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地方师范院校民乐培养的思考
2019-10-14杨丹霍鑫
杨丹 霍鑫
摘 要:民族音乐(简称民乐)是每个国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也是由独具本土特色的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它代表着每个民族独具一格的艺术蕴涵。常言道,民族的即世界的。民族音乐也确实架起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桥梁。中国的民族音乐底蕴十分浑厚,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或是音乐家都应该将民族音乐的传承及创新作为己任,而中国的高校在民乐的传承及创新上由于历史原因,也存在许多需要人们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民族音乐;师范院校;民乐培养;思考
引 言
中国的传统民间乐器经历了千秋万代的传承及发展,民族音乐更是有着沧桑巨变。在古代曾把乐器按照其材质划分为了“金、石、土、木、丝、革、匏、竹”八类。在当代,我们通常把民族乐器分为四大类: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各大乐器都有其最具体代表性的乐器,如弹拨乐器包括了琵琶、古筝、古琴等;拉弦乐器包括二胡、京胡、三弦等;吹管乐器包括竹笛、唢呐、笙等;打击乐器包括大鼓、木鱼、锣等。中国的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发展得较温和,因为大多数民间的艺人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来传授,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复兴及发展,不管是专业院校还是师范类高校在音乐专业上也大多有民乐的选修课程,虽然这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传承及创新有着一定影响及推动,但是在客观上还是有片面的地方存在。
一、中国地方师范类院校民族音乐传承的现状
我国的地方师范类院校民乐教学中,都是以选修乐器课程的形式来设置的课程,其中包括了西洋乐和民乐,学校也对此有着硬性要求,每个乐器是有名额限制,无形中几乎均分了每个一个乐器的人数,使这门课程达到一定的平衡。
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大多数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对一或者一对几的教学,但是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乐的教材,目前以考级教材为主的教学较多,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几乎为零。教师在教学上大多是以掌握及表现乐器技巧为重点,练习重点为较多的练习曲,而乐曲的练习则为辅。学艺先学技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些情况不仅出现在民间同时也出现在高校。
在我国民间的民乐协会中通常会成立民乐团,不管是师范类院校还是专业音乐学院也都会有民乐团,因此两者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管是专业的民乐团还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民乐团通常都会有指导教师的参与,使乐团的演奏及发展有着更好的表现。
二、中国地方师范类院校民乐传承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模式上
1.由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其根本上一定程度制约了民乐艺术的发展,口传心授,缺乏教材的教学模式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上,其缺陷慢慢暴露,教师大多是将自身的积累经验传授给学生,但是缺乏了理论基础及结论总结,因此,学生很难置身事外于老师设定的框架之中。简而言之,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形成独具自身的演奏风格,同时也减弱了学生的创作的能力。
2.在民乐传承中,多数以技巧为表现重点,实则忽视了演奏者对表演内容的把握。技巧练习固然重要,但没有其深厚的内涵,再多技巧也是无法弥补的。在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的民乐教学模式上,这都是教师教学一贯的思维模式。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及把握,理论及演奏技巧的结合。
3.专业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许多民乐中演奏技巧十分绚烂华丽,表现力生动形象,但是学生在缺乏乐曲背景及文化底蕴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一生动形象的技巧发挥出来?也许会大打折扣,使乐曲并没有按照应有的情绪来呈现。因此在民乐的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在学习环境中
在地方师范类院校中通常学习民乐的学生大多数是以选修的形式来学习的。而选修的时间大多是为一年或者两年。一门民族乐器的学习,离不开不断的练习也離不开日积月累,所以通俗讲,掌握一门乐器是需要“时间”修炼而来。在本科四年的学习时间甚至是专科三年的学习时间中,学好一门民乐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把课程一再缩短,那么这个选修课程的意义最多表现为形式而已。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难以使我国民乐在地方师范类院校中得以较好传承及发展。民乐团的存在使这一点开始得到了争议,因为“货不应供”,民乐选修的人才不足以支撑民乐团整体的质量,这使的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们开始了反思。因此,不管是主修也好选修也罢,重要的是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这一课程的质量,重视民乐的地方会有各种吸引学生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敷衍了事,完成学业而已。
(三)民乐学习的思维上
民乐学习的思维是单纯理性的思维,这是学习民乐的基础,但是不是全部。因为它过分强调了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共性、教学方法的高效性以及演奏技术的规范性。这不是说不可取,正因为这是基础,所以它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意识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音乐艺术的审美不止于将一首乐曲演奏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它同时也有另方面,则是创造,不仅符合我们国家发展的道路方针,也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民乐的思想上太过单纯理性,使其抑制了学生的创作潜力。
三、对地方师范类院校民乐教育的反思及建议
首先笔者想探讨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追根求源还是人们的惯性思维,从事民乐教育的工作者下意识还是十分传统保守的,地方师范类院校也可学习吸纳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法,学习西方音乐教育先进思想及意识。
(一)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多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在高校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已
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也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前文提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其实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现代科技来填补的,比如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方式来给学生创设课堂环境,使其更直接的准确的接受知识。与此同时利用好多媒体这一类教学方式。在民乐教学上,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再加上结合自身的经验而谈,也许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点睛之笔的效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更直观让学生了解到乐曲或是乐器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解相关乐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不一定完全按照自身经验来传授,可以通过启发的方式,与学生一同探讨乐曲的音乐形象,乐曲包含的感情色彩,同时也有利于促成学生自身演奏风格的形成。最后应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民乐演奏者形象,热爱音乐,乐观向上,使得美好的音乐不会被曲解其意。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审美习惯。
(二)在学习的氛围中,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应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内,这才使教有所用,学其所用。地方师范类院校中音乐专业乐器选修应该加长学习时间,不止于一年或是两年的时间。民乐团的成立,也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乐团日常的排练学习中,教师可采用新颖的排练模式,让学生享受其中,而不感到枯燥乏味。在高校与高校之间可采取联谊活动,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乐团与乐团的交流更是大大促进学生学习民乐的兴趣。高校中也可开展一系列艺术节,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使得校园氛围得到升华。
(三)在民乐学习的思维上,不论教师或学生都应该有创新意识,所谓知己知彼方可吐旧纳新,作为音乐爱好者更是民乐爱好者,我们有义务为中国民乐发展出一份力,学习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法,走出单纯的理性思维,应该将理性与感性结合,让民乐展示它本有的美。
应该打破以往固定的教学思维方式,民乐的演奏在技术的控制下,发挥其情感的空间,这样更容易展现作品深厚意蕴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过分注重演奏的科学性、规范性等大大降低了民乐即兴演奏在教学中的地位,抑制了即兴演奏则大大制约了创新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民乐的过程中,应标新立异,建立学习民乐的创新意识,使其成为主导地位。重视拓宽学生的二度创作空间,鼓励赞扬学生的民乐即兴演奏行为,并且能和学生一起探讨创作是最为追捧的行为。这样不仅能提升民乐的艺术层次也能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审美层次。在民乐的学习中,应该走出单纯理性思维。
不论是民间或是地方师范类院校,民乐艺术的发展及创新是不可逆的。地方师范类院校更是人才尽出的地方,也是培養教育工作者最多的地方。我国民乐的传承离不开这些资源及人才,因此在高校中重视培养民乐的发展及创新,更有利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更有利于实现我国文化的复兴。
参考文献
[1] 宋曼.浅析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J].黄河之声,2015(16),26.
[2] 池玲珑.走出民乐教学单纯理性思维的篱障[J].艺术教育,2008(04),38-39.
[3] 陈其射.民族音乐的传承与高师音乐教学初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04),22-26.
[4] 赵渢.中国乐器[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1.
[5] 庄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内音乐形态研究(1990-2005)[J].音乐与表演,2005.
作者简介:杨丹(1986-),副教授,西华师大音乐学院教师。
霍鑫(1996-),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日制在读研究生。
注:本论文系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一般项目(项目编号:CJF190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