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族唱法发声技能训练的探讨

2016-03-14金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共鸣训练

金山

摘 要 民族唱法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唱法,是在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时期中各地区、各民族间流传着不同的歌唱艺术方法、歌唱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的总和,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本文就民族唱法的发生技能训练方法谈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民族唱法 训练 气息 共鸣 声带技能

中图分类号:J616. 2 文献标识码:A

1气息运用训练

(1)讲究气口。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3)气息的控制。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2共鸣腔训练

(1)强调头腔共鸣。它强调高位置,但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民族民间唱法的头声应用比较靠前,接近西洋靠前学派,头腔共鸣在声音中所占比便相对少一些。这种方法是与民间唱法对吐字咬字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脑后音”指歌唱者发声时在适当的气息支持下,对整个声区采取较高的声音位置或声音响点,强调头腔共鸣作用(特别是在高声区),从而减轻喉部不必要的紧张度,使声音具有细致柔韧特点。脑后音的技术常用于戏曲和民歌中高音区的深唱,配之以丹田之气,可获得高亢明亮的歌唱效果,声音集中,穿透力强,传的远。

(2)重视口腔共鸣。注意发挥口腔共鸣的声音主渠道中的共鸣作用。民族民间唱法主要是凭借口腔共鸣应用技术进行歌唱。口腔共鸣在各部分共鸣应用中所占比例最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腔技术。民族民间唱法对吐字咬字清晰度的极高要求,形成了特定的歌唱行腔技术。从理论上讲,口腔共鸣的形成部位同时又是字音形成的部位。古人吟诗就是把字中的韵母拉长,再赋之以音韵、声调的变化。吟诗的语言技巧讲究的是口腔共鸣,不注重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相对而言,我国的传统唱法在口腔共鸣的使用方式上,非常强调声音的靠前,靠前则声音明亮、清脆、婉转、声音随字转腔换调,百变不空。口腔共鸣的大量运用在真声唱法中表现最为突出,无论是北方的脆亮,还是南方的酣美,都充分发挥了口腔共鸣的歌唱中的优势,特别要把声音送往声母的成形部位一一嘴的前部,并强调吐字的喷口力度和外口腔的打开,使唱腔亲切、明亮,即提高了字音的分辨力,又突出了口腔共鸣,从而形成了很特色的歌唱共鸣技术。

(3)淡化胸腔共鸣。民族民间唱法中除少数情况外,对胸腔共鸣都不够重视,但就总体而言,更为注重的还是口腔共鸣。只是为了大嗓门的歌唱共鸣效果,除去参入一定的胸腔共鸣外,相应增加了口、腔、喉腔的共鸣成分,使声音宽广、宏亮。

(4)重视局部共鸣。民族声乐重视局部的引用技术,忽视整体混合共鸣,忽视各个局部共鸣间的整体配合。对民族声乐中,对局部共鸣的强调,一方面表现在共鸣位置的定位交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单纯真声和单纯假声唱法技术对单一共鸣的局部追求上。民族民间唱法的共鸣应用技术,还因受呼吸方法的影响,比如:提气等,使声音浅、薄、飘、轻。另外高喉器的发声技术对共鸣的影响也很大,使声带的紧张力度相应增强,声音偏于紧张、单薄等。

3声带技能的训练

3.1声带的运用特点

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词。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来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便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声带振动的灵活多变,如声带可做不同张力、厚薄、长短、整体与边缘等各种不同程度的振动,以及振动幅度的大小、声门不同程度的闭合等,从而奠定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物质基础。

3.2声带技能训练方法

训练声带在发声时的正常功能,实际是训练声带的真假声结合和声区的转换问题。从生理学、医学、物理学、音响学中得知,声带在发不同音高时,作为振动体的声带来说,它是有变化的。它随着音高低不同而变化;它决定了人声存在着声区问题。发低音时,振动体体积较大,声带长而且厚,作全振动,产生出结实浓厚的胸声,即真声。声带的肌能状态被称为“重肌能”状态。发高音时,振动体积变小,声带拉紧,同时缩短变薄,作局部或边缘振动。这时,声带的肌能状态被称为“轻肌能”状态。声带这一肌能变化过程中,它的振动频率由小变大,声带由“重肌能”状态变为“轻肌能”状态,就产生了声区转换。这一生理的变化操纵是很细微而复杂的。如果不训练调整控制声带的这一功能性变化的能力,便解决不了换声问题,高音必定唱不上去。训练声带的真假结合,中声区真声就不可使用太多,以免声音唱得太重。用软起首的方法将起音安放在高的共鸣位置上,然后沿着音高的上升下降,适当调节真假声的比例。原则上掌握住音越高假声越多;音越低真声越多,用“a、e、i、o、u”五个母音反复练习,便可逐步掌握声带的变化功能,从而获得统一的音色,统一的声区,音域也必将扩展。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共鸣训练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