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卫生亟待关注
2019-10-14刘敏
文/本刊记者 刘敏
部分精神专科医院,为使严重的少儿精神障碍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开始探索细化儿童病房。
“目前,国际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诊断,还没有客观的检查能够确诊,并未达到仅凭某项检查就能诊断儿童是否存在精神障碍的水平。”6月13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六院”)儿童病房主任曹庆久在该医院举办的“儿童心理健康公益讲座”中介绍。
他进一步指出,更多的诊断还是靠医师采集患者可靠病史,多向家长了解其在家里或各种环境中有什么异常的表现,加上与儿童详细的晤谈,结合检查给出正确诊断。
记者走进北大六院儿童特需门诊区,映入眼帘的是家长们或轻声安抚焦躁的孩子、或制止孩子的大声哭闹。病区问诊的儿童一般都有一至两位家长相陪。
到北大六院就诊的儿童,一般都是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部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需要住院。比如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问题。
儿时基础之重
北大六院提供资料显示,美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高达5%~10%;日本有1.5%的中小学生患有抑郁症,中学生则有4.1%。中国虽然没有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但在精神医学领域已形成共识,随着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复杂化,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很多儿童正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抑郁症只是儿童易发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此外焦虑症、多动症、强迫症、恐怖症、孤独症等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患病率也逐年增加。
儿童期的精神障碍,症状常常会持续至成人期,比如多动症患者如果在儿童期不能得到有效治疗,60%的患者症状往往会延续至成人期。
曹庆久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指出,由于多动症诊治只设置在儿科,他经常接收到20多岁的患者,就多动症前来问诊。有的患者是大学毕业工作后才发现自己疑似多动症。患者讲述,儿时注意力就不集中,但本人及家长都没在意。工作后他发现自己工作中无耐心,做事虎头蛇尾,甚至准备考研,连看书的耐心都没有。此类患者因为伴有情绪障碍,常被误诊为焦虑或抑郁症。曹庆久认为,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的异常行为。相关机构也应当加强儿童心理疾病科普宣传,以及对医疗人才的培养。
北京回龙观医院(以下简称“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也表示:“儿童心理疾病,并不是到成人以后就完全好了,如果不治疗,到成人时还会存在。”
刘华清介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他指出,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门诊数量来看,2000年之后,儿童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逐步重视,与关注躯体健康的距离越来越近。刘华清表示,随着心理卫生知识的增加,公众慢慢体会到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一样重要。他认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达到躯体健康。比如心神不宁可能造成身体的不舒服。90%以上的躯体疾病和心理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皮肤病等。有些慢性躯体疼痛患者到心脏内科就诊,其实是心理病。心理疾病在综合医院的普通科室问诊很多次,花费太多的医疗资源,就是间接浪费医疗资源。有一些慢性疼痛患者,各种躯体检查都没有问题,比如头疼、胃疼,排除了胃溃疡与脑部疾病问题,查不出任何异常,就可能是心理疾病。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仍有待提高。
多动症患者如果在儿童期不能得到有效治疗,60%的患者症状往往会延续至成人期。
回龙观医院针对0~6岁的婴幼儿及孕妇成立了心理治疗特色项目。2018年,回龙观医院“孕婴幼心理健康中心”成立。该中心可以为孕期、哺乳期的母亲及0~6岁的婴幼儿及其父母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及精神分析背景下的心理治疗服务。并且也帮助更多的年轻父母更好地面对自己的角色,学会理解并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婴幼儿的精神发展和建构,真正实现“上医治未病”的理念。
病房精细化
部分精神专科医院,为使严重的少儿精神障碍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开始探索细化儿童病房。回龙观医院便是其中之一。
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门诊于2000年建立。2003年,该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病房(以下简称“回龙观儿童病房”)在回龙观医院的北大教学病房内设立,当时与成人封闭病房一起提供服务,2013年从成人病房独立出来。目前设置床位15张,改为开放式病房。住院患儿均由家长相陪。医院本着关爱、温馨、人文、科学的原则为患者及家庭提供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
回龙观儿童病房布局都是单间或套间,每个病房中生活配套设施都比较齐全,甚至家长可以在病房中为患儿做饭,给孩子与家长的相处提供了有利条件。病房中不仅常规配置了专业医护人员为儿童青少年提供诊疗服务,每年还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儿童、少年精神病学专家来院教学查房、协助诊疗。病房还配有心理治疗师进行个人、家庭和团体心理治疗。此外,病房内设有社会技能训练、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医院里还开设了田园区,为患儿开展培育花草、蔬菜等接近自然的活动。医院艺术行为治疗中心设有陶艺治疗、舞蹈治疗、音乐治疗等康复治疗方法,全方位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疾病康复。
北大六院儿童病房隶属于北大六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中心除了病房外还包括门诊、科研机构。曹庆久介绍,北大六院儿童病房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最早的儿童精神专科病房之一。目前,儿童病房共有40张床位,主要收治各种重性精神疾病的儿童青少年。最初,儿童病房与老年病房混合在同一区域,2000年左右成为独立病区。当时病房主任由著名儿童精神病学专家杨晓玲担任,历任主任还有刘靖教授、李荔副教授。著名儿童精神病学专家王玉凤、贾美香、郭延庆教授会定期来查房指导工作,病房内定期开展多专家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工作。
目前,儿童病房每年大约能够收治400人次。前些年每位患者住院时长为2~3个月,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住院时间已缩短至不足1个月。
北大六院儿童病房护理也很有特色,每天都有各种治疗及活动。除团体治疗外,还组织疾病宣教课、手工绘画,方便时还叫儿童一起做面点等。病房还与北大六院临床心理中心合作,对青少年进行情绪管理团体治疗。医院每周都会组织儿童青少年患者外出活动,比如去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到外面商场去购物等。在重大的节日,如六一儿童节、元旦等,会组织较为大型的联欢活动,邀请家属一起参加。
专科待提升
按目前中国的民情分析,单靠北京及其他顶级城市的精神专科医院,解决儿童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远远不够。刘华清表示,目前,美国具备儿童精神科资质的医师约8000人,中国仅有500人左右。
儿童精神疾病比较复杂,症状不是特别典型。诊治一个儿童患者周期比较长,花费的时间比成人更多一些。医师要向患儿家长及祖辈亲属了解病情,根据亲属反映的不同情况分析病情。
曹庆久透露,因为外地病人较多,很多病人千里迢迢慕名前来,又挂不上号,专家常常要加号,有些专家出门诊,从12:30开诊,会一直接诊到后半夜。大多数专家,也要接诊至很晚。医院设置了每位儿科医师每天接诊14人次患者的目标,但儿科医师每天的实际接诊量都在30人次以上,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完全满足病人就诊的需要。
接诊量大、接诊时间长的情况下,如果待遇能相应提升,或许能吸引更多的医疗人才加入儿童精神领域,但目前待遇上并没有优势。尤其是在省会城市及二三线城市,精神科室的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因此人才引进与培养成为儿童精神专科建设的重点难题。
目前,一般只有精神专科医院或者妇幼保健院会设置“儿童精神(心理)科”的亚专科,全国设有该科室的医院仅有30家左右。综合医院几乎都未设儿童精神科,个别成人精神科中有倾向儿童方向的医师出诊。
曹庆久表示,目前全国第一阶段的住院医师规培并没有儿童精神专科。2017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出台了二级学科规定,将儿童精神科、老年精神科等列为亚专科。医师接受三年规培后,可以在第二规培阶段选修儿童精神专科,继续参与规培1至2年可获得该专科医师资格。
另一种培养方式是部分综合儿科医师对心理精神类方向感兴趣,进修为儿童精神专科医师。由于儿童精神科医师培养周期较长,短期内或许无法缓解人才紧缺的状况。
目前,美国具备儿童精神科资质的医师约8000人,中国仅有500人左右。
国际分级制度
目前,中国儿童精神卫生方面的制度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发达国家儿童精神卫生、心理服务制度比较健全,比如英国就有四级医疗制度。
社区服务为第一级。社区服务人员并不一定是专业精神卫生医疗人员,但社区会有家庭,甚至教师共同参与。一级服务是针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展宣教。宣教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
基层精神服务机构为第二级。此类机构有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士参与,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工作者参与。机构医师可以识别诊断出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儿童也可以在该机构得到一些服务。目前,中国部分社区也有精神服务机构,但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的服务微乎其微。
第三级服务就是针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服务的机构。比如有些儿童具有明显的行为问题,或者智力发育滞后。特殊机构可能会为这类少儿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第四级服务机构是专业的住院机构,这类医院就是针对严重患儿的治疗机构。
曹庆久指出,国外制度相对健全,很多早期工作由社区开展。社区能起到重要作用。包括初级干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对特殊儿童干预越早,成效越明显,康复越快,从长远看,将能降低大型住院机构的收治压力。
另外,国内在儿童精神疾病费用报销方面,有待优化。比如,门诊报销,北京有些学校给学生上的保险,只可以报销2000元。部分多动症患者,两个月就需要服用2000元的药物。有些家庭受经济状况影响,可能无法供孩子坚持服药到彻底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