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索与对策

2019-10-14许兵

锦绣·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 要:近年来,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高等教育中学生基数大,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面临即将到来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也比较大,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多。本文就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最常见的几种问题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结合现行教育制度,让大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学习、迎接未来。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教育;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表现

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1994年,当时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指导。1999年国务院再次强调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教育部重申了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后,各大高校纷纷行动,如设立心理咨询部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邀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组织心理素质训练、多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积分制度等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便开展了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由于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规律和教育体制认识还不够,在实践过程中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有朝气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但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许多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解析

(一)“历史遗留”问题——以往学业中产生的

进入大学前,高中长期紧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与危害,其中,部门同学能够正确、合理的进行调节,因而在高中学习生涯结束后心理能够保持健康状态,然而,部分同学未能正确、合理的进行调节,因而在高中长期紧张的学习生涯中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问题,直至在进入大学后,问题仍然未能解决或消除,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某种长期性,以至于在新生入学后部分高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中或多或少的体现出来或被观察发现出来。

(二)高考(或其他入学考试)中发挥失常、失利

高考(或其他入学考试)是进入大学的最常见方式,也是最为学生乃至家长和社会所看重的方式,“一考定终生”的传统理念在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头脑中仍然占有很大分量,部分学生考入大学后,由于不满足于就读的大学或在大学期间遇到种种问题,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或演变成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当然,这种入学考试的发挥失常、失利具有主观上的自我认知和客观上的现实实际双重原因,即一种是考生认为自己是发挥失常、失利而一直在心里耿耿于怀,一种是客观实际上考生确实发挥失常、失利。

(三)不适应转入的新环境

大学生活环境与高中基本不同,由原本紧张的学习状态转入“自学为主”的轻松状态,其中也产生了很多实际问题,部分学生不适应大学的新环境,不仅有客观环境的不适应,也有对新认识的老师、同学的不适应,所以如果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或者不能慢慢调整自我,长时间会导致某些心理健康问题的滋生。

(四)人际关系紧张

进入大学,学生会重新认识一部分人,如老师、恋人、室友、同学、校友等,其中恋人关系、室友关系、师生关系等是最为紧张的人际关系,对于刚刚脱离父母而步入大学的懵懂学生来说,由于他们为人处世经验的匮乏或缺少,对待人、事的态度、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往往导致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出现问题或分歧,特别是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关系,面对学习和爱情之间的事宜,他们一时间还不知道如何去协调和处理,有时候甚至会“颠倒轻重”,甚至引发一系列突发事件与恶性事件等,这种对恋人、室友等关系的不恰当处理,极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五)自我认知失衡失调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是综合教育,也是通识教育。踏入大学生活以后,人才济济,有些同学失去了原来了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一定程度创伤,如未能及时调整心态,便会产生自卑心理,信心下降并逐渐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六)家庭环境的影响及演变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和学校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大学前期,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生活在家中,加上传统文化的氛围,特别是近些年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比重大,甚至家庭环境因素某些程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同时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环境,它充斥着父母婚姻、家庭经济、父母期望和观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等各种复杂的因素,所以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其或多或少早已受家庭环境影响较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七)学习及就业压力及期望

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加剧,高等教育普及造成大学生就业人数激增,大学毕业就业成了非常艰巨的问题,反观之,就业难便会倒逼学生要好好学习,学习及就业压力多集中于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学生),这部分学生因就业问题产生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大学毕业意味着失业”的观点在高校“尽人皆知”,加上社会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影响等,焦虑、惶恐、担忧等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前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八)周围不良信息的影响与诱导

进入大学以后,許多大学生便从高中的紧张生活中解放出来,开始尝试接触新鲜事物,而大学恰恰是一些不良信息和社会罪恶觊觎的温床,近年来出现的“裸贷”、“校园贷”事件便是非常好的典型,除此之外还有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诱导、虚拟世界的诱惑等,大学生处于求知探索的地位,对有些信息的分辨能力还不够,极容易受这些信息的诱惑而无法自拔,这种沉迷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九)情感困惑和危机

能否正确认识与自理情感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从高中紧张生活得以解放进入大学,大学生都怀着对情感的渴望和探索,异性交往困难、恋情坎坷不顺等导致了一系列身心痛苦等问题,如果不能正常排解便有可能演变成心理变异,甚至走向极端和酿成悲剧。

三、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分析

(一)完善教育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心理健康专业师资力量和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课堂相结合,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力量的同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课堂来缓解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同时也能够弥补、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同时,学校还要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构建校园心理咨询网站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共同解决“疑难杂症”,以多途徑、多渠道的方式最快捷的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二)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

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人导师,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形成一种家长与学校“分离”的现象,学生家长都普遍认为将孩子送入“半封闭”的大学,孩子在学校的事情自己将不再过问或很少涉及,这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容易被忽视。学校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联系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家长学会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排除心理健康问题。

(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大学期间十分重要。大学期间,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心理知识的掌握,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能够有效的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举措。开设心理学课程,如“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交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心理健康,正确对待成长路上心理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更好地适应大环境,更健康的完成学业。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和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样,无疑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让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张炼.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8(02):173-175.

[3]李箐.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思索[ 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15,31(3):76-78.

[4]苏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索与建议[ J],中国成人教育,2008:54-55.

作者简介:

许兵(1990.6),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营销学、中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