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抵抗,衰老有意义
2019-10-14胡珉琦
胡珉琦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衰老无处不在,衰老科学研究也是一个异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但时至今日,人类关于衰老的本质,它究竟如何演化而来,都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沃尔特·隆格还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的一名研究生,他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单细胞真菌——“酵母菌”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隆格发现,在食物短缺期,细胞并不会饿着等死,而会提前采取行动:一旦发现食物短缺,95%的酵母菌会通过细胞凋亡程序牺牲自己。它们分解躯体,消化自身的蛋白质,把自己变成兄弟姐妹的食物。它们提供的能量让剩余5%的细胞得以形成孢子,获得更好的保护,并有机会开启新生命。
这是大自然十分古老的一种“自杀机制”,个体的自我牺牲是因为对群体的健康有好處。
美国理论生物学家约什·米特尔多夫和科普作家多利安·萨根合著的《破解衰老密码》一书中,用了大量生命的案例来显示,到了一定时限,有的生物会随即衰老,一个接一个以“自杀”的方式死去。只为说明,衰老虽然不利于个体的健康长寿,但在整个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们解释,衰老维持了不同时期的死亡率的稳定,通过使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仅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使得物种得以持续发展,避免走向崩溃与灭绝。因为,不受约束的生态系统往往是“失控”的。通过降低繁殖能力或缩短寿命,都能限制种群数量,但自然选择更偏向于选择缩短寿命,而不是降低繁殖能力。因为保持相对较高的繁殖能力另有好处,能为种群带来多样性和可演化性,有助于保持种群的新老更迭,为物种提供更多的进化方向。
有评论认为,米特尔多夫和萨根的想法是具有“挑衅性”的。目前,主流的观点是,衰老是基因的多效性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
目前在学界,有关衰老机制的学说五花八门,但抗衰老研究多数仍在基础阶段,尚不能满足人们对延长健康生命全盛时期的期待。然而,从某个角度看,如果人们愿意思考米特尔多夫和萨根所说的,衰老所带来的益处远超个体的失去健康,或许可以重新认识衰老和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