有效的保障。

一是在国家的指导下加强相关保障体系的建设,法律法规的约定,让企业和院校共同、自觉地担负起培育人才的责任和义务,明确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实施中各个角色职责与任务,加强对各方职责落实的监管,对逃避责任或违规操作的责任方给予严厉的惩罚,促使一套合理的培养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同时,应引导更多地方政府加大区域试点工作,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让更多资源参与进来,让越来越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上的成果得到相应回报,以此提高企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修订职业教育培育的目标及规范,将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纳入高职学生教育范畴,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纳入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明确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往的就业率目标转变为具备工匠精神的、能自主成长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对教育规范政策的推行,促使院校与企业等教育实施主体将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

三是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完善工匠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起针对工匠技艺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工匠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进行法律保护,对工匠打造的产品、作品实行甄别认证,保障他们的著作权,以此强化工匠精神的建设。

(四)社会层面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大国,制造和出口了全世界大部分日用品,但这些产品却往往得不到我们自己的认可。这样的消费理念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宣扬与传承,利用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是加强媒体宣传与舆论引导,塑造典型典范,强化其社会价值。当前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普遍的对中国制造工匠精神的认可和追求,通过各种媒体曝光与事例宣传,挖掘中国优质产品在世界各地获得的好评,让消费者相信,国内生产线已实现从量到质的追求转变,精益求精的工匠们,正在打造着世界一流的品质和品牌,让人们对工匠精神心存敬畏与崇拜。

二是通过社会力量,塑造工匠的地位和价值。当前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心里,觉得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差等生,以此来断定高职学生的水平。甚至很多选择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己也认为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层次低,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就没有带着一种匠人情怀去接受高职教育。当前社会各界亟须扭转这一观念,通过企业公开的高端技能岗位需求、政府的多方位引导,来调动更多社会力量与媒体力量对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进行正向宣传,塑造典型案例,持续站在工匠们的角度发声,给予他们应有的肯定和职业尊重,引导社会各界重新审视工匠的价值和地位,真正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以此提升社会大众对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与随之而来的工匠的全方位认识,厚植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引导匠人情怀,培育淡泊名利与快乐追求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引导大众关注一些有一定价值的传统工艺,或面临失传的工艺。相比名与利的成功,对某一项自己精通的工作的热爱,能获得比物质享受更高一层次的快乐。一个人,执着专一地追求更精湛的技艺,制作高品质的作品,惊艳四座,其中的身体力行、亲身感受,从中获得的快乐和享受,更应该被大家看到,并得到广泛的传颂和追捧,在无形中感染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符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5).

[2]李细香.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3]刘洪银.从学徒到工匠的蜕变:核心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养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

[4]乔雪峰,夏晓伦.李克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培育众多“中国工匠”[EB/OL].(2017-03-05)[2018-06-26].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7/0305/c1004-29124273.html.

[5]王芳,罗胜华,裴琴,等.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制造业工匠人才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中國教育技术装备,2018(1).

[6]王真.中国高级技工占工人比例徘徊在5% 西方平均40%[EB/OL].(2017-03-10) [2018-06-26].http://tech.163.com/17/0310/11/CF5NVOS000097U81.html.

[7]徐浩,孙敬.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向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0).

[8]严世成.“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山东化工,2016(19).

[9]赵鹏飞.海外版专栏“代表走笔”:劳动托起中国梦[EB/OL].(2018-01-02)[2018-06-26].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102/c1003-29740029.html.

[10]朱珺.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6).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