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郊区“一村一品”发展区域差异性研究
2019-10-14王鑫源徐广才
王鑫源,唐 衡,徐广才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102206)
“一村一品”运动1979年起源于日本大分县[1],指一个村(县、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2]。“一村一品”重点在“村”,即是一个区域,通过集中打造产业亮点、提炼精品,实现产业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带动农村复兴与农业经济繁荣发展[3]。经过近40年发展,“一村一品”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认可和接受并付诸实践[4]。国际上对“一村一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能力建设[5]、区域旅游产业应用[6]以及“一村一品”发展中的政府作用[7]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村一品”发展迅速,成为推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8],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9]。截至2014年底,中国各类专业村达到5.5万个,农民人均纯收入11 673元,比2014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8%[10],有力推动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11]。近年来,中国“一村一品”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数量与分布研究。如向延平研究中国“一村一品”地理分布与数量特征[12],李国飞等分析北京郊区“一村一品”发展动态变化与对策[13];二是“一村一品”发展机制研究,如“一村一品”与企业化经营[14-15]、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16]、乡村文化发展[17]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18];三是风险与障碍研究。如“一村一品”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施风险[19]、产业模式发展障碍等[20]。四是“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研究,如于稀水分析中国“一村一品”发展模式[21],郁文静开展浙江省模式比较研究[22]、王金飞重点分析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23]。五是“一村一品”研究方法,如杨森基于SERVQUAL模型评价“一村一品”产业化服务质量[24]等。以上研究推动中国“一村一品”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化。
“一村一品”反映农业经济中生产力集中布局的方式,由于区域自然、区位、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一村一品”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现有研究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涉及的还比较少。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的区域差异,并从各个区入手,系统分析“一村一品”发展主要指标,进而探讨其区域差异,为“一村一品”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 北京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2007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郊区农业特色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区域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带动力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2012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受到持续影响。特色专业村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根据数据统计,到2015年底,北京郊区共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专业村121个,特色产业专业镇6个。尽管数量持续下降,北京郊区单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平均就业吸纳能力逐渐增强、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品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法能从变量群中提取出共性因子,它以原始数据的相关性为基础,利用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采用少量相互独立的公共因子替代原来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以消除指标间的共线性,同时保有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降低分析的复杂性[7]。而主成分分析法仅仅是变量变换,不需要构建因子模型,因此本论文采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2.2 指标选择
根据“一村一品”专业村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原则,结合统计指标的可获取性。本研究选用9个具体指标,分别为: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个数X1、注册商标个数X2、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个数X3、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数X4、专业村经济总收入X5、主导产业总收入X6、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X7、种植面积X8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X9。
2.3 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为北京市昌平、大兴、房山、怀柔、密云、平谷、顺义、通州、延庆、门头沟、海淀等区“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数据,相关指标数据来自于市、区、乡镇的统计资料。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处理与效度检验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初始公因子,计算各个公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评价模型,得到“一村一品”发展评价得分F。研究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确定因子分析的可行性(通常情况,所选择的数据KMO检验值>0.5且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1%时,适合因子分析[7])。本研究所用数据检验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542,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68.838,df为36,sig为0.001,显著性水平<1%,说明因子分析具有可行性。
3.2 提取公因子
通过计算公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提取公因子。如表1特征根与方差贡献表所示,当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共获取3个公共因子,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80.798%,可以有效提取样本信息。3个公因子分别用F1、F2和F3表示。
表1 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表Tab.1 Eigenvalue and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3.3 公共因子命名解释
为了使公共因子能够有效反应信息,采用方差极大法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依据旋转后各公共因子的高载荷指标进行公共因子命名。
第一个公共因子F1在X1(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个数)、X2(注册商标个数)、X3(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个数)、X4(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数)上有较大载荷,这些因子反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可将其命名为质量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F2在X6(主导产业总收入)、X8(种植面积)、X9(主导产品销售收入)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与产业规模等有关,可将其命名为规模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F3仅在X7(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有较大载荷,故可将其命名为效益因子。
表2 旋转后公共因子载荷矩阵表Tab.2 Common factor load matrix after rotation
3.4 因子评分
研究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3),采用回归法获得各公共因子得分。F1、F2、F3三个公因子的得分记为f1、f2、f3。
f1=0.175X1+0.339X2+0.324X3+0.227X4-0.068X5-0.017X6-0.089X7+0.167X8-0.116X9
f2=-0.085X1-0.028X2-0.084X3-0.013X4-0.022X5+0.338X6+0.251X7+0.238X8+0.348X9
f3=0.199X1-0.195X2-0.094X3+0.284X4+0.787X5-0.043X6+0.123X7-0.244X8-0.013X9
表3 公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Tab.3 Common factor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3.5 综合评价
利用f1、f2、f3的得分,采用回归法计算最终的综合得分。
Z=(34.493F1+32.584F2+13.722F3)/80.798
4 结果与分析
4.1 整体发展水平
各区“一村一品”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4。通过比较F1(质量因子)、F2(规模因子)、F3(效益因子),发现各区发展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总评得分看,密云、平谷、房山位居前三位,怀柔、昌平和通州,位居后三位。
表4 北京市各区各公共因子得分及排名Tab.4 Scores and ranks of public factors in various districts of Beijing
4.2 发展质量水平
比较F1(质量因子),在“一村一品”发展质量方面,密云排名第一,大兴、延庆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通州和怀柔分列第九和第十。根据调研数据,密云注册商标数14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数8个和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数11 627人在各区排名第一,大兴与龙头企业对接个数11个在各区排名第一,注册商标数10个排名第二。排名靠后的通州和怀柔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个数分别为1个和2个,排名靠后,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个数均为1个,从从业人员数来看,通州主导产业从业人员仅1 541人,排名第十。
4.3 发展规模水平
从F2(规模因子)看,平谷“一村一品”发展规模排名第一,顺义、密云分列二三名,通州和门头沟则分列九十位。从数据看,平谷种植面积、主导产业总收入、主导产品总收入均居10个区首位。与密云、延庆相比,平谷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农业规模在10个区具有明显优势。通州和门头沟在种植面积、主导产业总收入、主导产品总收入方面比较落后,这主要是通州区作为城市副中心,“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规模变动明显,门头沟多为山区,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
4.4 发展效益水平
比较F3(效益因子),在“一村一品”发展效益方面,房山排名第一,延庆、顺义排名第二和第三,平谷、门头沟排名第九和第十。从效益方面,除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外,还与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数等指标有关,既不仅要看人均收入水平,还反应带动能力。从调研数据看,房山、延庆、顺义人均纯收入均在16 000元以上,属于较高水平,但因带动就业人数较多,因此排名靠前,相反怀柔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 347元,排名第一,但因带动就业人数相对较低,排名第六。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北京各区“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密云、大兴和延庆在发展质量水平方面成绩突出;在“一村一品”发展规模及潜力方面,平谷、顺义和密云明显具有较大领先优势;在发展效益及带动能力方面,房山、延庆、顺义较其他区优势明显。总体看,密云、平谷、房山“一村一品”发展水平全市领先,其他区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5.2 建议及对策
根据北京市“一村一品”发展不平衡性数据分析,针对各区优势与发展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解决措施。
(1)优势发展区。包括密云、平谷,要继续稳定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绿色发展优势,要积极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途径,着重做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各镇村要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积极推动特色产业村技术扩散,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专业镇,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质量提升区。包括昌平、顺义、通州,要着力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业村要进一步推动产品开发和品牌培育,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采取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对接各种营销平台,推动农产品品牌推广,提升品牌竞争力。要突出产品开发策划,打造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精品,增强附加值。要加强认证管理,提升绿色、有机等高质量农产品比例,提升区内产业的质量发展水平。
(3)精品培育区。包括门头沟、延庆、怀柔,要深入培育精品特色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山区特色农业资源挖掘,深化产品开发策略,推动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要紧密围绕科技进步,加强优质品种、先优技术、先进管理等要素引入,积极推进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打造山区精品特色农业。
(4)效益提升区。包括大兴、房山,要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综合效益。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挖掘特色产业潜能,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全面推进产业综合效益提升。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提质增效,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出水平,深化品牌经营,推动区域合作,持续壮大特色产业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