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9-10-14马梦宇

西部论丛 2019年33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三位一体资助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事关脱贫攻坚,事关教育公平。高校资助工作要坚持育人导向,构建“物质、精神、能力”三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从多角度和全方位探索资助育人新途径。以物质助学为根,推进精准资助,促进教育公平;以精神筑梦为干,培养向上精神,树立崇高理想;以能力铸人为果,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应在物质脱贫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脱贫,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自助”平台,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三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为不断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人成才”教育目标贯穿始终,本文提出“物质助学、精神筑梦、能力铸人”三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由“保障型”资助模式向“发展型”资助模式转变,最终实现资助全过程育人的目标,推动资助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学生资助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还要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作为指导,切实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心困难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情况,在“经济助困”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精神助困”。下面本文将从“物质助学、精神筑梦、能力铸人”三个角度,讲述“三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以物质助学为根,解决精准难题,推进教育公平

(一)建章立制,明确责任,加强监督

为更规范地做好资助工作、加强对资助工作的领导,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四级认定工作机制: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学院认定工作组、年级(专业或班级)认定评议小组。建立完善由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内容组成的资助政策体系,严格执行上级文件规定,及时修改制度性文件。各级认定工作组要理清岗位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建立资助监督机制,监督资金发放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以及贫困学生生活作风是否简朴,设置电话、邮箱等监督反馈渠道,广泛接受监督。尽最大程度减少“假性贫困”和“隐性贫困”,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

(二)建立动态资助机制,规范贫困学生档案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时间一般是在每年9月至11月。而在非资助评定时间范围内,要建立动态补充资助机制,如果有学生及其家庭遭遇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突发经济困难的,经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院和学校认定小组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启动认定工作程序,给予学生相应资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窘境。贫困学生档案是规范资助流程、确保资助精准的重要材料,二级学院和相关负责辅导员老师要及时收集、规范整理评议认定等相关材料,汇总归档,做好存档痕迹管理。

(三)广泛宣传资助政策,提升学生政策认知

学生知晓国家资助政策可以将高校资助工作由被动变主动。要抓住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家长会、奖助学金评定等关键时间点,广泛宣传学校资助政策、资格认定流程,讲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条件。通过微信平台、QQ等线上方式和班会、班主任会等线下方式广泛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和指导,保证每一个贫困生都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信息。此外,学生骨干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利用寒暑假进行回乡资助政策宣传,向不同地区特别是农村偏远落后地区普及资助政策。

二.以精神筑梦为干,培养向上精神,树立崇高理想

(一)依托助困服务类社团,为贫困生铸造精神家园

助困服务类社团可以充分发挥贫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互助成长的重要作用,铸造精神家园和心理港湾。社团一方面可以协助辅导员老师完成贫困生资格认定、奖助学金评选与发放等具体的资助工作,成为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有利抓手;一方面可以针对贫困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为困难学生搭建锻炼能力、发挥才能、互帮互助的良好平台。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师生同心,传递真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在心理上都承受着很大负担和压力,他们可能会性格封闭、产生自卑心理,容易在人际交往或者学业方面产生困难。学校心理指导中心要根据困难学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个体咨询、个体沙盘游戏以及团体沙盘、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贫困生树立信心,提高“心里韧性”。二级学院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列入分类指导项目,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細心关注班级中的贫困学生,每学期定期进行谈话,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业情况和生活状况,制定有效措施,改善心理状态。

(三)强化思想引领,培育核心价值观,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高校要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每一位申请贫困资格认定的同学需签署《个人诚信报告》,如实上报家庭经济情况,不能谎报、瞒报。组织诚信应考、按时还贷、谨防诈骗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强化诚信意识,合理消费、远离校园贷。充分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典型,评选“勤俭之星”、“自强之星”等,宣传学生典型事迹,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激励广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三.以能力铸人为果,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风建设,提升贫困生学业水平和就业能力

接受教育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最有效的方式,然而他们往往来自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区,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力不从心。因此高校要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学生”。可以邀请优秀学生为学业困难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为受到学业警告的贫困生安排一对一帮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如电脑操作能力培训、英语口语培训等,让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在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系统地指导和帮扶贫困学生提升就业技能,开展素质拓展项目实践、职业规划等,帮助其更好就业,实现自身价值。

(二)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和专业实践,提升素质,增长才干

高校要挖掘与专业相关的资源,拓展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搭建就业实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不但使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还能通过勤工助学活动获得专业实操经验,帮助他们在受助自助过程中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三)开展志愿服务,感恩回馈社会,引导向善而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有“等、靠、要”的心理,理所当然地接受资助。高校要加强感恩教育,教育广大受助学生心存感恩,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回归家乡助力教育扶贫事业,在服务社会中回报国家和学校的帮助之情,承担国家建设之责。

三.结语

正如笔者经常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说:“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改变贫困的信心;受助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受助变成了理所当然。生活的困苦不应该成为颓废的理由,而应该是更加奋斗前进的动力!生活的磨难会激励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比别人更加知道努力的重要性。”助困工作的落脚点是立德树人,精准扶贫不等于给钱脱贫,离不开人文关怀,要想让贫困生在经济上站得稳,必须让他们在精神上站的稳。助困工作要让学生在经济脱贫的基础上更好的达到精神脱贫,从“输血式”的资助方式转变为“造血式”的资助,让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成才。通过构建“物质助学、精神筑梦、能力铸人”三位一体资助体系,让贫困生有真正的获得感,让资助工作既助人又育情育心。

参考文献

[1] 刘姗姗.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探析[J].求知导刊,2017.

[2] 林晨蕾.高校贫困生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12(8):111-113.

[3] 王瑞.新常态下独立学院资助与育人工作的探究[J].商情,2018(5).

[4] 王立高.提升家庭經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思考[J].学周刊,2015.

[5] 易申君.江西省高等教育收费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马梦宇(1993.02-),女,汉族,河北任丘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城建大学学生工作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三位一体资助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