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图书馆藏中民国时期地方文献整理与对策

2019-10-14王文娟金凤

知与行 2019年5期
关键词:馆藏民国黑龙江省

王文娟 金凤

[摘要]民国时期地方文献以其地方性、民族特色及稀有性等特点,对区域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兴未艾,方向多元。黑龙江省图书馆藏民国文献多达8万余册,其中地方文献近3千种,内容覆盖广泛。针对这部分反映本地区情况的独特文献,黑龙江省图书馆经数年加工、分类、整理,在文献数量、保护状况、收藏源流、特色馆藏等方面充分考量,不断细化主题分类,接轨各学科热点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将存量大和体系完整的地方志、官书、满铁资料、俄桥文献、自然资源等为重点专题作了详细整理,客观再现了黑龙江自然环境及近代历史演进的概貌。民国时期地方文献整理工作也因此在普查编目、书目建设、数字化及出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的考察,黑龙江省图书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挑战,还需进一步扩大全省民国文献普查范围,加强民国时期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改善书库环境,加快影印出版与数字化,利用先进技术做好文献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力争在外文文献整理研究、专题性和合作性开发、人才培养等领域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民国时期文献;地方文献;文献整理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5-0102-06

民国时期文献,亦称“民国文献”,是“指记录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各种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手稿、革命文献、历史档案、海报、老照片、电影、唱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传单乃至商业契约和票据等”[1]。馆藏民国时期地方文献则主要指民国时期出版的在内容上反应黑龙江省政治、经济、风土、文化、历史、军事、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文献。黑龙江省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先民靺鞨曾在此建立政权,清代经历沙俄等战争割让土地,民国后建置又几经变革,所以在域境划分上可根据不同年代时期适当宽泛。又因东北三省在民国时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总论东三省的文献也包含在其范围内。本文根据笔者近年的工作经验对馆藏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保存等情况作分析介绍,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以期为民国时期文献的深度开发、保护和利用提供帮助。

一、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的价值

民国时期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嬗变。该时期也因此受制度变革、中外文明碰撞的影响,产生了大量的文献,记录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现实情况,对我国近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2]。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地方文献除具有一般民国文献的价值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意义:

(一)地方性

地方文献因记录了某一地区的历史状况,可称之为地方的百科全书。尤其是民国时期的地方志、政府工作报告、年鉴、行业调查报告、财政预算及决算书等,为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如:《黑龙江外记》《双城县志》《三十五年度工作报告》《齐齐哈尔地方情形调查报告书》《东省特别区十九年度教育年鉴》《街村预算及会计事务须知》。这部分文献中又含有大量的法规、纲领、照片、数据、地图等资料,与存世档案可以互为补充,具有较高的地方史料价值。

(二)民族特色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杂居的边疆大省,自古以来就生活着肃慎、东胡、鲜卑、靺鞨、女真等众多的民族,近代又演变有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他们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民国时期地方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介绍民族概况及研究民族发展等内容的记载,如:《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黑龙江库玛尔路鄂伦春通志备纂》《满汉礼俗》《东胡民族考》等。此类文献为坚定文化自信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博的成果支撑,对传承民间礼仪风俗,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三)稀有性

经过整理,馆藏民国地方文献中有相当数量的政府、机构出版物或内部资料,具有发行量少或不对外公开、内容保密、发行机构存留时间短暂、时代性强等特点,所以这部分文献不论从内容还是版本上都非常珍贵。例如:《壬申哈尔滨水灾纪实》([1934.7],精装铅印本,哈尔滨特别市公署发行,哈尔滨清理水灾善后委员会编),该书为政府编印的工作总结报告,内有大量照片、图纸、数据,记载了1932年哈尔滨连雨27天,导致松花江决堤,市区爆发洪水并灾后引发瘟疫及善后状况。真实反映了哈尔滨特别市的社会状况及“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政府统治的结果”,编纂单位为临设机构。哈尔滨特别市已于新中国成立前改名为哈尔滨市。该书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哈尔滨水文及社会民生、城市建设的纪实资料,更是揭示日本侵华罪行的佐证材料,其价值弥足珍贵。

二、馆藏民国时期地方文献概况

黑龙江省图书馆为“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参与试点单位。经过6年的整理,初步统计馆藏民国文献总藏量为40 000余种、80 000余册,其中地方文献中文图书1 146册、日文图书4 866册、俄文图书1 647册;中文报纸5种;地图200余幅;缩微胶片105种,1 368卷;其他档案等文献若干。由于条件限制,民国时期的连续出版物暂未做细致整理,以下仅针对民国地方文献中的图书部分进行阐述。

(一)藏量及保存现状

目前发现的馆藏民国时期黑龙江区域地方文献3 000余种,近8 000册。内容丰富、领域广泛,涵盖《民国文献类编》中社会、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教育、文化艺术、历史地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等全部十大分类。以历史、政治、社会和科学技术类藏量较高,历史类比重最大,约占15%以上。装帧形式多样,其中平装(洋装)约占70%,其他为精装,线装、包背装、蝴蝶装、册页装等古籍装帧方式。印刷方面,85%为双面铅印本,少量刻本、石印本、复印本、影印本、油印本和手抄本。版本方面以初版本为主,另有土纸本、毛边本、签名本、藏书票本等多种类型。语言上包含日、俄等外文及蒙、鲜等少数民族语言。因民国时期落后的机械造纸和印刷技术,再加上2012年前有效保护缺失,馆藏民国文献全部呈现发黄老化现象,翻动掉渣,部分图书破损严重,书脊断裂,一碰即碎,所幸虫蛀等生物破坏极少。这部分文献按装帧形式分存于两个库房,線装等古籍装帧形式文献存于古籍书库,平装等现代装帧形式文献存于民国文献书库。古籍书库严格按照国家《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30227-2013)建设使用。民国书库保存也参考了《民国文献库房建设现行技术标准与要求》,但与其他建国后文献混存,整体保存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收藏源流

1954年原黑龙江省与原松江省合并为现行的黑龙江省,省会改设在哈尔滨市,原黑龙江省图书馆更名为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新的黑龙江省图书馆于1962年在哈尔滨市开放使用,所有文献资源均为重新建设。民国时期地方文献因无继承,所以来源相对复杂,但通过藏书章、题赠等信息可以看出馆藏主要来自调配、转移、捐赠和复制等渠道。

1.调配。新馆成立后,为尽快丰富馆藏,政府通过政策向全国各大图书馆支援调配文献,其中就包含了一部分与黑龙江相关的民国文献。通过大量图书馆及藏书机构的藏书章可以证实。

2.转移。民国时期的黑龙江,时局动荡,政府(含伪政权)、民间及外国使馆和机构众多。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区部门撤销合并,之前建立的图书馆、资料室所藏文献几经周转最后移送至新建的黑龙江省图书馆,避免了散失和损毁。其中以伪满洲国国务院及各机关等遗留资料较多,收藏时间、编号等明析。具体情形已无从考证,例如:《满洲经济统计年报》《延寿县志》曾为“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政治委员会资料室”保存,登录信息明确。

3.捐赠。黑龙江省图书馆自建馆以来就有着较好的文化影响力,社会上很多有识之士将所藏文献主动捐献给我们,捐赠亦有社会名人,其中以整套的《万有文库》最具代表。

4.复制。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图书馆开始重视地方文献的资源建设。工作人员曾多次前往东三省历史悠久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开展学习调研工作。经努力,复制了大量历史地方文献,其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志书、档案,并不乏孤本。

(三)特色馆藏

1.地方志书。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3]。民国时期东北时局不稳,战事不断,但由于政府鼓励和督促,又有诸如修志名家朱衣点、史学家魏声等学者的不懈努力,为地方志的纂修留下了丰硕的成果。馆藏民国时期地方志图书200余种,集中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省情、县情,为认识黑龙江地区的历史风貌、社会发展等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依据。其中具有代表的有《黑龙江志稿》,该书六十二卷,首一卷,图一卷,附黑龙江大事志四卷,4函、32册,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线装,保存较为完好。该书分地理志、经政志、物产志、财赋志、学校志、武备志、交涉志、交通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等12类。详细记录了黑龙江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情况。其他如《呼兰府志》《吉林方正县志》《海伦县势要览》《黑龙江通北设治局通志》《东三省畜产志》《东省特别区十九年度教育年鉴》《齐齐哈尔地方情形调查报告书》等,不同体例的综合志、专业志、年鉴、调查报告等也颇具特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特色馆藏文献。

2.官书。官书,即是政府机构出版品,包括档案、公报、统计资料、小册子、图书、图表、卷册,凡是政府机关出版或由其出资印行,或者由其监印者都属于官书[4]。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目前整理发现馆藏民国时期地方文献官书有491种,基本包含上述类型文献。出版发行者主要为各级机关公署、部委厅局、行政委员会、军管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反应了政府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导向,以其权威性在民国文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类文献有:黑龙江公署出版的《黑龙江省第二次统计报告》《黑龙江政务报告统计表》《黑龙江省公署第一次各区统计事务讲习会报告》,东省铁路经济调查局发行的《北满与东省铁路》《呼伦贝尔》《远东矿业》等。官书中有一部分特殊的伪满时期资料。伪满洲国,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本文所指的伪满时期资料是由伪满洲国政府、机构编写或出版的,或记录、研究伪满政府统治区域内政治、经济、人文等社会和自然情况的一切资料文献。馆藏种类之多,仅以康德纪年发行的文献就有140余种,内容涵盖之广,形成收藏又一特色。这部分文献是我国近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一方面真实反映了伪满洲国傀儡统治的政策制度、社会生活状况。如:《满洲帝国年报》(康德四年六月[1937.6],国务院总务厅统计处发行,国务院总务厅统计处编)《即位大典庆祝大会纪念录》(康德元年五月[1934.5],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发行,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编)《满洲帝国现行内国税关系法令:汉日对照》(康德四年一月[1937.1],财政部税务司出版,财政部税务司编)。另一方面,1945年日本宣布战败,日伪机关销毁了大量的档案、文书等秘密资料。因此,这些伪满资料就成了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东北的关东军“731部队”、“516部队”、平顶山大屠杀、镇压土龙山农民暴动、万人坑、无人区[5]等罪行和殖民的重要佐证。此类文献有:《伪满司法总检讨》(民国三十四年七月[1945.7],中央设计局东北调查委员会印发行,中央设计局东北调查委员会编)《章则汇览》(康德三年九月[1936.9],满洲国道德总会发行,满洲国道德总会编辑科编)等。

3.满铁资料。1906年11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成立,是日本在中国建立的大型殖民侵略机构和经济垄断组织。满铁调查机构是日本当时最大的情报搜集机关,它对我国东北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搜集和调查,并形成了数量巨大的调查报告、档案和图书。随着日本的战败,满铁也不复存在,但绝大多数的满铁资料却留在了国内。其中黑龙江省图书馆珍藏有满铁图书2,700余种,另有大量的满铁剪报,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的有:《满洲国各县视察报告》(大同二年[1933],大同学院图书部委员会编,新京,《关东局统计书》(昭和七年[1932],满铁地方部庶务课编,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支那赤色圈を行く》(昭和十六年[1941],陈赓雅著;池田孝译,大连:满铁社员会)。

4.俄侨文献。经黑龙江省图书馆俄罗斯文献信息中心初步统计馆存民国时期俄文图书9,000余册,当中俄侨文献1,647册,地方特色鮮明,文献版本及史料价值极高。其中反映民国时期哈尔滨及北满地区工业、商业、贸易、铁路等经济发展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近百种。有关中东铁路的历史文献也达80余种,文献以报告、图表、照片等形式再现了中东铁路建设以及运营后带来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是东北亚研究的重要资料。

5.自然资源。黑龙江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无论是土地、作物等生物资源,还是石油、石墨、煤炭等矿产资源,亦或是森林、水、动植物、能源等自然资源均居全国前列。因此,民国期间政府和出版机构发行了一定数量的介绍自然资源的图书。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了《远东矿业》《东省林业》《水产报告书》《满洲国矿区一览》以及《东北经济小丛书》之中的《农田水利》《水泥》《矿产》等60余种此类图书,数量之多,类目多样,内容宽泛,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黑龙江地区乃至东北的自然资源与开发利用状况,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文献中很多插图、照片等又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此外,馆藏还有红色文献、抗战文献及地图册等特色收藏。

三、民国时期地方文献整理回顾

黑龙江省图书馆自2012年参加“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以来,逐步开展民国时期文献专项整理和保护工作,建立了民国文献书库,初步摸清了馆藏“家底”,并在平装图书的分类梳理、编目著录、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文献调查,完善编目

2005年新馆建成后,民国时期文献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从禁止复印,限制查阅,到读者检索屏蔽,不再提供阅览服务。2012年底开始平装民国文献全面的筛选、普查和著录工作,并陆续对文献进行粘贴条码、书标、除尘等加工。同时补全手抄卡片,建立并完善机读书目数据。按“民国图书著录规则”,对包括题名、责任说明项、版本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标准编号与获得方式项等所有项目和著录单元进行有责必备地“详细级”著录[6],力争充分揭示文献的特点和价值。更改以《中图法》为主,并行《科图法》的分类方法。现已完成全部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的加工和著录工作。

(二)书目建设

参与编写《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1981-1984年版,共3辑、5册),其中第二辑《中文图书》、第三辑《东北抗日联军及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史料索引》包含了大量的民国时期文献。参加国家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满铁资料整理研究”,编纂了《馆藏满铁资料目录》,并为项目成果《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2007年,东方出版中心)提供了大量编目数据。2013年参加由国家图书馆牵头的《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项目,目前已上传数据6,000余种。2018年11月启动《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编纂工作,该目录包含古籍、民国时期、建国后所有的地方文献书目,成果预计将于2020年出版。经过近10年整理,作为国内较早整理俄文文献目录的单位,《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建国前俄文文献书目》的中俄文编目工作已近尾声。

(三)数字化平台建设

2016年黑龙江省图书馆搭建了“黑龙江省地方文献服务平台”,希望联合全省公共图书馆,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文献数字化平台,以资源共享为目的,最终实现联合编目、书目检索、全文检索、数字化阅读,建设专题数据库,共同开发利用民国文献。目前包含民国地方文献的数据库有“馆藏抗日战争文献图片库”“哈尔滨旧影”,并链接了全国“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该平台还在陆续建设中。

(四)影印出版

目前已影印出版的民国时期地方文献仅有1项,即《凝固的历史——哈尔滨建筑文化》。已获国家图书馆民国保护中心出版立项的有《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俄侨文献图录》《黑龙江政府公报摘编》《黑龙江省图书馆民国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调查报告整理研究》等3项。其他如“萧红作品初版本”出版选题还在陆续梳理之中。

四、 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研究方向及对策

(一) 擴大普查范围,完善书目数据

当前对民国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还仅局限于公共图书馆、档案馆、科研机构等部门,对博物馆、高校图书馆、民间等收藏覆盖较少。因而对区域文献的种类和数量较难统计,对研究地方性历史缺少系统的资料支持。各地中心图书馆应肩负起情报搜集职能,扩大文献普查范围,尽快完善民国时期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同时为便于民国文献研究学者、出版机构等对文献的查找和使用,图书馆应借鉴数字人文领域相关技术,进一步丰富文献检索路径和书目信息,注重目录和摘要的撰写,参考《古籍著录规则》,制作书影、增添定级定损等附注项内容,力求反映文献的内容和风貌,最终实现全文的检索,让民国时期地方文献成为人人可利用的历史资源。

(二) 民国时期文献的原生性保护

由于民国时期文献印刷技术落后和保存条件不佳,导致该时期文献的日渐老化和损坏,某些文献的文物价值甚或超过其史料价值。如不采取保护和抢救措施,将面临文献“断层”的危险。原生性保护已被列为国内外民国时期文献研究的重点难点。随着“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启动,图书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文献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文献保护环境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大多数图书馆设有独立文献库房,配备专用书柜和防火设施,但恒温恒湿系统和除尘设备未能得到普及。又由于技术和资金原因,民国文献脱酸和修复设备制约了文献的原生性保护。要想根本性解决上述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还需尽快健全文献保护标准和制度,联合各技术行业共同研发,解决技术保护难题。

(三) 影印出版与数字化

民国时期文献的影印出版和数字化,不仅为文献的查阅和研究提供了便利,更为原版文件的原生性保护提供了补充,是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等三类主流文献总计可达24万种[7]。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国文献相关影印出版物700余种[8]。虽然种类和质量在逐年上升,但对相对众多的民国时期文献依然是九牛一毛。尤其是利用率较高、稀见、濒危、史料价值极强的地方性主题文献涉及较少。黑龙江省图书馆原版影印虽有立项,但距离出版还需加快步伐认真梳理。对馆藏特色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准方向,有序申报高质量的优秀出版项目。数字化方面,目前仅对地方志进行了缩微拍摄,但制作成能提供读者检索及阅读的电子文献还需要技术加工。“黑龙江省地方文献服务平台”民国文献板块在书目查询、专题数据库建设、现有数据库产品链接上需尽快开发,充实内容。

(四) 外文文献整理研究

随着民国文献整理研究的深入,外文文献及民族文字文献等日渐被业界关注。黑龙江省图书馆存有大量的民国时期日文和俄文文献亟待开发。尤其是日文满铁资料特色突出。国内的满铁资料整理和编目工作开展较晚且零散。2006 年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推出《全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这是一项由国家资助的大规模满铁资料清理工程,应该说是集满铁及相关日文图书资料目录之大成[9],黑龙江省图书馆也参与其中。但由于外语专业人才的缺乏,近些年来对满铁资料的整理未找到其他突破,大量历史文献无法被社会所知和使用。图书馆应利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的支持和国际关注度,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联合国内满铁资料存藏机构对文献进行彻底清查和翻译,细化主题分类,做好保护和开发利用。黑龙江与俄罗斯边境线长度近3,000公里,两国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随着中俄关系日渐密切,双边历史交往研究成为热门话题。黑龙江省图书馆现存俄文图书8.4万余册,其中建国前俄文图书近9,000册,是国内图书馆界藏书中的一支独秀。开发和利用好这部分资源对两国近代史研究、移民、经济、文化及“一带一路”的合作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五) 专题性和合作性开发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民国时期文献的研究日渐系统化、学科化、专题化。图书馆也应结合文献的研究方向利用好反映区域特色的方志、调查资料、简报汇编、地图等地方文献,开展诸如“满铁”、抗日战争文献、政府公报、中东铁路、俄侨文献等专题性的资源建设。专题资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联合学术机构、科研院校、出版社,全面整理、书目共享、合作出版,有针对性地挖掘文献价值,真正做到社会研究有需要,图书馆信息有储备。建立图书馆资源战略合作联盟,不断完善民国时期地方文献体系,加强研究和保护成果的宣传和阅读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对民国时期文献的重视。

(六) 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持久、科学、高质量地发展。特别是文献整理、研究、保护、修复、数字化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地方文献领域更要注重历史、语言、文学等学科人才的引进。通过培训、交流、激励等方式全面提高人员素质,规范人才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用人才软实力守护和传承民国文献这一特殊的民族瑰宝。

五、 结语

民国时期地方文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黑龙江乃至东北地情、近代城市形成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其学术、史料、文物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相关文献的建设和保护也朝着更深、更广、更严峻的方向推进。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能為广大学者,特别是地方史专家、文献学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主题文献资料,理清研究脉络。同时引发更多人群关注民国时期地方文献这一特殊领域,保护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陈立.馆藏民国文献的整理开发——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7):40-42.

[2]陈桂香.近10年国内民国文献保护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5,(3):133-135.

[3]中国方志网.事业概况[EB/OL].(2015-10-23).http://www.difangzhi.cn/zgdfz/sygk/201510/e2c20057cac94519a0cade3d71905c44.shtml.

[4]全勤.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文献源流、建设及特色[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3):91-96.

[5]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会,编.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6.

[6]王彦侨.试论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的质量控制[C].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164-170.

[7]李明华,方丛蕙.特色馆藏建设驱动下民国文献整理出版前景与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9,(4):90-94.

[8]段晓琳.民国文献影印出版与馆藏建设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7):53-57.

[9]谢学诗.满铁研究的价值与满铁遗存史料编纂问题——大型系列档案史料集《满铁档案资料》总序[J].社会科学战线,2010,(7):105-117.

〔责任编辑:徐雪野彭博〕

猜你喜欢

馆藏民国黑龙江省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母鸡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