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探究

2019-10-14何艳萍

西部论丛 2019年33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教学案例小学音乐

何艳萍

摘 要: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和大力推行的时代背景下,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观念以及促進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审美素养进行培养的有力载体。然而观察现如今的小学音乐教学不难发现,在传统以讲解音乐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反复进行歌唱练习音乐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导致音乐教学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素质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如何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入手,贯彻以发展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素养;教学策略;教学案例

实现音乐审美因素在课堂上的渗透并贯彻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是落实新课改发展需求以及契合学生成长需求的重要举措,在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为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在组织和设计音乐教学时,应在紧密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以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方式和手段的采用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使音乐教学品质和效果得到全面改进和提升,使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和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一、注重情境设置,丰富学生审美感受

良好审美体验的获取离不开良好外部条件的设定。为了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心灵感知和审美感受,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手段实现良好情境的设置,借助生动、直观、适宜课堂情境的设置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促进学生审美思维的发展。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巧妙利用媒体展示、课堂演绎或是通过融入多样化的肢体语言等手段给学生营造多样化的课堂情境,增强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归属感及其音乐感知能力,为实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以《游子吟》这首歌曲为例,歌曲运用质朴的语言以及细腻的情感阐述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和无比赞美之情,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能够体会并感悟到母爱的伟大。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歌曲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歌词及其蕴含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定情境,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爱子女的,母亲为了家庭以及孩子的成长是如何辛劳付出的,将歌曲所反映的“母爱”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歌曲内容的深入学习及其相关乐理知识的讲解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此,通过借助多种资源实现生动课堂情境的设置,丰富并深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为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听赏活动,刺激学生多重感官

音乐作为一门以听赏和歌唱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听的形式来教授学生基本的音乐乐理知识,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培养的。为此,在开展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的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应注重音乐听赏活动的开展,在充分考虑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喜好的前提下,给学生精心挑选一些适宜他们学习的音乐作品,通过对教学手段的转变和创新促进学生聆听环境的改善,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本身所传达的美好和寓意,促进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发挥,从而在多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认知的优化以及审美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劳动最光荣”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将本单元所要介绍的几首歌曲放到一起,同时给学生提供其他一些与劳动有关的歌曲,如《卖报歌》、《粉刷匠》等,让学生进行音乐听赏活动。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歌曲的动画视频与歌曲同时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边看视频内容边听歌的形式感受歌曲的内涵,感悟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从中思考歌曲的旋律是怎样凸显劳动趣味性的,从而将热爱劳动的积极向上思想贯彻到教学中的。以《森林中的铁匠》这首歌曲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第一部分的音乐,让学生从音乐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和情绪等方面进行赏析,思考音乐的特点及其描写了森林早上怎样的景象。之后是歌曲的第二部分,同样让学生通过赏析的形式思考、判断这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区别,歌曲是运用怎样的速度、节奏和旋律描写铁匠辛勤、愉悦劳动画面的,通过反复赏析的形式感受乐曲的速度和力量。如此,通过多样化听赏活动的开展,充分刺激并调动了学生的感觉、视觉、听觉等多重器官,使学生在多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更为深刻、透彻地理解歌曲的寓意和思想内涵,对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渗透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审美品质

审美素养还包括审美品质、审美理解等方面的内容。对于音乐这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其音乐作品背后的生活与社会都是音乐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音乐课堂上开展文化教育,渗透相关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针对学生缺乏音乐文化认知这一短板展开针对性教学,通过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方式让学生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感知音乐作品,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能够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成长,从而为实现学生审美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例如,以《三个和尚》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向学生介绍与音乐有关的背景知识,即与音乐相关的故事内容:庙里有一个和尚的时候,他能够自给自足,不仅自己挑水、念经,还将庙内的其他一切照顾得井井有条;而第二个乃至第三个和尚来了之后,这种情况彻底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推卸责任,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对歌曲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生动讲解,使学生通过听歌曲能够深刻认识为何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的道理,也使学生对歌曲所阐述的深层寓意有深刻的认识。如此,便将音乐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巧妙联系了起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感知和理解能力,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实现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审美品质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的艺术类型,其教学形式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灵动与魅力,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所传达的丰富情感内涵,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全面历练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例如,完成《四小天鹅舞曲》的课堂教学后,学生对舞曲的大致内容以及舞曲的基本风格有了深刻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自行创编舞曲的律动方案,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种将音乐与舞蹈将结合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喜爱也乐于参与的。在听、说、演的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以及表现力都得到提升,也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如此,通过丰富多样实践活动的开展,增添了音乐教学的生命力和活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认知,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贯彻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的音乐教学,是提升学生音乐素质以及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究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优美音乐天籁之声的熏陶和感染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力,促进自身审美能力和音乐情感的提升,为使音乐教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吕春梅.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5

[2] 刘荣娜.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7

[3] 吴贵龙.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策略探讨[J].当代音乐,2017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教学案例小学音乐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