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山寨产品的文献综述
2019-10-12张岩
张岩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关于山寨产品的相关文献,从山寨产品的定义、消费者购买山寨产品的原因、山寨产品的利弊和相关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探索出关于山寨产品的研究新思路。
关键词:山寨品;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 引言
2008年“山寨”一词迅速在国内蹿红,“山寨”作为一种产业现象,由最初的手机市场蔓延到了各种行业之中,如山寨箱包、山寨食品等等。2018年,中央电视台“三?一五”晚会也曾对多个“山寨食品”生产企业的曝光。面对消费市场上的“山寨现象”,不同群体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探索出关于山寨产品的研究新思路。
2 山寨品的定义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国内多位学者对“山寨”的含义进行阐释。刘梦婧(2019)认为“山寨”在原义基础上发生了语义变化,表示“不正规的小作坊靠生产仿冒产品运作”的产业现象[1]。杨勇(2010)认为山寨产品具有四大特征:生产成本低、规模小;基于模仿的创新产品;产品价格低;质保、售后存在缺陷[2]。盛利(2014)将山寨产品界定为模仿其他品牌名字抑或功能样式的仿造、草根产品[3]。吴忠齐(2009)认为可以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阐释“山寨”的含义,其一是指生产未经许可、质量没有保障的低价仿制产品,其二是指反主流、反权威的模仿娱乐现象[4]。纵观学界的研究,可以得出我国山寨产品的主要特点即为外观设计与品牌商品相似,且价格低廉。
3 消费者购买山寨产品的原因
消费者特点。刘霄(2010)通过实证分析方式得出,年轻人使用山寨产品的较多;性别、文化程度、个人收入和职业均对山寨产品使用状况影响较小[5]。孟小欢(2015)认为农民是低收入群体,消费时受到自身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限制,且大部分农民消费者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山寨商品的辨别能力较弱,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6]。
求廉心理。杨文博(2010)认为山寨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正牌产品相比,价格较低,对于收入不高的消费群体而言,低廉的价格成为了他们购买山寨品的一个重要的内驱力[7]。崔文婷(2013)认为求廉动机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低廉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8]。
符号象征。李迦迦(2014)认为部分消费群体购买山寨产品并非出于渴望享受产品的性能、材质等,而是因为消费者认为产品的风格和样式能够提升、证明自己的身份與地位[9]。张虹(2011)认为在符号包围的山寨商品消费市场上,人们沉迷于符号给予他们的身份象征与社会认同[10]。
4 山寨产品的优缺点
国内多位学者对“山寨”现象的优点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盛利(2014)认为山寨产品不依靠外国技术,自行生产,有利于改变我国产品功能利用率较低的现状,拉动国内内需[3]。谭子安(2015)认为山寨是创新的必经之路,而我国现在是时候要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了[11]。银路,李天柱,程跃,邱杉(2010)认为仿制和模仿创新的 “山寨”过程,是一种典型的 “干中学 ”过程,这对企业提高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改变我国被跨国企业剥削的状况[12]。
同时,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山寨”现象的诸多缺点与隐患。黄贤涛和吴桐(2012)表示山寨产品的弊大于利,山寨模式下的恶性价格竞争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蚕食创新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质量与安全性上也存在诸多隐患,并且在海外市场影响恶劣[13]。盛利(2014)认为山寨企业良莠不齐,即使部分山寨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而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仍会因个别企业败坏的山寨形象而引发消费者的误解,造成类似 “劣币驱逐良币”效应[3]。何哲,孙林岩和朱春燕(2011)认为山寨产品是对知识产权和创造性的破坏[14]。
5 应对山寨产品问题的政策建议研究
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抑制山寨产品流通提出了不同方法。张炜达(2012)认为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建立无缝衔接的城乡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有助于消除农村监管空白或盲点,切实解决影响和危害广大农民群众食品安全的问题[15]。黄雯莉(2013)认为山寨产品作为产品具有特殊性,使得既已建立的法条具有滞后性,应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山寨产品进行规制[16]。罗佳,石践(2011)提出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合作,将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与大型厂商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实现技术创新转化,以减少山寨经济带来的消极因素[17]。黄贤涛和吴桐建(2012)议引导山寨企业走品牌化道路;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避免中小企业山寨化[13]。孟小欢(2015)提出应该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时政府必须加大对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监督力度[6]。邹俊和张芳(2012)认为品牌企业要提高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合理定价,让消费者消除顾虑[18]。
6 结语
基于文献研究发现,既往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消费者购买山寨品的成因、影响因素及心理动机进行分析,且从经济、行政和法律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法,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学界在关于山寨产品的问题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相对来说仍是不够全面的。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了解消费者对山寨产品的认知程度;从生产者及山寨品经销商的角度出发,探讨山寨产品供给方面的影响因素等;在政策建议方面也大多为政府引导性方针,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来探索市场自我改善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梦婧.“山寨产品”的取名情况考察[J].品位经典,2019(2).
[2]杨勇.我国山寨现象及其规制[J].实事求是,2010,(4).
[3]盛利.山寨产品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1).
[4]吴忠齐.“山寨”——流行语的语义衍生与泛化[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
[5]刘霄. 山寨现象的实证研究[J].东南传播,2010,(1).
[6]孟小欢.山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的原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
[7]袁涛.基于价值驱动的山寨奢侈品消费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3(12).
[8]杨文博.山寨产品消费者心理分析[J].商业时代,2010,(31).
[9]崔文婷.浅析我国山寨产品消费的动机和影响因素[J].学理论,2013(14).
[10]李迦迦.消费社会的符号崇拜现象研究——以山寨产品消费为例[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6).
[11]张虹.浅析山寨商品消费中的身份伪认同[J].大众文艺,2011(20).
[12]谭子安.山寨是创新必经之路[J].IT时代周刊,2015(5).
[13]银路,李天柱,程跃,邱杉.中国“山寨”研究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19(2).
[14]黄贤涛,吴桐.解读“山寨”现象[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2).
[15]何哲,孙林岩,朱春燕. 服务型制造的产生和政府管制的作用——对山寨机产业发展的思考[J].管理评论,2011(1).
[16]张炜达.推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2 (10).
[17]黄雯莉.对我国“山寨产品”的现状反思及对策建议[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3).
[18]罗佳,石践.我国山寨经济形成的原因及发展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1,18(7).
[19]邹俊,张芳.“山寨”产业发展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