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及实施对策研究
2019-10-12吴平
摘要: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不断加快,且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过程中,美术馆发挥了公共教育的作用,其功能优势越发突出。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实现策略进行分析,阐述了相应的见解。
關键词: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实现
基层公共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文化馆中包含许多类型的场馆,其中的美术馆无疑是重中之重,美术馆不仅是绘画场所,同时也具备公共教育功能,可以达到良好的美术教育效果,在美育与德育之间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美术馆可对群众产生艺术美方面的影响,主要可将其公共教育功能分为以下两类。一方面可实施有效的美育教育,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带动群众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群众自觉接受多方教育,进而突出教育的本质。
一、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术馆是重要的公共教育平台,群众是其主要受众群体,美术馆相关管理者结合群众的公共艺术欣赏需求,针对性的布置并统筹美术馆教育活动,使得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并积极渗透正面、积极的思想观念,促使群众积极参与,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仅如此,美术馆还要积极发挥美术教育功能,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有必要搜集典型的艺术作品,确保艺术作品可为群众所接受,进而达到良好的艺术渲染效果,防止文化馆与公共教育方向矛盾,使两者融为一体,突出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的优势。对其公共教育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具备良好的教育环境,群众随时随地参与美术馆所组织的美术实践活动,并且可进入美术馆中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其次,服务水平较高。美术馆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服务水平,美术馆内的工作人员素质较高,同时所提供的作品展览质量达标,符合群众的观赏需求,可起到基础教育的效果[1]。
最后,美术馆与群众有效衔接。美术馆与群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激发群众的艺术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并发挥公共教育功能上的优势,提供学习上的方向指导,真正做到与群众紧密衔接。
二、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实现策略
(一)创设教育主题
美术馆在公共教育功能的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群众的艺术欣赏需求,并根据现阶段我国文化体系的发展趋势,创设多元化的教育主题,吸引群众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公共教育活动,确保美术馆公共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并逐步提升群众的文化意识,培养群众审美观。
譬如,节假日期间,组织以庆节日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吸引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等参与其中,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在参与美术展览活动的过程中,群众将会受之吸引,并意识到自身文化层次的不足,从而愿意接受美术馆所提供的艺术指导,逐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2]。
(二)组织公益讲座
美术馆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效果,有必要举办社会公益性质讲座,提高群众对于美术馆的艺术认知,使之更加了解美术馆的性质,从而为美术馆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提供有力的外在条件。社会公益性讲座的组织,可使得美术馆德育美育功能得以凸显,从而给大众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不仅如此,社会公益类讲座的组织同样有助于联系公共教育,将公共教育作为主题,有效开展讲座,有助于突出公共教育的功能优势,并且可使得教育内容更具深度与广度,间接的实施道德理论传输与渗透,是群众意识到美术馆的艺术底蕴,进而获取群众的支持与认可,调动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3]。
(三)加大活动宣传力度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越发依赖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借助网络平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达到了更好地沟通效果。基于此,美术馆同样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公共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吸引群众的注意力,使之参与美术馆所组织的公共教育实践活动。在信息宣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群众的艺术欣赏需求,确保与群众的兴趣爱好紧密衔接,在宣传工作中,同样要从多维度入手,不仅要有效运用新媒体以及新型网络平台,还要发动传统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宣传力度,使不同年龄的群众参与进来,进而形成多元化的艺术风尚,切实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发挥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针对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实现对策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本文所做分析可为有关的研究人士带来借鉴,提高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方面的重视,通过彰显公共教育的优势,对美术馆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同时,逐步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以及文化欣赏水平,满足现阶段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玉霞.传承视角下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5(16):36-53.
[2]石野飞.展示之墙与传播空间——试论美术馆当代艺术公共教育功能[J].商情,2019,20(8):206-207.
[3]杨晓影,李彬.情感空间与情境体验——谈美术馆空间的情感建构与公共教育[J].艺术评论,2019,31(4):93-102.
作者简介:吴平,江西省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