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道而生”——庄子的养生智慧

2019-10-14周稳荣

西部论丛 2019年33期
关键词:无为养生

摘 要:庄子认为,道既是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也是自然生命的内在本质。通过天道与人为的比较,庄子指出道之自然的状态是生命的最佳生存状态,违背道之自然的状态是生命遭受不幸和痛苦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抛弃人的后天欲望,达到顺道而生是人养生的根本途径。庄子认为要达到顺道而生就要从认知和实践两方面去落实,在认识上做到以道观物,在实践上做到无为。“以道观物”的认知方式既是人们顺道而生的认知基础,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物欲和一己之见对人造成的烦恼。“无为”则是“顺道而生”养生方式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实践原则。通过顺道而生,人能够达到内养精神和外避灾祸的目的,使人得以养尽天年。

关键词:道;养生;顺道而生;以道观物;无为

一、庄子的生命观

庄子对生命的认知与他对道的理解是紧密相关的,庄子通过道认识出生命的由来与本质。在继承老子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运行法则的基础上,庄子赋予了道的超越性,超越之道是超越有限之物和物之有限的存在,道就蕴含在天地万物之中。《庄子·知北游》写道:“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1]309庄子在答东郭子问道时指出,道就存在万事万物之中,世界万物皆由道转化而来。因而,在庄子这里,道既是自然万物的运行法则也是自然生命的内在本质。《庄子·齐物论》曰:“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1]34在庄子看来,生命的物之外在形态是短暂和易变的,生命内在的道才是永恒的。

庄子还将天道与人为进行比较,指出天道之自然的状态是生命的最佳生存状态。《庄子·人间世》曰“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1]71-72《庄子·秋水》又言:“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1]260顺乎天道就会自然和谐,顺乎人则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在《大宗师》篇中,庄子塑造了顺道而生的真人现象,他们自然无为,顺应道而生,一切听任自然,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养尽天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1]117庄子通过塑造的真人形象,向人们说明只有顺道而生,保持道之自然状态,生命才会逍遥自由,才能够不被物欲困扰精神,更不会引起社会的纷争威胁到生存,能够享尽自然生命。

二、庄子的养生方法——顺道而生

庄子的生命观是庄子养生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庄子将道看作生命的本质和人之为人的根本,认为违背道之自然的状态是生命遭受不幸和痛苦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抛弃人的后天欲望,达到顺道而生是人养生的根本途径。庄子认为要达到顺道而生就要从认知和实践两方面去落实,在认识上做到以道观物,在实践上做到无为。

(一)“以道观物”的认知方式

庄子认为要做到顺道而生,首先要做的就是以道的视角去重新认识世界,“以道觀物”的认知方式既是人们顺道而生的认知基础,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物欲和一己之见对人造成的烦恼。庄子指出,物自身有差异性,是有限经验性的存在,而要形成对物本质的认识,就需要超越物之上来考察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自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1]254在《秋水》篇中,庄子指出以物、俗、差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是相对的和狭窄的,人会由于自己狭窄的视野而产生偏见,无法理解到物无贵贱的真相,最终导致身心被外物所束缚。

庄子认为世人要以道观物,看到“道通为一”的道理,用齐于道的视角去看待万事万物,做到“齐万物”、“齐生死”、“齐是非”。“齐生死”认为生与死是大道周流的循环过程,死乃是复归于道,不必乐生恶死。“齐万物”认为事物彼此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用不同的东西做参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从道的角度去观察万物的本质,就会发现天地万物都是道的体现,而不会为万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会有贵贱之分。“齐是非”认为所谓是非,不过是普通人做出的主观判断罢了,两者之间其实都是相对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莫若以明。”[1]31-32用“道”的视角来审视是非,懂得争论有害,能够不陷于是非对立之中。

(二)“无为”的实践原则

如果说“以道观物”是“顺道而生”的认知基础,那么“无为”则是“顺道而生”养生方式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实践原则。《庄子·天道》曰:“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1]214在庄子看来无为是道的根本特点,是天地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人得以长寿的关键。“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2]庄子认为人要做到像圣人一样顺道而生,根据道的性质从各方面去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本无为的特点,方能不伤害人之为人的自然根基。“其嗜欲浅者,其天机深。”[1]116庄子认为人的私欲越少,就越接近大道,而人之所以胡作非为就是由于私欲的驱使,所以人要做到无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去私欲。

我们知道人的实践活动总是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从人与社会关系上看无为原则的落实就是要做到绝圣弃智,不要妄图以仁义礼智法去治理这个社会,不要去追求功名利禄。“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3]庄子认为三代之前的人都是以无为治理社会,任由社会发展而不强加干涉,社会能够保持和谐发展。三代之后随着仁义礼智法的出现和实施,社会反而变得动乱不堪,人民的生活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无为落实到人与人的相处上就是要做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认为人与人过多的交往,终会产生矛盾和伤害,所以要减少不必要的交往。无为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要做到“顺物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让自然万物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发展,不人为地破坏自然。《齐物论》篇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1]33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和作用,人们不能以自己的偏见去否定他者的存在方式,强行去改变他们,而应该尊重他们,这样世界才会一片祥和,最终也能够避免自然破坏给人带来的伤害。

三、顺道养生的价值

(一)内养精神

人生在世痛苦不仅仅来自肉体的病痛和虚乏,精神的困扰更是会让人痛苦不安,彻夜难眠。那么人的精神为什么会受到困扰?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对这个世界错误的认知方式,总是将自己与他人、万物进行比较,获胜时欣喜过头,获败时就伤心失落。对于任何事情总要分出个是是非非,不仅使自己的精神在争论是非的过程中白白消耗,更经常会因为在争论是非时与他人产生争执而生气苦恼。面对生死,总是畏惧死亡,不能以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未来临时担心死亡降临而忧虑,当死亡来临时更是伤心欲绝,最终损害了健康。斯宾诺莎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4]庄子顺道而生以道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故能够以道的境界去包容这个世界,不与他者进行比较,不陷入是非争论中,不乐生恶死,也为自己的内心卸下包袱,使自己的精神不为外物所累,始终保持豁达开朗的心态。

(二)外避灾祸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己的寿命与健康不仅取决于从父母继承来的基因,天灾人祸也可能使健康壮硕的人英年早逝。庄子顺道而生以无为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能够有效减少天灾人祸的发生机率。对于天灾,庄子认为有些天灾是不可避免的,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另一些天灾则是人的乱为破坏了自然环境所引起的。庄子不以统治者的姿态去征服自然,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人为地破坏自然,最终也保护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减少受人类压迫的动物对人的报复,最大程度地缓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人祸方面来讲,庄子以无为作为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不与他人争名夺利,也不与他人争论是非曲折,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是非争辩和利益冲突造成的伤害。庄子还教导人不要企图以一己之力去改变这个社会,也能够规避由于治理不当而受统治者和百姓惩罚。

结 语

尽管我们离庄子所处的的时代已经相隔两千多年,但庄子提出的养生智慧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大有啟发和借鉴价值。纵观现代社会,无论是生死问题还是是非争辩依然是困扰现代人精神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类更是在物质的狂欢中迷失自己,将物质财富作为生命的价值追求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人们忽视了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往往收获的是疾病和孤独。庄子顺道养生,减少人的欲望,与自然界和谐共生,与他人和平相处,反而不会有那么多烦恼,对现代人的养生具有极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庄子.庄子[M].孙海通,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2] 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周启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331.

[3] 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校鱼,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330.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07 .

作者简介:周稳荣(1993-08-),男,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学哲学系2018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方向:心理学哲学和哲学治疗。

猜你喜欢

无为养生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说”看《论语》中的养生学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论庄子的养生之道
“无为”的负利率
健康类APP现状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