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议题的数据新闻研究

2019-10-14王红

新闻爱好者 2019年9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媒体数据

王红

【摘要】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一书中提出“媒介即讯息”。而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广泛应用呈现出“数据即讯息”的新气象,且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使得数据的意义比以往更为凸显。其中性别数据与很多社会因素相互交织产生关系,对妇女的暴力、性侵犯、性别歧视、生产与育儿等社会问题进行指标化的考量,对了解性别之间的差异,促进性别平等的进程起到重要作用。数据新闻作为一种以量化研究方法来操作的深度报道,在女性議题的阐释中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操作性,扩大了女性议题的数据新闻的影响面与渗透度,更是女性主义深入实践的独特形式。

【关键词】女性议题;数据新闻;女性;媒体;数据

在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中,关于女性性侵的数据新闻,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中分量最重的“公众利益服务奖”,报道开启了对好莱坞、政坛、媒体和科技界顶层权势男性对待女性态度的思考,反性侵、性别平等,成为近几年普利策奖的主题。数据新闻作为一种以量化研究方法来操作的深度报道,在女性议题的阐释中,数据指标可以精确地分辨出差异,直观展示出性别的类型画像,在特定时期重点推出某些文章,以形成舆论合力,为维护女性尊严、解决女性面临的紧急问题发出及时呼吁。

一、女性议题数据新闻的内容与形态

在女性议题的数据新闻中,既有相关的动态监测,贴近实践,也有相关的专题深度研究,注重理论提升与理论引导;既有犀利、理性的传媒观察,密切联系实际,也有全面细致的资料汇编,体现其服务性与实践性。本文以调查性的数据新闻类型为例,这类报道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较长的时间,但更有批判性、内容更有深度,对社会更具有恒久的意义。

(一)数据中识别与挖掘的女性议题

女性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议题,不同国家、文化、信仰、环境等都能够引发女性议题,“性别”不可能从各种政治、文化的交会中分离出来,而只能在这些交会中被生产并得以维系。如朱迪斯·巴特勒所认为的,性别压迫存在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不同的历史语境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并不连贯和一致,它与话语在种族、阶级、性和地域等范畴所建构的身份形态互相作用。[1]女性议题的数据来源多样化,但数据并不能全面、深刻地触及数据背后的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更不能从社会性别视角批判与揭露社会问题,所以女性议题的数据新闻以挖掘数据背后意义的方式来关注女性群体。

首先,从国际组织和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官方信息中识别与挖掘信息,发现本国的数据异常情况并探索原因。比如ProPublica和NPR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女性死于妊娠或分娩并发症相关数据中,发现国家和联邦政府无法跟踪或不愿意追踪孕产妇死亡,这也被称为“国际尴尬”。为了填补这一空白,ProPublica和NPR制作了2016年美国孕产妇死亡情况的数据新闻专题《离世的母亲》(Lost Mothers),到目前为止,已经确定了134人由于怀孕和分娩相关的因素导致死亡,估计美国的总数为700至900名。这些妇女一起形成了一个产妇死亡率的图片,将她们的种族、经济、地理和医学上的多样性进行汇总。数据主要从媒体以及社交网站中获取,显示美国女性死于与怀孕或分娩有关的信息不公开、隐藏真相的现象:当一位新妈妈或准妈妈去世时,她的讣告很少提到当时的情况,她的身份被医疗机构、监管机构和各州孕产妇死亡率审查委员等出于某种目的而掩盖真相,将这些个人悲剧指向一个更大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其次,从数据来源中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快捷、高效地发现事物间的内在关联,揭示其因果关系。获得2016年国际妇女媒体基金会(IWMF)颁发的“新闻勇气奖”的印度自由记者Stella Paul重点关注环境与女性议题。Paul举例,她曾从一份国际组织的报告中了解到,在过去20年间,因受干旱气候影响,收成惨淡,有十多万印度农民因无力偿还政府贷款而自杀。同时,她发现另一份报告,指出在同时期受干旱影响的城市里,女性性工作者数量增多。这让Paul开始思考:两份报告反映的现象有何种联系?由此她联想到,当通常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男性垮掉时,家庭中的女性会如何应对生存危机?这些问题引发了她进一步调查气候变化对女性的影响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报道。

再次,官方渠道数据缺失,媒体自己搜集数据。加拿大《环球邮报》性侵报案“无根据”现象的数据新闻作品《无据可依》(Unfounded)调查团队调查伊始,得知加拿大统计局从2002年起便不再收录“无根据”案件数据,转而采取向警察局提交信息知情申请的办法,以获得相关数据。通过信息知情申请、分析官方统计数据和大量实地采访,从2015年6月到2016年4月,调查团队分两个阶段,向全国1119个辖区内的178个警察局发出近250封申请。最终,调查团队收到了873个辖区的回应,所得数据覆盖全国92%的人口。对警方数据的呈现只是媒体报道的小部分,如何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解读更有挑战性,通过长达20个月的调查,发现国内将近五分之一的性侵报案以“Unfounded”(无根据)为由被警方撤案,不同地区对案件认定出现明显差异,总体较高的“无根据”率与各地这一比率之间的巨大差异足以证明,加拿大警方对性侵案件的处理存在系统性问题。该作品获得2016年度全球数据新闻奖年度调查奖。

(二)“个人故事”中挖掘深层真相

数据新闻中的“个人故事”通常是用实例调查与采访的形式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深层真相。用故事化的文学表现手法撰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生动展现新闻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借助新闻事件中的戏剧性因素来突出主题。[2]将新闻事实与“个人故事”相结合,通过数据分析和呈现,帮助读者洞悉复杂事件背后的含义。针对女性的暴力、性侵犯、性别歧视、生产与育儿等话题,代表性的数据新闻作品的一般性操作方式是:结合部分数据,以个体经验作为主体,讲述相关故事,报道中的故事和人物让读者感同身受。

性别偏见、女性暴力等女性问题是关乎所有女性和整个社会的问题,在女性议题的数据新闻中,对数据的巧妙利用、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个性化的互动方式使故事的对话性大大提升,使读者更全面、直观地发现问题、了解问题。

如加拿大《环球邮报》系列报道《无据可依》中,运用交互网页式的跟进报道聚焦个体的故事。在调查的54个具体案例中,有36名受害者公开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透过《环球邮报》向公众讲述自己的创伤经历以及向警察报案的遭遇。Ava是54名受访性侵受害者之一,创伤专家针对当年警方监控视频分析,在对Ava的询问中,警察不但没有向Ava传递出一种互信与安全感,反而只按照自己的议程主导整场询问,不断试图在Ava的表述中找出漏洞以强化自己对案件的先入为主的想法。其中,25人的报案因“无根据”而被撤销,12人感觉在警察询问过程中受到责备或羞辱,11人未得到任何关于警察调查结果的反馈,仅有8人的案件得到有效处理。《环球邮报》结合专家意见指出,警察职业素养的缺陷、未能专业调查与处理性侵案件,成为导致高“无根据”率的重要原因。

再如ProPublica和NPR的数据新闻作品《离世的母亲》,将2016年美国由于妊娠或分娩相关并发症死去700至900名女性的故事制作成可视化专题,其中的134个人物信息及其故事可以通过点击头像查看(如图一)。作品在展示数据的同时,又用互动的方式讲述悲剧发生的来龙去脉,使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读者理解。如果将134个新闻故事仅仅使用文字或数字的叙事方式呈现则显得比较单调,取而代之的是将故事与数据有序整合起来,方便读者知晓“离世母亲”的整体情况,也能对每个个体有深入的了解。和过去的新闻报道相比,数据驱动的解释性报道方式除了要阐述“发生了什么”之外,更注重让读者了解所发生的事件“对个人有何影响”。[3]

实际上,在如何处理最佳角度呈现数据、受众之间的相关性、故事化叙述最有价值的新闻上,数据新闻必须不断进行深度挖掘以弥补天然的品质缺憾。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神经网络学习等方面的快速进展,将有助于數据新闻故事化叙事的提升。[4]

(三)线上线下结合,推动女性实际问题的缓解

女性议题的数据新闻针对特定的问题而展开,为维护女性尊严、解决女性面临的紧急问题发出及时呼吁,在实践层面有力配合了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公众可以在线参与分享、互动,甚至可以获取具体的线下指导与帮助。例如加拿大帮助女性和她们的孩子从暴力和虐待中寻求安全的网站Sheltersafe.ca,网站中通过引入可点击地图形式等更直接的方式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查找信息(如图二),公众可以点击地图查看各个省的避难所,这种可视化形式将女性与最近的避难所连接起来,可以提供安全、希望和支持。如果女性受到暴力侵犯,她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寻求帮助,也包括她们的朋友、家人、同事和雇主。

此外,一些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推动相关制度的合理化进程。如加拿大《环球邮报》系列报道《无据可依》于2017年2月发布之后,很快收到所涉及公共部门的回应,联邦政府承诺将拨出一亿预算用以打击针对性别的侵害与暴力,公共安全、司法及女性地位这三个内阁部门的长官均表示会在监管、培训和政策方面做出改善,至少三分之一的警局承诺,会对上千个性侵案控告重启听证等。

如英国《卫报》《数据博客》栏目针对澳大利亚国庆日勋章获得者性别不平衡现象,发表的数据新闻《不平等的荣誉:澳大利亚国庆日勋章获得者的三分之二是男性》,报道以横条图形式呈现2018年各领域中勋章获得者的性别分布,同时将奖项设置起始时间1975年至2017年的相关数据予以图示,该报道引起社会对奖项设置的评判标准问题的讨论,引起相关专家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奖项的设置、评判标准朝着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四)不同国家的女性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男女平等”在全球范围内似乎仍是难以企及的一个目标,《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每年对全球144个经济体的性别差距状况进行调研,针对女性在教育程度、健康与生存、经济机会与政治赋权四大指标进行测评并排名。2018年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68%的性别差距已消除,略低于前两年。其中,四项指标的测评指数都出现下滑,后两项即女性经济与参政机会尤其明显。报告估算,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世界需要再花100年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而职场上的性别平等,则要再等217年。

有些国家的排名靠后,是因为受到某项指标的影响,比如中国在“新生人口性别比例”方面,长期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是影响全球排名的最大薄弱项。中国“新生人口性别比例”问题就成为媒体关注的议题,比如《经济学人》在2010年的报道《女婴之殇》(Female infanticide)探究了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性别失衡现象,中国《第一财经日报》于2011年6月2日的报道《“失踪”的女孩:中国出生性别失衡调查》分析了中国出生性别失衡的现状并通过相关专家学者剖析问题。

二、女性议题的数据新闻的问题与思考

(一)数据获取的盲区和局限性

目前数据新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乏可收集的数据信息源,或者数据库信息过于单一,缺乏全面、结构性的数据源数据库。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作为常用来源的商业数据库中的数据,通常只集中在某一个方面,其所能描述的用户特征也只是片面和单一角度的认识。[5]“开放数据”(Open Data)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互联网上开放了本国的公共数据,以供全世界人民使用。然而不同国家,数据开放的程度不同,数据的获取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尤其关切到女性议题敏感问题的数据,数据获取更是困难,即便是公开的数据,也常常因为数据收集存在缺陷而质量不佳。比如前文提到的作品《离世的母亲》,为了获取由怀孕和分娩相关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的女性名单,这些名单主要是从社交媒体中抓取的相关信息,然后再通过查看讣告及公共信息来验证。其他女性的名单则是通过病人信息记录和ProPublica与NPR调查机构获取。同时,名单有了以后,向其家庭成员寻求更多的信息也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由于受到情绪的影响,大多不愿意再提及事件的经过。

此外,有些女性的数据是很难找到的,虽然可以从媒体中查看到许多离世的女性过去的故事,但对于无家可归的妇女和没有证件的移民的信息就会被漏掉,黑人孕妇和新妈妈们比白人更经常死亡,他们的问题受重视程度低,也很难确定产后女性的死亡是否与分娩有关。

(二)作品广度和深度的欠缺

有关女性问题的报道一直是很多国家广泛关注的议题,很多数据新闻作品只是对挖掘来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同时根据数据进行表面性的现象呈现或描述,并没有深入处理和分析数据,更没有展开深入的报道,没有对社会因素进行发掘,导致没有取得良好的社会思考效应。比如有关女性议题很多时候是无法单一用数据测量的,还需要结合新闻当事人的采访交流、相关部门的调查取证等,来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但一些作品仅仅依赖网上线索与材料,缺少在社会中发现信源。

(三)女性隐私未能加以保护

在性侵、歧视、暴力等女性议题中会涉及受害者的个人隐私,有些作品没有对受害者的隐私加以保护,比如未经同意公开受害者的姓名、照片、病例等个人信息,虽然这些女性获得了一定的关爱与同情,但是,她们的隐私也被曝光,生活受到影响。记者应当有专业的素养,在涉及当事人的隐私和事件经历时,要充分考虑当事人在经历暴力事件后身心受创的处境,以保护当事人隐私为大前提来获取信息。

综上所述,数据新闻本身成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态,是一种公众积极参与、视角多维、层次多元的形式,一些作品也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甚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女性议题的数据新闻对社会中含有性暴力、性骚扰、性别歧视等现象进行监测、分析、批判,使得女性议题的新闻报道有了一定程度的现实操作性,也扩大了女性议题数据新闻的影响面与渗透度,更是女性主义深入实践的独特形式。

参考文献:

[1]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1.

[2]童兵.新闻传播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10.

[3]王之月,俞哲旻,彭兰.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新闻:以《纽约时报》专题“租房还是买房”为例[J].新闻界,2015(7):15.

[4]林溪声.数据新闻生产的常态化趋势及其限度[J].新闻爱好者,2018(2):35-38.

[5]喻国明,刘界儒,李阳.数据新闻现存的问题与解决之道:兼论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7(6):4-7.

(作者为商丘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广告系主任)

編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媒体数据
一种借助数据处理构建的智能食堂管理系统
数据化艺术的生成探究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谈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预购电管理应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