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
2019-10-14孙磊
孙磊
摘 要:爱国主義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不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使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浓厚爱国主义氛围,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际成效。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青年大学生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高校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是珍贵的国家人才资源,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重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爱祖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青年大学生要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最大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各种社会思潮涌现,部分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政治信念不够坚定,尤其在网络虚拟世界,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些都给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很多挑战。
1.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外国反华势力对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渗透和思想侵蚀从未停止。当代大学生是网络一代,对网络技术高度依赖,越来越主要依靠互联网获取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人成了自媒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宣扬资本主义文化的优越性,诋毁社会主义制度,更有一些用心不良者,有组织、有目地在网络上扭曲历史事实,抹黑民族英雄,散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同时还故意夸大中国的社会矛盾,无限放大民族的文化缺点,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树立产生不良影响。
2.不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成就,使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良的价值观也随之产生,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很多人在社会生活中更加重视物质追求,而忽视了精神思想上的追求。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较少,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享受,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集体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侵蚀着青年都大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同发力,结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组织爱国主义主题社会实践,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强化思想引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作为思政课重要内容,以传统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革命英雄人物等鲜活素材充实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同时也要不断挖掘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身边的体现爱国主义的事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要做好舆论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时事热点,及时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用深厚的学理解释中国大地的发生的变化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共共产党为什么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深化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同时思政课也要不断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能满足于“灌输式”讲解、“说教式”教育,要结合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创新推出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小组式教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模式,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达到在学生心中厚值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
2.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实践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实践育人的效果,在实践中认识国情、社情,将爱国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要不断丰富实践教育内容,创新实践教育载体,推动爱国精神转化为强国报国的自觉行动。一是要组织青年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走红色之路,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等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二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实岗锻炼,就业实习,围绕学雷锋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支援脱贫攻坚等开展社会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本领,坚定报国志向。三是要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节日,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升旗宣誓、瞻仰纪念碑、主题演讲等活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增加大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利用网络新媒体,营造爱国主义氛围
新时代高校要加强爱国主义宣传,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互联网有天然的亲切感和依赖性,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范围广、内容呈现多样化和资源共享方便等优势,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营造浓厚爱国主义氛围。高校要利用好“两微一端”平台,推出体现爱国主义的网络文化作品,如网络原创文章、短视频、微电影、爱国歌曲等网络作品,让爱国主义充盈学校网络空间。高校还应该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利用虚拟现实、在线直播等网络新技术推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高校要防范不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深化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和网络法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认清和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网络渗透。
总之,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采取多种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付坤龙,陈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9,6(12)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 ,2018-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