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之花朵朵争妍斗艳,陶瓷之果枝枝大放异彩

2019-10-14王沅桢

艺术大观 2019年20期
关键词:釉料窑炉景德镇

王沅桢

摘要:陶瓷是与生俱来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其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人们在技术上的探索和突破。本文从陶瓷史发展的六个时期来分析技术进步对陶瓷发展的影响。这六个时期依次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印纹陶和商周原始瓷的烧制成功;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发明;隋唐北方白釉瓷的突破;宋代到清代彩绘瓷、颜色釉瓷的成就;近现代高科技陶瓷的探索。

关键词:陶瓷;技术;窑炉;釉料;景德镇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万年之前。它的发展过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内涵。人类利用水、火的作用而把泥土变成形态各异的陶瓷,在上面装饰、彩绘、刻画,使其具有美感又很实用,这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让人为之惊叹,同时也佩服原始人类古老的智慧。“水火既济而土合”是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陶埏》篇中开宗明义地对陶瓷工艺基础的科学概括。水、火、土被人类加以利用而转化为陶器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性活动之一。本文根据历史上关于陶瓷的重大事件分成六个时期,依次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新石器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发明,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宋代到清代彩绘瓷、颜色釉瓷和雕塑陶瓷的成就以及近现代高科技陶瓷的探索。每个时期的突破和成果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原料的选择和精制、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釉的形成和变化、电脑数字科技的结合与运用......进步的科技带来了思维与手段的革命性变化,下文将从历史上陶瓷发展的六个时期分析和阐述这一思想。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茹毛饮血,因生食而致病,以求熟食之方,因食物易腐,以思久藏之法。一次偶然把粘满泥土的篮子放在火旁烤得泥土发硬而成为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启发,之后有意识地效仿和不断改良,最终发明制陶术。根据目前考古资料说明,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了距今10800-9700年的陶器碎片,以及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广西桂林曾甑皮岩和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都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它们的质地粗糙疏松,属于粗砂陶,据推测其烧成温度一般在700℃左右,因无窑炉遗迹,可能都是平地堆烧的。器型也比较简单,都是盘泥条而成或手捏成型的罐、钵之类的小型器物,形貌上模仿了当时的日用器皿,如编织的篮子、葫芦、皮袋等。直到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约7500-6900年)才发现了一座横穴窑,结束了我国陶瓷无窑烧制的历史时期,烧成温度也提升到800-900℃之间。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生产力和人们意识的提高,虽然仍是就地取土,但是在选择原料时会有意识地去选择那些易于成型、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都较小的易熔黏土,还会加入草木灰和谷类碎壳,还有各种煅烧后的贝壳和矿粒,即“羼和料”。成型方法上出现了模制法,以及慢轮和快轮的陶轮成型法。利用惯性转动的快轮是现代陶瓷工业中所用的辘轳车的雏形。这些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陶器质量,也增加了陶器的产量。这一时期陶窑已较为普遍,目前发现了100多座。它们的窑室和火膛安排更合理,火道和火孔数目增多,把陶器的烧成温度提高到900-1000℃之间。除日常使用器以外,还发现了陶网坠、陶弹丸和陶纺轮等生产用具,开创了后世陶瓷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先例。

二、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商代,我国南方地区建造了小型龙窑,提高了烧成温度,加之印纹硬陶所用原料一般为杂质较多的瓷石类黏土,烧成温度达1200℃,因此地一般陶器质地更加坚硬致密,被称为硬陶。继印纹硬陶之后,在商代又出现了原始瓷器。原始瓷表面施有厚薄不匀的玻璃釉,其色有青中带灰或黄、黄中带褐或灰、酱色釉,易剥落。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的釉,其主要熔剂是氧化钙,所以又称钙釉,是我国独创的一种高温釉。

这一时期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有:原料上由陶器使用的易熔黏土到原始瓷使用较纯的瓷石质黏土;烧成温度从陶器1000℃以下到原始瓷的1200℃以上;从陶器的表面无釉到原始瓷的施釉。为以后的青釉瓷出现创造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三、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发明

东汉晚期, 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的烧制成功,完成了我国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從此世界上有了瓷器。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上所说“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家焉”,说明了陶与瓷的区别,瓷器外观坚实致密,断面有玻璃光泽,薄层微透光。

随着人们长期的烧窑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此阶段的烧成温度已达到1300℃,加之瓷石原料的精细化、窑具(如匣钵)的改进和使用,对质量和产量的提高都起到促进作用。

晋代青瓷,精美坚致,是后世天青色釉的初祖。潘岳赋云:“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此处的缥瓷即青瓷。陆羽《茶经》记载:“瓯越器青,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斤已下。”是写越窑青瓷作饮器使用,也说明越窑青瓷的精致及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四、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到了唐五代青釉瓷的烧制工艺日趋成熟,在釉色、器型、装饰上都精益求精。越窑所烧制的秘色瓷上贡皇室,下供庶民,流传国外,成为当时及后世人们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北方白釉瓷的出现,打破了青釉瓷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相互比肩的两大体系。北方白釉瓷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以邢、巩、定窑为代表的白釉瓷的技术成就首先表现在新原料的使用和胎釉配方的改进。胎中使用了含高岭石较多的二次沉积黏土或高岭土和长石,釉中加大氧化二硅含量,甚至超过氧化钙含量,使钙釉向钙碱釉和碱釉变化,从而改进了釉的质量。其次,窑炉改进成为有大燃烧室、小窑室和双烟囱的结构的小型直焰馒头窑,烧成温度可达到1370-1380℃。而且此时可根据器型创制各种匣钵,加之装烧工艺的多样化,都促进了我国白釉瓷的发展。

陆羽《茶经》中记述:“世以邢州瓷处越器上,然邢瓷类银似雪,邢瓷白而茶丹,似不如越。”可见白瓷与青瓷在当时人们的意识里已是不分伯仲的两类,但就品茶而言,越窑青瓷似更胜一筹。白瓷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世的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

五、宋代到清代彩绘瓷、颜色釉瓷和雕塑陶瓷的成就

这一时期我国陶瓷的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出现了很多名窑,如官窑、哥窑、钧窑、汝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德化窑、宜兴窑,以及集合各窑之大成的景德镇窑,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面貌在陶瓷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汝窑胎土细润,釉汁稠厚,通体有细片冰纹,多介于蓝绿间的青色,灰而不暗,翠而不艳,光泽莹润,具有柔和淡雅的美感。官窑基本承袭了汝窑的风格,多仿古,胎较厚,色以粉青为代表,“紫口铁足”往往有蟹爪纹等开片。耀州窑以烧青瓷为主,在越窑的基础上发展了刻花、印花技法,刀法深刻清晰,线条粗犷有力,积釉多寡悬殊,形成了浅浮雕的效果,体现了豪放、雄健的美感。龙泉窑以灰白色胎骨为主,无釉部分呈铁血色,釉色粉青,极为柔美。龙泉的哥窑所产瓷器釉面布满龟裂纹片,交错细小者称“鱼子纹”,极细碎者称“百圾碎”,而较粗的黑色裂纹与细密的黄色裂纹交织者,称为“金丝铁线”。这些纹片由于胎体和釉面的膨胀系数不一样而形成,但却被工匠们化朽为奇,造就了这种天然的肌理之美。河北的定窑以产白釉瓷为主,釉层薄润细腻,白中透牙黄,色调柔美恬适。磁州窑发明了黑色铁釉,在白釉底上进行绘画的装饰方式,开创了明清时期瓷绘艺术之先河。在纹饰上多取折枝花卉、鸟兽、诗词书法以及反映民俗生活的各种人物,具有淳朴、豪放的民间艺术风格,如瓷枕上的妇女、婴童题材,充满生活气息。钧窑以釉色瑰丽著称,其“窑变”技术可谓灿烂神奇,失透釉和铜红色的发明是它的重要技术突破,为我国颜色釉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吉州窑在瓷胎上,常用木叶和剪纸粘贴,而后施釉,经烧制形成花纹,如凤、鹊、蝶、鹿、竹、梅、芍药等,极富民间特色。

景德镇在元代烧制成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开创了多彩高温釉下彩的先例,青红两色相映生辉,名贵典雅。到了明代中期烧成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绘画形式,即斗彩。成化斗彩瓷,以其鲜艳的色彩、洁白的釉面、精致的工艺、生动的纹饰成为明代彩绘瓷最高水平的代表。到了清前期,达到了“参古之世,运以新意,佣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繁荣景象,制瓷技术几乎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康熙时的低温釉上五彩瓷与雍正粉彩瓷,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绘画风格共同形成了景德镇彩绘瓷的主流,至今盛行不衰。历史上每一次成就都离不开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离不开中华民族人们的伟大智慧,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博大精深。

六、近现代高科技陶瓷的探索

清代中晚期后中国陶瓷技术从全盛走向停滞。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发生根本变化,国家和政府对陶瓷和传统产业的重视,才使得近代陶瓷科技有了一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千年来以柴为主要燃料的景德镇陶瓷行业出现了柴源危机,逐步推广煤烧倒焰窑,不久又引进了煤烧隧道窑。坯釉配方也经多年试验研制出了適应煤窑烧成的三元系,成了古代陶瓷技术与现代陶瓷技术的分界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技术继续提高,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窑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经济适用的气窑、电窑。陶瓷色釉料也更加注重环保、复合功能以及高科技精细化。与电脑科技相结合,综合运用材料技术数字建模、信息处理等多领域前沿技术的3D打印陶瓷技术,也在探索和运用中为快速成型、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奈斯·比特提出了“信息经济”,其中涉及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提出我们必须学会平衡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精神经济”提出者李向民认为, 精神内容要转化为一定的产品,就离不开物质基础,其实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技术。如今技术与文化相结合反映了人们对陶瓷产品的功能美和艺术美的双重标准。这就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创意陶瓷产业。技术只是一种实现自我表达的手段了,怎样创作出根植于传统文化,又反映时代特征的精神性陶瓷作品(产品),成为当下陶瓷艺术工作者的新追求。

综观历史长河,马克思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陶瓷的发展,我们要在现阶段的陶瓷新材料、新技术、新表达的探索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釉料窑炉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我的家乡景德镇
渗花釉料及其制备方法、渗花抛釉砖及其制备方法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一种抗菌陶瓷釉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高透强化白陶瓷釉料及制备、使用方法
行业首条“负离子生态石”宽体窑在恩平点火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科达承建561 m最长抛釉砖窑炉顺利投产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