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化与中国外交
2019-10-14吴建民
吴建民
陈老总气壮山河
1965年9月29日,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在北京政协礼 堂举行了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当时领导培养青年人,让我去看一看这种场合大翻译是怎么翻的。
这个时候,陈毅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异乎寻常。 原因有三。一是苏联人在边界大量屯兵,中苏关系紧张;二是 1962年,我们跟印度人真枪实弹地打了一仗;三是三年自然灾害 时期,蒋介石号称要反攻大陆。
当时我在现场,见到陈老总激动起来:“你们都来吧,苏联人从北边来,印度人从西面来,美国和蒋介石你们从南边来,我等你们来头发都等白了。”气壮山河。
毛主席对陈老总这个记者招待会很欣赏。我当时26岁,听得热血沸腾。
情报不如面对面
1969年9月3日,胡志明主席去世,中国的党政代表团到了河内,李先念同志带队。本人是代表团的一个翻译。
苏联代表团的团长是柯西金。
我们到了河内之后,代表团有一条纪律,见了苏联人不理。葬礼结束之后,柯西金通过越南方面把话传过来,说我能不能在回国途中经停北京机场,会见周恩来总理。
先念同志一听,马上向北京的毛主席、周總理报告这个事情。等北京指示来了,同意他经停北京机场,他的飞机已经飞到了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的上空,听了这个消息,调转机头到了北京机场。1969年9月11日,中苏两国总理在首都机场会晤。
周总理一见柯西金,美国人就说,这两家怎么谈起来了?谈什么呢?就开动全部情报机构想了解情况。
搞外交的人都知道,情报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东西能够取代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会晤。1969年12月,华沙举行了一次南斯拉夫的时装表演,美国大使去了。时装表演大使可去可不去,他专门去了,目的是什么呢?想跟中国人接触,电话也不行,怎么办?
面对面谈。
两个结论铺平道路
到1970年年初,中美在华沙恢复了大使级会谈。这个时候,中国外交孕育着大变化,我想应当给四位老帅记一大功,哪四位呢?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老同志都知道,“文革”期间老帅没什么事做了,当时毛主席通过周恩来总理给他们四位老帅布置了一个任务,说你们议论一下天下大事。
1969年5月到9月,四位老帅坐在一起议论了若干次国际形势。这四位老帅不简单,到底是身经百战,看问题入木三分。
他们第一次开完会之后,陈老总就去跟总理报告,说我们四个人要带一个秘书。总理一听带秘书就皱眉头了,带秘书干嘛?陈老总说,我们四个人议论,总得有人帮我们记一记啊。然后总理跟他提了一个人,让熊向晖去。
熊向晖去了,后来姚广也去了。他们两个人做了一些记录,四位老帅议论半天之后,议论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就是讲世界。
当时我们认为中苏一战迫在眉睫,四位老帅的结论是,第一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第二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这两个结论了不起啊,这两个结论给中美建交铺平了道路。
陈老总建议说,我们将来要再谈的话,不能在波兰人提供的场所谈,因为过去中英美大事件会谈都是波兰提供的场所,中美谈了什么苏联人全知道,他全部录音录去了。所以,当时正式恢复谈判之后,要么在美国大使馆谈,要么在中国大使馆谈。
中美关系这个时候孕育着某种变化。尼克松上台之后,有一次记者问他,你死之前有什么愿望?他说,我死之前想去中国看看,如果我去不了,我让我的两个女儿去。
这个消息传到中国之后,毛主席很重视,当时就把老朋友斯诺请回来了。毛主席跟他长谈了几次,把全文记录翻译成英文给他带回去。针对尼克松想来中国,毛主席说欢迎他来,作为总统来也行,作为旅游者来也可以,谈不拢也行,谈得拢也行。
这为中美关系缓和做了一个很重要的铺垫。
(摘自《见识:扬州讲坛名家精粹·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