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播与当代价值
2019-10-14杜丹
杜丹
【摘要】愚公移山故事两千多年来通过口耳相传、家常书信、国文教材、报纸期刊等不同形式的传播流传至今,愚公移山精神也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从最早带有道家思想底色的文献逐渐转变为带有儒家思想的神话故事。近代以来,毛泽东在七大会议上对“愚公移山”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元素,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愚公移山精神;传播;时代价值
愚公移山的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御寇的《列子·汤问》。讲述的是“年且九十”的北山愚公带领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传播,《愚公移山》故事从最早带有道家思想底色的文献逐渐转变为带有儒家思想的寓言故事。抗日战争以来,毛泽东同志多次讲到愚公移山故事,借愚公移山精神鼓舞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至此,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和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愚公移山精神在中国古代的传播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符号,在中国古代通过口耳相传、进入类书等传播形式流传至今,具有其恒久意义。
(一)远古时期的传播
远古时期,因无文字记载,很多神话故事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这种传播形式虽然难以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准确,但可以流传至今也就说明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勇于抗争、自立自强的精神特质:在西方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而在中华神话里火是燧人氏钻木取火取得的;西方神话中的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而在中华神话里是盘古开天辟地;面对滔天的洪水,西方神话讲的是躲进诺亚方舟逃离,而中华神话讲的是大禹治水。西方神话里的神是至高无上的,人类的一切命运都要听从神的安排;而中华民族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但从不会向所谓“神的意志”低头,从来不缺乏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毅力。纵观华夏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生存繁衍不断抗争的伟大历史。正是靠着这种不懈抗争的精神,中华文明才能绵延不绝,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从东晋到清的传播
从晋到清的一千多年间,愚公移山故事主要是通过书信、诗词歌赋和类书等形式进行传播,不同文人对愚公移山的援引和解读也由晋唐时期道家的哲学意象层面逐渐转向宋、明时期儒家的致用实践层面。愚公移山躬身笃行、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品格也日益被发掘出来,且得当时人的肯定和学习。
晋代张湛在批注愚公移山时写道:“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他将“愚公”视为与“俗士”相区别的“大人”,说他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在这里,移山的“愚公”超然物外,不求世功,不计功利,具有道家所津津乐道的理想人格。愚公移山故事在南北朝后期已经进入文学作品了。南朝庚信在《演连珠》中写道:“是以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道家思想在唐代达到高峰,丘鸿渐在《愚公移山赋》中写道:“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于大治。”认为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对大道的孜孜以求。
随着儒学的兴盛,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播逐渐由晋唐时期道家的哲学意象层面转向宋、明时期儒家的致用实践层面。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空想,而是在立下远大理想之后,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通过子子孙孙的不懈努力,最终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这与儒家思想中经学致用、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儒家学说讲究入世、崇尚实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愚公挖山不止、子孙相继的移山之举才真正符合圣贤之道。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黄宗羲曾写道:“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认为圣贤之所以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就在于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事在人为、矢志不渝、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
二、愚公移山精神在近代以来的传播
清代以来,尤其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时期,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人在转向学习西方的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资源进行发掘,愚公移山故事和精神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一)民国时期的传播
民国时期,随着新式教育的推广,愚公移山故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以此时的新式中小学教育为例,愚公移山故事普遍被编入各种国文教科书中,成为受教育者必学的传统文献之一。[1]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勉励自己、激励国人,不断探索救亡圖存、振兴民族之路。曾国藩在谈到水师轮船营造事宜时,认为“应效愚公移山之法,勉卒此功”。丁日昌在谈到筹划海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时指出:“愚公移山未必半锄,而山即改”“惟有不计其效之迟速,但求其效之有无,日积月累,成效必有可观”。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愚公移山在各类文献中被不断提及,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革命意象,实现了从哲学思辨、人生感悟的层面升华为无数革命先驱、仁人志士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艰辛探索、奔走呼号、前赴后继、流血牺牲。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传播
抗日战争时期,愚公移山故事经过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阐释,被赋予了比原来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此,愚公移山精神也成为共产党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并迅速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当中传播开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充斥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不同观点。毛泽东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著名战略,而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正是持久作战所需要的精神。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多次援引愚公移山故事激励学员学习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要将革命进行到底。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并在6月11日发表了《愚公移山》著名演讲。毛泽东在演讲中指出,“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并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2]。在《愚公移山》这一光辉文献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成功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久经战乱的国家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愚公移山精神在这一时期的传播也从革命意象转向了生产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民日报》等一些重要的核心报刊在全国的发行,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宣传,毛泽东的《愚公移山》演讲也被列入小学教材。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农业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在这一批示的影响下,各地报纸期刊除了大力宣传厉家寨的典型事迹外,还将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展与愚公移山精神联系起来。如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济源县在水利建设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人民日报》对此发表文章《水利建设要有愚公移山的毅力》。1962年3月28日,周恩来同志在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过去我国人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现在,在我国人民面前,还摆着经济贫困和文化落后这两座大山。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把这两座大山搬掉。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高潮。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生动实践中,还衍生出了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等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伟大精神,各行各业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时传祥等一大批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时代英模人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传播
改革开放时期,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愚公移山精神在这一时期通过传统主流媒体、重要门户网站、新兴自媒体、戏曲、电视剧等多种形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如1986年1月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社评《让愚公精神满神州》。2008年根据《愚公移山》故事改编的电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2009年,大型抒情豫剧《愚公移山》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奖。
此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内政外交的许多重要场合讲述愚公移山故事,借愚公移山精神激励国人代代接力,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会见荷兰首相吕德·吕贝尔斯时指出:“我没有去过你们的国家,听说荷兰不少土地是填海造出来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了不起。中国有句话,叫做‘愚公移山,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你们称得上是‘愚公移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脱贫攻坚、党的建设等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愚公移山精神,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復兴和两个百年梦想。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是在愚公移山精神指引下赓续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
三、愚公移山精神传播的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元素,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播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的继承发展
1945年6月11日,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伟大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发表《愚公移山》的闭幕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发扬不怕牺牲,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移山精神。
2016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被认为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对全国的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总动员。总书记讲到的“我们的事业”,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书记强调的“两大精神”,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二)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播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是千百年来横亘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座“大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下定决心,要彻底挖掉中国几千年的穷根子,开启了新时代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硬仗。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3月6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以愚公移山精神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愚公移山精神成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标识和符号。
(三)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播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九大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靠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正视我们党面临的“四种风险”“四种考验”,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勇气,把党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部署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重拳出击“打虎拍蝇猎狐”,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在推进党的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用愚公移山精神激励全党。2013年11月28日他在济南军区调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必须坚决克服‘闯关‘松口气等消极思想情绪,乘势而上,乘胜追击,以愚公移山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攻坚克难,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努力实现作风根本好转”。
愚公移山精神在我国代代传承着,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不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中的担当精神、实干精神、坚韧精神、攻坚克难精神等精神品质,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周游.“愚公移山”寓言在现代中国的阐释与运用(1936—1976)[J].中共党史研究,2016(1):15-2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
(作者单位:中共济源市委党校)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