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2019-10-12陈龙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注重音乐教学,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增加了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外,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能够让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水平上升,使教学结果令人更加满意。为了能够让我国的音乐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将中心放在了创造一词上。本文通过介绍以下五种方法,详细分析了实施创造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小学音乐
一、营造鼓励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
(一)物质环境
学校老师可以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来调动小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创造灵感。例如在播放《彼得与狼》这首交响童话时,可以在活动场地布置一个森林的场景,摆放一些动物的图像,利用物质环境来帮助学生完成音乐教学的学习[1]。也可以借助教室的大屏幕,以幻灯片的方式不断播放各种小动物的图片,从而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心理环境
创造教育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让学生可以在音乐的熏陶下,培养自我欣赏音乐的能力,增加对音乐的理解。除了要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以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编出不同类型的舞蹈,或者听完每一首音乐后,讲一下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活动快结束前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多用一些暗示性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爱上音乐表演,敢于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华。
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因为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本身在智力和能力发展方面就有所欠缺,再加上有的學生可能会由于比较内向的性格问题,不敢于去进行展示,这个时候如果过分强调培养创造力,必然会是一种高要求。创造力的培养还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急于求成,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
二、拓展思维,培养音乐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大胆性的思维活动的支撑,由于音乐本身看不到摸不着,自然它就拥有着更加广阔的想象余地。每一首歌曲表达的都是不同的情感,每一个人听完歌曲都会有自己的感觉。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应当接受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看法。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都是老师听完每一首歌曲后,直接告诉学生其中讲述的故事内容。而创造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比较人性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知识,从而拓展思维能力[2]。例如在举行音乐欣赏活动时,教师可以采取分段听音乐的形式,感受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也可结合着故事的情景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三、留意生活音乐元素,打造思想源泉
音乐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过留意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来激发创造性思维。教师平时除了讲述书本上的内容以外,应多给学生举办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生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听一听花草鸟虫的声音,可以去大马路上听一下车辆与行人行动的声音,或者是在春游的时候听河流的声音,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激地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积极性,开拓想象力,触发音乐灵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创造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这样的说法,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思想的开发空间却是无限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着无限的创造可能性。在如今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不断提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在保护学生的天性的同时,还应当善于去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提到音乐活动,大多数教师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举行音乐欣赏类型的活动。其实这只是众多方式中的一种音乐学习的过程,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师每周可以安排一堂课的时间举办音乐游戏,选取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音乐材料,让学生扮演音乐中的角色,根据所听到的音乐来编写自己觉得符合音乐情境的台词,通过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乐器设备比较完善,可以专门开展音乐演奏会,让学生以团体的形式参与进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展示。尤其是受过音乐方面专业培训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帮助同学,从而增强互相合作的能力与团结意识。
六、结语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是音乐教育实践中的瑰宝。音乐伴随着每一代儿童的成长,对每一位孩子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学校除了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以外,更应当将音乐活动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创造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严俞洁.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832(12):109.
[2]顾美霞.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3(002):109.
作者简介:陈龙(1991.07-),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