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多维度阅读 提升学生阅读力

2019-10-14吴媛

西部论丛 2019年33期
关键词:中年级多维度线上线下

吴媛

摘 要: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设计开发,需要科学整合教材资源,家校合力打造阅读环境,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等。为实现学生高产、高效、高质阅读,本文从“产量、质量和测量”等多维度阅读切入,以中年级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为例,探寻一条适宜整本书阅读线上线下教学的新途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多维度;中年级;线上线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建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摆在“学习任务群”的首位。小学统编教材构建了从教阅读到自主阅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目的是为了有效落实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厚植阅读底蕴。为了更好地链接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探寻出适合中年级“整本书阅读”的系列新举措。

新课标规定,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结合课本“快乐读书吧”的书籍推荐、学生学情特征和线上教学现状,教师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加以有效引导,变单维度阅读为多维度阅读,循序渐进做实做活课外阅读。

一、数量维度——拓宽整本书阅读格局

温儒敏教授曾提到:“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這意味着我们要立足课堂,充分融合课内外课程,拓展阅读的广度,扩充阅读书籍的数量,打造无界阅读新体验:线上教学+线下延学。

(一)创新线上教学模式

教师在有限的线上课堂里,设计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和提升阅读品味。

1.“1+N+1”阅读教学模式

以一篇课文为抓手,渗透阅读方法和体会阅读心得,引出N篇同类文章,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再聚焦同一本书籍延伸课外,学以致用。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为例,教师结合单元导读目标,落实语文素养,围绕阅读课“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的主问题,多元解读文本,以一带多,学生合作学《揠苗助长》和《画蛇添足》,最后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2.导读课推荐模式

开展班级共读的第一环节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悬念的制造、延时的评价、情境的创设等阅读教学策略,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宝葫芦的秘密》整本书导读为例,教师通过动画片欣赏导入,启发学生品读、感受故事的趣味,通过看插图、读故事、猜故事、留悬念,吊足学生的阅读胃口,在最后戛然而止,非读书不可。

3.“二八法则”阅读教学模式

齐藤英治提倡在30分钟内通过“二八法则”快速掌握全书的内容[1]。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更偏向工具类或科普类书籍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5分钟内浏览封面、封底、作者介绍、腰封、书签、目录的关键词和序言等。通过速读这些内容迅速掌握重点知识,用20分钟跳读书本的核心内容,再用10分钟完成全书的重点内容的阅读,用20%的内容的阅读,从而了解80%的内容。

以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例,教师直接揭题,学生快速浏览封面等内容,对书本有初步了解,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分组完成精彩部分赏析,跳读书中精华,提炼交流,最后总结本书重点,结合生活运用,点燃阅读整本书的热情。

(二)锻造线下延学主力军

阅读需要家校结合,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推荐本学期必读书目,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家长结合孩子自身阅读水平和阅读广度,在必读书目的基础上增设不同领域的书籍,提供多元选择,为学生海量阅读创造条件。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阅读活动。

1.“我的图书角”微视频介绍

为摸清学生阅读书籍的数量,班级线上分享“我的图书角”微视介绍,既能触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激活学生落实阅读目标的动力。

2.“小打卡”音像签读制

为明确安排“整本书”的阅读时间和页码区间等,班级内组建“小打卡”线上跟踪监督机制,每天由学生在小程序上打卡当日阅读书名、阅读进度、阅读时长、阅读精彩情节、阅读感悟……学生在打卡过程中,可以互相评论留言,丰富阅读体验。

3.“阅读英雄榜”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发展和行为心理学的“21天效应”理论,创设“阅读英雄榜”情境,引导阅读竞争意识,提高阅读效率,养成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每周评出积极领先阅读的“盟主”,为连续守擂三周(21天)的“盟主”嘉奖,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二、质量维度——提升整本书阅读素养

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不光要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更要关注学生阅读的质。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2],教师要以统编教材为课外阅读的纽带,链接学生的生活体验,开阔“大语文”视野。

基于单元教学的整本书阅读推动进程中,我们需要结合中年级教学实际情况,保证学生在教材阅读保底的基础上,对教材阅读教学进行科学设计,拾级而上,建构整本书阅读课程。

(一)单元整合课

着眼于整个单元,主题统领,将几篇课内文和本单元相符合的课外书有机整合,提取各文本间存在的异同点,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单元整体学习。

(二)“陌生化”导读课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最先提出陌生化理论。“陌生化”指去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3]把握好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关系,通过创新教学过程的设计,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和谐的阅读氛围中,进行有效对话,提高阅读质量。

(三)共读推进课

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倡导“共读”,即通过共同阅读,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从而实现真正的共同生活。[4]

推进是共读中的重要环节。读中推进课依托文本,教师可设置不同形式推进教学。线上阅读交流课可以用交流感悟、积累语言、习得阅读方法、主题探讨、声情并茂复述故事、读书竞赛、读写结合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阅读阶段性成果,使学生饱含可持续的阅读期待,让阅读走向深入。

由于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它不受时间、空间和形式的拘泥。所以老师和学生共读的时间可以是一堂线上的常规课,也可以在课前、晨读、午诵或暮省时进行,教师适时发布测评、调查或话题讨论等,结合学生的交流讨论和学习的主要问题随时调整,保证阅读教学的实时性。

亲子阅读对线上下共读推进课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利用便签、家长阅读手册、班级群、晨读妈妈、暮省爸爸、亲子共读日记等形式,争取家长对孩子整本书阅读的关注与参与,共营“亲子相长”。

(四)读后展示课

读后展示课不仅要展示成果,还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实现阅读的有效输出。

整本书阅读展示课中,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充分展示,学生通过之前读中推进过程中的一系列线上下交互活动,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以丰富的读书形式强化阅读成就感,让学生爱上整本书阅读。

四年级学生借助《细菌世界历险记》展开课外阅读,渗透教育卫生知识,了解细菌的生活,激发探究科学世界的兴趣。在阅读展示成果前输入的准备越充足,在汇报分享时就越能体现阅读输出的高效。

阅读单——《细菌世界历险记》

项目学习 项目内容 语文素养 执行指南

1 急,在线等 问题聚焦探讨 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 提出问题,课后准备,线上讨论

2 拿小本本记下 语言积累巩固 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 摘抄好词佳句,了解语言运用的妙处

3 C位出道 章节归纳训练 语言结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用小标题概括章节内容

4 直播“带货” 朗读感悟交流 语言结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 交流文句的表达,朗读喜爱的句段,表述感悟体验等

5 平平无奇小天才 概括鉴赏分享 语言结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阅读推荐:思维导图、读书小报、读后评议、表演剧、创编等

原尻淳一认为“有价值的产出型”阅读,就是要实现通过阅读实现改变自己、影响他人的目标。[5]我们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宽线上下阅读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举办多彩阅读活动,提升学生阅读参与度;创设不同阅读情境,提升文化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语用体系,通过自主语言实践活动,丰盈生命底色。

三、测量维度——促成整本书阅读评价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评价建议指出,“通过阅读,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探索、建构、深化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总结、完善读书方法,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发展思辨能力和想象联想能力,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撰写、发表读书报告,在交流研讨中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整本书阅读需要科学有效、灵活多元的评价标准来实现理念与操作的统一。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艾登·钱伯斯提出著名的“阅读循环圈理论”,在循环圈的中心“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是阅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6]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发挥教师评价的主导作用,其发展性评价贯穿阅读教学始终,并同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和家长评价的参与作用相辅相成。

1.学生自评凸显阅读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阅读方向和开发自己的阅读潜能。在网络情境教学下,自评方法比传统自评更具科学性、便捷性、可视化等,如:利用微信读书、豆瓣等app进行阅读书目打卡明细阅读数量,利用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app摘录读书笔记或写下心得体会,利用思维导图app梳理整本书脉络……借助网络工具建立自己的阅读档案,进行阶段性自评和监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2.同伴互评调动阅读积极性

同伴评价是指同伴参与协助其他成员评估阅读主体阅读的行为和态度。围绕整本书阅读进程中,导读推介课后学生分组阅读,对小组内阅读效率、交流深度、组织形式等进行评价;阅读推进课中对同学阅读态度和能力进行互评;阅读展示课后对同学阅读成果进行评价等。采用异质分组,优化组合,有利于合作阅读和深度学习,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和推动个性发展。

3.教师主导和家长参评增加评价结构客观性

教师评价贯穿整个阅读过程,拟定阅读书目、制定计划、分组阅读、合作探讨、主题评议、习得方法、活动展示等都需要老师通过评价进行点拨、指导。线上教学没能及时监督阅读进程和适时评价学生的阅读态度,这需要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密切家校联系,通过发放阅读量表、班级群沟通、阅读打卡反馈、组建家长阅读先锋队等形式,稳步推进学生整本书阅读工程。

(二)评价标准分层化

考虑到整本书阅读的内隐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阅读素养的重要性,阅读评价标准可从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态度等维度进行分层,满足不同阅读素养层次的学生。

新课标对中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以《格林童话》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阅读素养的差异,把握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从故事梗概、情节处理、人物形象、蕴含道理、阅读方法、情感体验、读写结合、想象创编等方面着手,设计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

如“故事梗概”方面不同层次的标准是:(1)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能读懂故事,抓住主要内容准确概括故事;(2)有较强的阅读兴趣,大致读懂故事,了解重要情节;(3)有待激发的阅读兴趣,不能完全读懂故事,需要在他人帮助下了解重要情节。

不同文本体裁的阅读评价标准不同,制定全方位、多维度的动态指标,更能促进个性化阅读,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进阶。

线上线下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时空,呈现新的教师、学生、家长和文本对话的线上下多元化教学体验。不断建構更完善的整本书阅读课程体系,多维度阅读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阅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齐藤英治.王者速读法[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

[2] 陈晓韦.小学中年级“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19)

[3] 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4] 吴建英.整本书共读:播下最美妙的种子[J].人民教育,2018(10)

[5] 原尻淳一.高效能阅读[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6] 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猜你喜欢

中年级多维度线上线下
多维度探究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360与龙芯中科宣布将加深多维度合作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基于AHP方法对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网络平台效应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线上商业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探讨
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小学中年级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中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