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之道
2019-10-14凯文·埃弗斯刘筱薇
凯文·埃弗斯 刘筱薇
莫扎特本是天选之人,但他在少年时代和20岁出头时,与普通人并无二致。虽然彼时他已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但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家乡萨尔茨堡担任风琴演奏家和首席小提琴手。收入低、没有成就感,同时受限于自己并不出彩的演奏会,他迫切地想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音乐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质疑和权衡后,他采取了行动。先是辞职,之后在维也纳开店,终于进入了人生中最多产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即便你从来都没希望自己达到莫扎特的艺术高度,但也能理解他想打破常规的心情吧。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也许你每件事都能做得很好——在学校表现出色、勤奋努力,最后找到一份高薪的好工作,但你厌倦了平淡无奇的生活;也许你渴望去做能够实现真实自我的事。
如果你想从事更具个人成就感的工作,比如创建一家公司或将兴趣变成全职工作,起草一份行动计划可能过于艰巨。虽然如此,几本最新出版的书依然表明,你完全可以得到所需的资金、勇气,制定明晰的目标,创造属于你的《唐璜》(莫扎特经典歌剧——译者注)。
古典学者伊迪丝·霍尔在《亚里士多德之道》中介绍了古代哲学家的理念:美好生活的基础是首先意识到自己的技能、才华和潜能,然后利用我们的资源,在最大限度上使之得到实现。如果你还没有像莫扎特那样,为实现你的独特潜能而努力,那么你感到不满很正常。如果是这样,如亚里士多德所讲,你有责任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尼采一起徒步旅行》一书的作者、哲学家约翰·凯格对此表示同意。“自我并非被动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写道,“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主动而且持续的过程。”
是什么阻碍了你?《福布斯》杂志出版人兼《大器晚成者》一书的作者里奇·卡尔加德指出,我们的文化过度关注年少有为,这阻止了我们追求自己真心向往的事业。这种文化不鼓励我们有多种兴趣爱好、广泛学习和慢生活,而这些正是对自我发现有重要意义的事情。相反,我们要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马上成为专家,找到安逸稳定且收入颇高的工作。结果大多数人都更重视职业认可度,而不是个人成就感,但我们往往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广泛》一书的作者、记者戴维·爱普斯坦指出,我们对专业化的迷恋,已经渗透到青少年体育教练和直升机父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指某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编者注)中,而且完全不合逻辑。拥有广泛的技能和经验对你更有益,你会变得敏捷并极具创造力。
《黑马》一书的两位作者托德·罗斯和奥吉·奥加斯来自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他们通过研究出身草莽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发现较早完成专业化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多数黑马都感到烦闷或沮丧,怀才不遇或负担过重。”他们写道,“他们长年累月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直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并不充实。”经过一段不甘寂寞的沉寂期后,这些貌似普通的人,如行政助理、工程师、IT经理,将自己的“渴望、兴趣和爱好”转化为成功的事业,比如成为品酒专家、生活方式创业家或知名工匠。
为了推动这种人生巨变,罗斯和奥加斯建议确定微动机,或者设立能够激励你的具体目标。举例来说,曾担任政治助理的科林·貝洛克离职后创建了一家公司,专攻住宅及办公室清理和翻新。她的微动机是“管理物理空间”。注意,她并没有说“做一些有创意的事”或“创建个人公司”。这类声明过于笼统和含糊,不利于采取行动。相反,她找到了能够激发其内在好奇心,同时给她带来很大乐趣的工作,并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
你在前进过程中要注意:在任何时候“成为”你自己都不晚。比如亚里士多德直到快50岁时,才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和哲学中。若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漫长且曲折,你还会获得好处。记住,年龄往往带来智慧、韧性、谦逊、自知之明和创造力。这也是高增长初创公司创始人平均年龄为45岁的原因之一。
卡尔加德引用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40岁到64岁是一个特殊年龄段,这时候的人会变得既富创造力又身经百战,而且渴望追求人生的意义。”
话虽如此,一旦你决定踏上这一征途,就会花上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但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改变,都有可能产生复合效应,虽缓慢但终将引导你接近你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如果你遇到了阻碍,就想想乔安妮吧。她极富才华和创造力,在20多岁时多次跳槽,担任过研究员、秘书和ESL教师(对象是英语非母语的学生)。选择不多又患有临床抑郁症,她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她将这种失望变成了自己的优势。既然不能成功地走上一条常规道路,那就有自由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撰写儿童奇幻小说。她后来这样评价道:“我不再假装自己是另外一个人。”
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她了,她的笔名是J.K.罗琳。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摘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