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建筑表皮的改造手法探究
2019-10-14刘怡成童志文
刘怡成 童志文 陶 勇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0 引言
近年以来,人们对建筑表皮改造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旧工业建筑和旧街区等建筑层面上,而相较于民宿建筑层面则缺乏该方面的研究。建筑改造的本体意义更值得我们去深思,而“表皮”作为连接和转换建筑内外空间的直接媒介,体现了这一意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改造的结果[1]。徐丽超(2016)将旧工业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适应性、更新和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与分析[2];陈炜(2014)将旧街区作为研究对象,从更新手法、立面色彩、景观改造和肌理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见解与较为系统的分析[3]。因此,下文将从民宿建筑的表皮改造手法入手,试图探究其功能、形态等改造手法的特点。
1 表皮的功能性改造
黑格尔认为建筑是某种艺术附加,“它附加在一座简单的房屋之上,但是当人们试图去理解一座排除功能使用的房屋,一座除了‘建筑’而无其他目的的房屋时,困难就显现了。”[4]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形态,每个类型的建筑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系统。美国建筑大师沙利文很早就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因此,下文主要从使用功能和文化功能两个方面对其功能性改造进行分析和探究。
1.1 使用功能
昭君别院建设年代相对来说较为久远,故而显得较为破旧;此外,由于多栋建筑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风格也难以形成统一,显得十分的凌乱,呈现出一种十分破败的景象。经过改造之后,建筑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功能,或被改成住宿;或被改成餐饮;或被改成辅助类用房等等,如图1所示。墙体和屋顶部分都根据各自功能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造,从改造结果上可以看到,建筑的使用功能较之原有功能来说并未作出明显的改变,其缘由皆是其建筑表皮本身的使用功能所决定,譬如居住和餐饮等。表皮作为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媒介,不仅为室内提供必要的使用功能,还应当对外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
1.2 文化功能
表皮的地域化可以使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和精神上的触动,这种共鸣和触动是长期的文化积淀的结果,它存在于广大人们的心中,表达了一种精神[5]。表皮作为建筑文化功能的直接载体,能够给人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
昭君别院采取的做法是屋脊部位尽可能的保留其原有的雕塑,屋面部分也同样地保留了青瓦的构造形式,并且大多数的屋顶形式均为坡屋顶,墙体部分则利用了当地大量的废旧材料与新材料加以组合,进而形成新的表皮,尽可能多的保留旧的建筑元素,不同于昭君别院的做法的是清舍采用的是完全选用新型材料来重新还原旧的建筑形式,我想不管采用何种改造手法皆是想尽可能更多的是追求与当地大环境的融合。
2 表皮的形态性改造
2.1 色彩
勒·柯布西耶曾这样说到:“我相信,使用一种色彩可以使墙体富有生气。”[6]色彩的合理利用能够使得整个建筑改造赋予新的生机,作为色彩最直接的媒介——表皮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昭君别院采用的手法是主色调为暖色调,多采用黄色和木色,给人的感觉特别的祥和。此外,在其中穿插一些较为鲜艳色彩作为点缀,使得整体充满了生机。而对比长阳的清舍,则是截然相反的色调,多数采用冷色调作为主色调,搭配一些木色等,呈现出另外一种古香古色之意。
2.2 拼贴形式
拼贴简而言之就是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所采用的手法,最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视觉体验。就建筑表皮的改造而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墙与灰空间、墙与屋顶和墙与地面。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则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别,例如墙与门窗、与连廊和门头等等。墙与地面的拼贴方式,昭君别院采用的手法是借助一段宽度的墙角线作为分割线的间接连接方式,而清舍采用的是与地面直接连接方式,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墙与灰空间的拼贴方式,两者基本上都采用了与廊道连接的方式,区别在于昭君别院多了一种与窗台檐口的连接方式;至于墙体与屋顶的拼贴方式也不尽相同,清舍采用的是双层坡屋顶的连接方式,昭君别院采用的是平屋顶和坡屋顶相结合的拼贴方式,如图2,图3所示。
3 表皮技术性改造
3.1 材料
建筑大师沙利文曾说:“真正的建筑师是一个诗人,但他不用语言,而用建筑材料。”[7]建筑表皮的改造效果更是与材料直接挂钩,因此,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昭君别院的设计当中,整体的基调为暖色,针对外墙而言,利用了当地的材料进行加工和设计,并选取了夯土、木材和砖石作为其主要材料为主,进而呈现出厚重、朴实的特点,并加以结合玻璃等辅助材料使得整体看起来协调统一而又不失单调。屋顶均选用青瓦作为围护结构,进而加强了整体建筑的统一性。
相较于昭君别院,清舍的基调为冷色,基本上是以砖石、混凝土和金属这些坚固的冰冷材料,并选用木材等作为辅助性材料,进而去营造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两种民宿所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主要是利用了每种材料的特性不同,去尽力发挥每种材料的优势,进而使得达到预期的某种效果,如图4,图5所示。
3.2 营造手法
两处民宿建筑的营造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对旧元素的保留和应用;其二是对新元素的引进。就墙体而言,针对旧材料的应用方面和保留昭君别院采取的做法是利用旧材料和新材料进行组合构成,相较于昭君别院来说清舍对旧材料的引用较少;就屋顶而言,清舍乐于采用新材料并使用旧的构造做法来体现,昭君别院则注重对于旧材料的保留,少数会从中穿插一些新材料;简而言之就是前一种做法想通过以旧代新的改造手法,另一种则是以新代旧。因此,建筑必须回到建造上来,建筑的意义应该通过建造来完成。对建筑构筑形态的研究,应该从建筑本身出发,让建筑研究真正地研究建筑[8]。
4 建筑表皮中情感的表达
建筑表皮和传统意义上人们常说的建筑立面的概念有着较为显著的区别,建筑立面一般情况下更多的是指一种二维的概念,强调轮廓和边界,呈现出一种天际线的效果;而建筑表皮更多表达的是一种三维的概念,边界和轮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会去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载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表述:场地和空间。
4.1 场地特征
挪威建筑学家舒尔茨曾言:“当我们分析地对待建筑时,我们遗漏了具体的环境特征,即人们识别对象的真正性质及它能给人以一种存在根据地的感觉。”[9]周边环境和建筑共同构成了场所的基本要素,每个场所都有其独特的场所特征。而表皮作为建筑内外联系的媒介,更是传达人们场所体验的基础。崔大师在创作昭君别院的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利用夯土技术和五颜六色的涂料与场地建立其独特的联系。
4.2 空间体验
空间是一切建筑形式内在的动力,不仅如此,空间体验更能够使建筑师对场所有独特见解。在昭君别院的设计中,采用了廊道、亭子、构筑物等多种设计元素,试图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体验。行走在巷道时,你会发现空间时而狭窄、时而开阔;停留在一处空间节点时,会让你忍不住停驻半刻去细细品味表皮上五彩斑斓的图案和精雕细琢的小品蕴含在其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行走在廊道时,会让你止不住的向上望去,去思索古人的精湛技艺等等,如图6所示。
5 结语
评判一处老建筑改造的合理性,建筑表皮在其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而建筑表皮如何获得更好的效果,需要我们不断的推敲和改善我们的设计模式。本文通过两处民宿表皮改造的特点加以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表皮和空间的关系可以多样化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表皮的改造满足其功能需求固然重要,更需要把当地的地域性充分考虑进去,而不是去一味的追求外观的新奇进而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