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通俗唱法的润腔技巧对民族唱法润腔艺术的借鉴作用
2019-10-14王志英
摘要: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如从国外传入的通俗歌曲唱法在中国也得到快速传播,这种通俗歌曲唱法在特性上与口语十分相近,所涉及的音域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音域范围也属于自然音域。这种比较接近群众的歌曲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并传播,其唱法也更容易获得群众的喜欢。所以为了提升民族唱法的受众程度,有必要对通俗唱法中的润腔技巧进行分析,吸取其中优势,提升民族唱法的吸引力,促进民族歌曲的发展。
关键词:通俗唱法;润腔技巧;民族唱法
一、通俗唱法润腔艺术发展过程
“低吟式润腔”萌芽在三、四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经济程度,出现了较多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而在这些娱乐场所中普遍设置了扩音器、话筒等设备,歌手梦可以不再像美声、民族唱法那样依靠自身的洪亮的声线来演唱歌曲,他们借助话筒的传播能力,不需要太大的音量,只需要通过话筒低吟浅唱就可以使观众将歌曲听得清楚,甚至在歌曲中的叹息声都可以听见。而之后发展的爵士风也是依靠这种唱腔發展的,这种“低吟式润腔”占据了当时通俗音乐的市场,直至六十年代摇滚音乐的出现。尽管“低吟式润腔”受到冲击,但并没有因此消失,并且由于这种唱腔方式的独特之处,仍对后世的歌曲演唱起到了推动性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话筒的性能不断更新,歌手们也在对话筒的运用中摸索出了相应的润腔技巧,但是向微颤式润腔和气声润腔对话筒的依赖性比较大,失去了话筒,这种唱腔便无法展现。民谣的发展也促进了润腔技巧的发展,本嗓式润腔深切融入歌手感情,更好的传递歌曲情绪。民谣歌曲中还运用了美声歌曲中反对的鼻音式润腔,在演唱中给人平缓之感,极具魅力。同时,后期发展的饶舌润腔利用强节奏的念白说唱,使风格独树一帜。
二、民族唱法润腔艺术的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传播渠道的不断增加,当前民族润腔技巧丰富多样,且歌曲表现力极高,但是由于时代的冲击、人们的审美和需求不断地扩大,当前的民族唱腔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了。所以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民族唱腔有必要对润腔技巧进行更新和优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升歌曲吸引力,以求在当代歌曲艺术中保持其原有地位。
民族声乐唱法讲究发声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要充分保持共性,展现出的声音要圆润、清亮、婉转,对舞台要求华丽,要求服装得体规矩,因此这种较为严格的要求使得观众对于这种音乐产生审美疲劳,也会常常感到拘束感,难免会产生对于民族声乐的抵触感。再由于民族唱法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与普通的唱法难度较大,因此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被大众所熟悉接受,民族唱法受到冲击。
三、通俗唱法的润腔技巧对民族唱法润腔艺术的借鉴作用
通俗唱法相对于其他唱法更加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容易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通俗唱法有较强的适应性,发声方式比较自然,更容易被普通人运用,而民族唱法需要进过专业化的训练才能拥有一定的基础,训练起来难度也比较大。而通俗唱法最大的不足就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因此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他方面都值得民族唱法向通俗唱法进行借鉴。
(一)情绪表达方面
通俗唱法中是十分重视情感的表达的,同时也更容易打动人们内心、被人们接受,而民族唱法对声音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很多人在演唱过程中无法将感情融入歌声之中去,过于强调声音导致歌声无法深入人心,因此要在要求声音的基础之上,融入通俗歌曲的情感表达方式,赋予民族歌曲情感,使群众能够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打动。如龚琳娜演唱的《小河淌水》中,运用民族唱法的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情感,使观众能被歌曲感染,沉浸其中。
(二)音乐方式贴近群众
通俗唱法的传播渠道较为广泛,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且所表现出的内容也能够使大众掌握,而且受众群体范围比较大,学习起来难度较小,相对不需要过去专业的设备设施,时间精力的投入上也相对自由。因此民族唱法也要吸取通俗唱法的这些优势,充分地将这些优势运用到民族唱法之中去,创作更多类型的歌曲以贴近生活,被大众熟知。比如可以举办民族歌曲大赛,提高群众对于民族唱法的熟知度。
(三)创新表演形式
通俗歌曲演唱形式较为简单,所以对舞台要求不高,因此可以根据歌曲内容对舞台进行装扮,使舞台效果更贴合歌曲要表达的内容,因此民族唱法也可以充分利用舞台,不再局限于统一化、标准化的方式,使观众在听歌过程中也能得到视觉上的体验。如在进行演唱时,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对舞台进行布置,给歌曲营造相应的环境,帮助观众感知歌曲情感。
四、总结
民族唱法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通俗歌曲远远不及的,但是通俗歌曲唱法朗朗上口,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和运用也是民族唱法当前所缺乏的,因此民族唱法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可以对通俗唱法进行深层了解,吸取其中优点,对民族唱法进行优化,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婧芳.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智库时代,2019(10):274-275.
[2]丁馨韵.浅谈通俗唱法的润腔技巧对民族唱法润腔艺术的借鉴作用[J].戏剧之家,2019(22):67.
[3]高龙娇.福建南音唱腔运用于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之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王志英,河北传媒学院,音乐学(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