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鬼魅的神话到人间爱情

2019-10-14欧阳驹里

艺海 2019年8期
关键词:花鼓戏

欧阳驹里

〔摘 要〕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是湖南民族特色文化之中一朵艳丽奇葩,其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深受湖南人民喜爱。此剧根据民间故事《刘海戏金蟾》改编而来,这是一个古老汉族民间传说,来源于道家的典故。有趣的是,刘海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我国北方,但完成刘海从“神”到“人”的创造,却是在湖南这片充满人文情怀的土地上,并以广大人民热爱的湖南花鼓戏这一地方剧种所表现。

〔关键词〕花鼓戏;刘海砍樵;鬼魅神话;人间爱情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是湖南民族特色文化之中一朵艳丽奇葩,其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深受湖南人民喜爱。此剧根据民间故事《刘海戏金蟾》改编而来,这是一个古老汉族的民间传说,来源于道家的典故。有趣的是,刘海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我国北方,但完成刘海从“神”到“人”的创造,却是在湖南这片充满人文情怀的土地上,并以广受人民热爱的湖南花鼓戏这一地方剧种所表现。

刘海,本名刘操,字昭远,五代时人,先为辽国进士,后做了燕王丞相。刘海特别喜好谈玄论道,与道士交往甚密,最后学道成仙。传说中刘海是个仙童,前额垂着整齐的短发,骑在金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是传统文化中的“福神”。刘海与八仙一样,也是喜剧色彩很浓的神仙。明朝《列仙全传》中,刘海为八仙之一,到了《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中,刘海的位置才被张果老顶替。关于刘海戏蟾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我们在此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故事加以阐述与分析。

一、朴素的人神爱情观

这个版本的故事讲述的是南海龙王有个女儿,名叫巧姑。有一天,她趁龙王外出时,变成了一只金色的蟾蜍在白龙潭玩耍。忽然一条凶恶的巨蟒朝她扑来,正巧被砍柴的刘海搭救。巧姑心怀感激,依依不舍,临走时赠给刘海一颗龙珠。回到龙宫,巧姑日思夜想心仪的刘海,又偷出龙宫,变出一串金钱放在潭边,期盼着能再次遇见意中恩人。正巧的是那天正好刘海要盖房,也来到了白龙潭边砍伐树木。休息之时刘海来到潭边喝水,发现了这串金钱,他四处打望,喊了几声,没人应答,心想这是不义之财,转身准备回家,不料那串金钱竟然叮叮咚咚响起,好像是与他开玩笑,刘海觉得有趣。这时,原来的那条巨蟒从刘海身后袭来,龙女巧姑看到一下跃出水面,跳到刘海的后背,刘海一个转身抽出柴刀将恶蟒斩作两段。看着地上的小金蟾,刘海非常感激;于是他捧起金蟾,轻轻地对它说,“小金蟾哪小金蟾,你要是一位姑娘该多么好,我们可以结为夫妻”,然后他把金线系在金蟾身上,一邊走一边与它玩耍。走着走着,刘海忽然感到手中的丝线变沉了,回头一看,小金蟾变成了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刘海非常诧异,问她是谁?巧姑把自己的心思羞涩地告诉刘海,刘海喜出望外,高高兴兴地牵着巧姑回家了。

在第一个版本中,金蟾是作为龙女的化身出现的,它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并取了一个凡间姑娘的名字“巧姑”。在这个版本的故事中,她不慕龙宫富贵生活,一心向往人间美好爱情。她对刘海充满了感恩与爱恋之情,设金钱游戏一方面是考验刘海的忠厚朴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少女的顽皮俏丽。当她发现巨蟒偷袭刘海时,她勇敢地跳出来,引导刘海斩杀巨蟒,又表现了一种为了心上之人不畏强敌、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

刘海在这处版本中是以一个勤劳、朴实、善良、勇敢的青年樵夫形象出现的,这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标准的男性劳动人民形象。两次机缘巧合地相救,奠定了两人生死相依的感情基础,使得刘海不由得发出“小金蟾哪小金蟾,你要是一位姑娘该多么好,我们可以结为夫妻”的感叹,而当龙女变化成一个美丽温顺的姑娘时,也就非常自然地成就了一段人间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缘。

从这个版本故事中,大致可以概括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中国古代神话“歌颂劳动”(《大禹治水》《天仙配》《田螺姑娘》)、“赞美自我牺牲的反抗精神”(《白蛇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张生煮海》《梁祝化蝶》)的共性特征。二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善恶分明;但人物线条单一,矛盾冲突不够激烈。三是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在这里没有门当户对才子佳人,更多的是通过勤劳朴实、人心向善的本性获得美好爱情生活。四是体现一种“从仙界到凡间”的乐观主义思想。

二、“避世脱俗”的出家思想

这是一个流传在西安户县的民间故事。刘海与双目失明的老母一起生活。一天,刘海砍柴回家,在村西三角泉边遇到一只三只脚的金蟾。从此,刘海每次砍柴回家都能与它相遇,并与它戏耍一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有一天,刘海下山,被一女子拦住,自称名叫梅姑,从小看刘海砍柴,见他勤劳朴实,有意与他下山成亲。开始刘海自觉家境贫寒,怕委屈了梅姑;但梅姑心意已决,刘海回家与母亲商量后,最终答应梅姑与之成为夫妻。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一日,刘海又来到桥边,想把自己的高兴之事告诉金蟾;不料不见金蟾,只见一跛脚道人叫住他,告诉他梅姑是狐狸精变成,刘海不信;跛脚道人言道:“你若不信回家就装肚子痛,要她给你宝珠,你把珠子吞下便知道了。”刘海听后觉得奇怪,回家就按道人去做。梅姑看出破绽,告诉刘海,道人是金蟾所变,修得五百年道行,想要夺取自己的宝珠,破坏我们的美好婚姻。刘海一听怒火万丈,提起斧子就要去找金蟾算帐。梅姑连忙拦住他,将宝珠交给他,同时在他耳边嘱咐几句。刘海手拿宝珠来到桥边,金蟾一看就要抢夺,刘海按梅姑的交代左右各转十八圈,金蟾浑身哆嗦,吐出仙丹,刘海随即将仙丹吞进肚里,金蟾失去仙丹,只得依附于刘海,刘海就让它吐出金钱来救济穷人。从此,刘海得了仙道便开始云游四方。现在户县曲抱村西边还保留着刘海庙和金蟾吐丹的“吐丹桥”“金蟾池”等遗迹。

第二个版本故事较之第一个版本故事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是金蟾这个形象由善变恶,由活泼可爱的“小金蟾”变成了阴险可憎的“三足金蟾”,其人物本质变成了破坏刘海美满爱情生活的邪恶化身。二是梅姑仙女身份的变化,由金蟾改变为狐狸精,更加突出了女性的娇柔灵巧、妩媚动人。三是随着人物形象的增加,故事情节比第一个版本有所加强,增加了矛盾冲突和场景的戏剧性,使故事跌宕起伏。四是刘海有普通人变成了一个有“仙根”之气的人。他与梅姑的爱情故事最后演变成众妖之间为了“得道成仙”的争斗,当他胜利后,便不再留恋凡间,而是云游传道去了。原本充满浪漫情怀的美好爱情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个版本的故事出现了前后矛盾的思想,前半部分是歌颂爱情,而后面则变成了另一种“避世脱俗”的出家思想,刘海与梅姑也由于脱离了人的情感、血肉和温度而不再具有原来的艺术感染力。

二、美好的人文情怀

北宋时期,“刘海砍樵”的传说在湖南常德广为流传,并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主要版本。相传刘海母子住在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刘海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维持家计。大山之中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炼成宝珠一颗,修得半仙之体。但是,她不爱仙山爱凡间,见刘海为人忠厚老实,便取名胡秀英,要与他结为百年之好。刘海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情真意切,最终答应与之成婚。城中心的鸡鹅巷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也就是金蟾精也在暗中修炼,炼得一串金钱,也有半仙之体,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便起了歹心,通过欺骗夺得胡的宝珠欲成仙升天。刘海得知真情后,在斧头神和众姐妹的帮助下,夺回了宝珠。从此,夫妻二人男耕女织过上了幸福生活。今天在常德还能找到传说中的丝瓜井,传说中刘海大战十罗汉的“劉海庙”已损毁。

第三个版本故事是与现在舞台上所演出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内容最为接近的版本。其特点是还原了第一个版本故事的主题——歌颂了刘海和胡秀英的美好爱情。在这个版本中,胡秀英与石罗汉的争斗,不是为了成仙,而是为了做人,刘海为了帮助自己的妻子,保护自己的家庭与石罗汉进行“人神争斗”,这与第二个版本中刘海云游四方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故事从人物设置和情节处理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首先是增加了众狐狸、众金蟾和斧头神角色,这就为后来的戏曲舞台提供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在群体舞蹈和打斗场景中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其次是胡秀英的“逼嫁”、石罗汉的“抢珠”、刘海的“夺珠”等情节的设置,也为戏曲舞台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情节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大致五个省有这个剧目的记载,湖南多地农村土台戏班演过此剧。在长沙地区,全本叫《二仙传道》《天平山》或《大砍樵》,长沙版本的刘海生来有半仙之体,以砍樵为生。山中有金蟾、石罗汉、九尾狐狸三怪,各有500年的道行,都想吞噬刘海凑成千年道行成仙;狐狸精装扮成胡秀英迷惑刘海成亲,石罗汉心生嫉妒,指使刘海巧吞狐狸精的宝珠。而狐狸精则指使刘海劈开石罗汉的头,取出七个金钱,并用金钱钩出金蟾。结果三个妖怪均告失败,刘海反倒成了神仙,故民间有“凑刘海成仙”的谚语。在这些演出的版本中,胡秀英化的是一张阴阳脸。衡阳地区演出的版本叫《刘海戏蟾》,由衡阳的马灯班子搬演,属鬼怪戏。

一九五二年花鼓戏前辈艺术家何冬保与剧作家陈北方对《刘海戏金蟾》的剧本加以整理改编,将刘海的扮相进行了改变,原来的装扮为丑扮,脸上画有一个青蛙图形,新的刘海形象改成俊扮,漂亮健康,动作粗犷豪放,去掉了以前丑行表演的矮步等,胡秀英也将原来的半边脸的狐狸形象去掉,改成了俊扮花旦造型,手中的道具由手帕换成羽毛折扇,使其既有神怪的仙气又有村姑的野气;同时将原来表演上过于生活化的砍柴、捆柴、上坡、过坎、穿林等动作舞蹈化、音乐化,更具戏曲美。总体上淡化了妖界气,强化了人间气,此剧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何冬保饰刘海,肖重珪饰胡秀英,获剧目二等奖,表演三等奖。从此,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湖南地方戏代表剧目,也奠定了它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历史地位。

从全本大戏《刘海戏蟾》到折子小戏《刘海砍樵》的改编,完成的不仅仅是对一个戏的加工提炼,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唤醒与体现。湖南人自古就有“吃得苦,霸得蛮,敢为天下先”和封建礼教意识淡薄、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精神。樵夫刘海和狐仙胡秀英身上勤劳、善良、朴实、孝顺的美德和不惧邪恶,勇于斗争的精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刘海砍樵》的改编也表达了湖南农民朴素纯真的爱情观,花前月下、才子佳人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爱情,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也不是他们所憧憬的爱情生活。他们爱美,但更爱踏踏实实会过日子的“美”与“德”。这是典型的农民思想情怀,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具备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花鼓戏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湖南湘潭地区花鼓戏班的现状分析
作曲家欧阳觉文简介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征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非遗传承个案研究
——以“湖南花鼓戏”为例
当代情境中的乡村牧歌——评花鼓戏《虾戏稻香》
独爱湖湘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