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医院感染病例及病原学监测分析
2019-10-14
(监利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中心,湖北 监利 433300)
血液科患者因疾病原因和化学药物治疗的影响,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质量和功能异常,患者免疫力低下,为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且医院感染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治疗费用和痛苦,严重感染甚至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为此,笔者对2018年我院血液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便了解我院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和感染病原菌的特点,以便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实施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保障患者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的医院感染病例患者146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占40.41 %,女性87例,占59.59 %;患者年龄4~93岁,平均年龄(48.91±19.72)岁;患者原发疾病主要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等。
1.2 监测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收集血液科室管床医生每日网络直报的医院感染病例个案资料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医师排查后网络补报的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病例个案资料,以及每个感染患者的标本送检和病原微生物与药敏检测结果报告资料。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于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部位的临床诊断与判定。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菌检出构成比、抗感染药物的敏感与耐药等情况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
我院血液科2018年住院患者2100人,医院感染患者146人,感染例次149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95%,例次感染率为7.10%,各月份医院感染发病率和例次感染率波动较大,波动范围在2.01%~12.03%,具体情况见表1。
2.2 医院感染部位及构成比
表2 病原菌检出分布与构成比
血液科患者的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和血液系统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30.87%、下呼吸道感染占20.13%、血液系统感染占11.41%,泌尿道感染占6.04%,胃肠道感染占2.69%,口腔感染占2.01%,皮肤感染0.67%,生殖感染系0.67%,其他部位感染占25.50%。
2.3 感染病例病原学检出分布
病原菌标本主要来自患者呼吸道、血液和尿液,共检出病原菌9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占76.60%,位居前3位的阴性病原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类。各病原菌的检出分布与构成比见表2。
2.4 主要检出病原菌药敏监测情况
主要检出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配能(泰能)均较敏感,未检测出耐药菌株;两者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两者对各种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与耐药性具体见表3。
表3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敏感率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发病率分析
我院血液科2018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为6.95%,例次感染率为7.10%,明显高于全院医院感染率2.32%和例次感染率2.62%,位居各科室之首,但明显低于韩向梅等[1]报道的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率34.67%,而高于高芳等[2]报道的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率2.13%和例次感染率2.31%。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除了与Hosokawa[3]报道的患者年龄大于60岁、住院时间大于15d、接受侵入性操作、使用二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化疗的次数等有关外,还可能与各医院的医疗环境、医疗设备配置、医务人员手卫生水平等综合管理控制能力不尽相同有关。我院在血液科独立成科时就对病房环境进行了改建,并设置有百级洁净病房4间,千级洁净病房2间,层流床2张,以保障骨髓移植患者、粒细胞低下患者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性治疗。但是,近年随着该科住院患者人数的增加,原有的普通床位配置已显不足,加床现象多见,原有的3人间变成了4人间,患者床间距明显减小,同时每间病房的陪护人员也随之增加,医护人员相对不足,导致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下降,病区管理质量难度增加等增加了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我院的医疗环境、医疗资源的配置、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病区质量管理、消毒隔离措施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3.2 医院感染部位分析
血液科患者的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30.87%、下呼吸道感染占20.13%,与姚斌莲等[4]调查的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呼吸道占59.7%基本一致,除了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对外开放容易被病原菌入侵以外,还与化疗药物的使用、患者疾病本身血细胞质量和数量的异常不能有效抵抗病原菌的入侵,以及病区环境卫生管理、探视、陪护管理、健康宣教等措施不到位有关。因此应加强和落实病区环境管理,每日早晚通风换气,每次保证30min以上,但要避免患者吹对流风,患者出病区检查时应注意室内外环境温差,及时添加衣服,戴口罩,限制和禁止呼吸道感染者进病区探视和陪护患者,患者粒细胞低下时应尽量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每日2次消毒病房空气,有条件时入住洁净病房,教育患者就餐前后要洗手、用盐水漱口、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餐后立即平卧,餐后尽量坐、半卧或抬高床头30min,避免食物返流误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为预防血液系统感染,一方面要保证患者黏膜、皮肤的完整性,避免使用热水袋烫伤,避免水肿患者发生压疮,给细菌入侵打开门户;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无菌物品处于有效期内,确保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时间,避免未消毒的手触摸穿刺血管等,做到安全注射,对留置血导管的患者更应该严格遵守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措施。此外,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和饮食护理,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提高患者抵抗力,对预防医院感染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5]。
3.3 感染病原菌与其对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分析
笔者调查感染患者送检病原菌标本中检测出病原菌94株,革兰阴性菌占76.60%,较陈宛丽[6]调查的血液科患者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占比例66.37%和刘妍丽等[7]的研究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占54.8%均要高。调查主要检出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配能(泰能)均较敏感,未监测出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的耐药率均在10%以下,但对氨苄青霉素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肺炎克雷伯菌除了对氨苄青霉素率为100%以外,对其他抗感染药物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下,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定的耐药率与方碧兰等[8]的调查有不同,说明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各有其特殊性,临床医生应积极送检病原微生物标本,及时进行药敏试验,以便根据药敏监测结果,科学合理地选药和用药,提高感染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