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郁南禾楼舞的文化成因分析

2019-10-12汤舒夷刘泠君余思琪武妍

艺术大观 2019年19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

汤舒夷 刘泠君 余思琪 武妍

摘要:广东郁南县连滩镇保留下来的一种奇特的古舞——禾楼舞,是南江文化中的特色民俗舞蹈,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文章以禾楼舞为主体,通过阐述、分析其劳作、巫术仪式、政治、小农经济及宗教信仰,旨在挖掘与梳理出传统禾楼舞表演的文化形成原因,促进其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禾楼舞;文化成因;非遗舞蹈;岭南文化

一、引言

禾楼舞是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传说,该舞是古时百越乌浒族人(壮族祖先)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舞蹈。其距今已有 2000 余年历史, 于2008年成功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禾楼舞的文化成因

(一)历史客观规律因素

禾楼舞是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百越族的乌浒人一支,其黑底白边的服装颜色中仍遗留着乌浒人崇尚玄色的痕迹。作为早期的艺术,禾楼舞基本形态的形成,与先民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息息相关。其文化成因具有多元性,劳动的本源影响了舞蹈的内容,巫术仪式影响了舞蹈的形式。

1.劳作

劳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劳动毋庸置疑是早期舞蹈最主要的起源。禾楼舞以“禾楼”为名,表现出农作物稻禾在舞蹈中具有中心地位。其在内容上形象地反映了农耕民族农耕劳作的情景。

首先,在其主要的动作包含了大量模拟劳作的动作形态,如禾楼舞中的典型动作——舞者左手执稻穗,右手并拢平展以示镰刀,右脚向前踏步同时前倾俯身,右手向稻禾根部砍去,右脚向后撤步同时上身恢复垂直,右手展开至身旁。该动作以手虚拟镰刀,模仿收割稻穗时的生活动作,而然将上身动作造型化,脚步动作节律化,形成“高低”“开合”的动作空间变化,将生活动作升华为舞蹈动作。其次,在道具中农耕特点也十分明显,舞者头戴草笠、脚着草鞋,将农耕生活中的用具搬进舞蹈中,充满生活气息。半数舞者手持一把稻穗作舞,在过程中不断摇摆挥动稻穗,突出稻禾在舞蹈以及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再次,传统禾楼舞的演出情境与劳作密切相关。在中秋之际,人们把收割完毕后的禾谷、竹子、稻草和柴火搭成禾楼台,在禾楼台前舞禾楼,活动结束后将禾楼付之一炬,使其燃烧化肥覆盖在田野之上继续滋养土地。

2.巫术仪式

“巫”“舞”同源,原始歌舞与巫术仪式密切相关。巫术是早期社会中人们用来认识和理解自然的重要途径之一,他们尚未能科学的解释许多自然现象,于是相信神秘力量的作用,具有“万物有灵”的观念。英国民族学家弗雷泽曾在其著作《金枝》中提出了“交感巫术”一说,他认为“交感巫术”包括是顺势巫术和接触巫术。顺势巫术以“相似律”为基础,仅仅通过模仿来达成巫术活动的目的。接触巫术则是以“接触律”为基础。通过人接触巫术对象曾经接触过的事物来进行巫术活动。

禾楼舞者皆戴着阴森恐怖的面具而舞,期望通过傩面、鬼面模仿鬼神,以面目的狰狞可怕驱逐小鬼与灾害,以保来年的风调雨顺。另外在禾楼舞的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把这种对于耕牛的渴望和崇拜加入禾楼仪式中,领舞的巫师需始终手持牛头锡杖,以此作法,统率群舞动作调度。而半数的舞者需身佩牛角,舞蹈中还有吹响牛角的动作环节,将耕牛这一图腾崇拜的元素渗透在表现农耕的禾楼舞中。

传统禾楼舞表演仪式程序共有十三节,具有很强的祭祀性。分别为调香、请神、调扇、调铃、造禾楼、调旗、调花、梳妆、调遮(伞)、送神、上楼台、调雨、倒禾楼,是一套结构严谨的巫术仪式。从其中的“请神”“送神”可看出仪式过程中是渴望神灵降临,而“造禾楼”“上楼台”“倒禾楼”、可看出禾楼台是在禾楼仪式中搭建、使用并毁灭的,同时也说明整个禾楼仪式时间较长,形式是较为烦琐的。禾楼舞作为整个禾楼仪式的主要成分,其表演形式也很规范、庄重,其中队形调度丰富,既有规整的纵向的两竖排、横向的两横排,也有围圈向心而舞和矩形上朝四方敬拜的舞段。

(二)社会因素

禾楼舞由先秦时期发展至今,延续流传了2000多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載着民族发展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艺术种类,其发展必然受到经济、政治以及宗教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形态风格也同时是一定程度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的反映。

1.经济层面

古代科技生产力还不甚发达之时,农民处在一个“靠天吃饭”的环境中,禾楼舞作为祭祀仪式,是具有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的功利性目的,这一目的指向的是谋求更好的经济收益以保证生存的需求。故禾楼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小农经济模式。

“跳禾楼”的民俗仪式在多地都有存在,主要分布于南江流域的沿岸地区,即珠江的干流——西江以南,珠江三角洲以西的地区。热带气候加之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小农经济。但由于我国南方土地较贫瘠,百越先民便创造了“火耕水褥”的栽培方式,以火烧禾。这种粗放型的栽培方式,不用插秧,将烧完以后的禾秆以水淹之,且劳动生产率较高。而这种耕作的经济方式整推动了禾楼舞形态和动作语汇的形成。舞蹈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且用以表现生活情境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当耕作成为当地老百姓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时,反映水稻种植耕作的舞蹈也就应运而生。当地以稻禾为主的小农经济,一则为禾楼舞提供了基本的创作素材,二则禾楼舞也具有反作用于经济的功利目的。

以稻禾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舞蹈的题材。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下,耕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手段,作物的产量及质量是影响整个家庭的生存要素,这也就意味着人们会将一年中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水稻的生产劳动之中。无疑在稻田的劳作活动会成为当地舞蹈表现的主要题材之一,它为舞蹈提供了人尽皆知的主题和丰富鲜活的动作语汇。在采风走访过程中,我们得知了一个具有固定名称的动作——“喜开镰”(禾楼舞由于流传时间久远,大部分动作虽生动形象却鲜有命名),此动作中,舞者左手平举于身前,右手执稻禾前后划立圆甩动,第一次180度,第二次360度,同时右脚随手摆动方向前后踩地。从名称上可知这是一个开镰收割的动作模仿,同时以“喜”字修饰该动作,也体现出收割前百姓们欢喜愉悦的情感,侧面反映了其舞以达欢的功能。

2.政治层面

禾楼舞有南江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南江文化泛指南江水域文化带,即现今的郁南、罗定、云浮一带。在先秦以前,曾是百越乌浒族人的所居之地。先秦时期,西瓯、骆越等多个古方国并存,被统称为“烟瘴南蛮之地”,后来随着秦始皇的一统岭南、设立三郡,由此迎来了大量的民族之间的流动、迁徙。秦末天下大乱,赵佗割据一方、一统三郡建南越国。至西汉汉武帝时期灭南越国,天下大一统,岭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一方面,先进的耕作技术随民族迁徙流入岭南,如铁犁牛耕就是其一。牛耕是何时出现的在学术上还尚且存疑,但据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 “赵过始为牛耕。”可见汉代牛耕曾推广普及,随着中原文明的流入,岭南地区最晚在此之后也开始应用牛耕的耕作方式。牛耕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无疑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也使得耕牛在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农民心中神圣的象征。在禾楼舞中,“牛”的符号象征占有重要地位。如统率整个仪式的巫师手中始终手持牛头锡杖,其作为巫师舞时的法器有着通灵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流动迁徙,禾楼舞的审美风格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如瑶族在政治上受到压迫,隋唐时期曾进行了第一次南迁,据地方志记载,元、明时期,广东西江流域的瑶族分布最广,而位于西江南部的南江地区,很大程度上受到瑶族文化的入侵。在流传下来的禾楼舞服饰中,除了以黑色为底色,也出现了红色等具有瑶绣风格的繁复花纹图案,其中女式服装上,圆领花边,下着裙装,配有女性挎包等特征也与瑶族传统服饰相似。

3.宗教层面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生产水平较低,会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神化或人格化,同一图腾的群体具有共同的图腾意识,即共同的图腾信仰,因而也就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故图腾崇拜成了原始宗教形式之一[2]。人们希望通过图腾信仰,能让自己获得自然的力量,从禾楼舞中可以看出当地人对火和牛的图腾崇拜。原始时期,人们对黑夜、野兽存在一种未知的恐惧,然而火能够带来光明、驱逐野兽。火把在禾楼舞中作为道具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对火的原始信仰和依赖,另一方面,在禾楼仪式结束后,能够以火来烧掉禾秆以作施肥。

上文曾提到禾楼舞作为巫术仪式的成分,它有着图腾崇拜的内容体现。通过“牛”图腾的象征物体现了人民依赖于接触巫术的精神寄托。舞蹈中牛头锡杖往往对于群舞起着引领的作用,随其位置的变化而引起队形的调度。此外群舞身佩的牛角,及吹牛角的动作,可能也是从声音上对牛的一种模仿,企图通过牛角声将“牛”图腾之神力降临到凡间,体现了“牛”图腾在当地农民心中的神圣与美好的象征。

禾楼舞在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后,也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原的宗教文化思想。其中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崇仙重道,历史悠久、分布地區广泛,民间的道教文化常常充斥着各种神灵术法。而古代岭南生存环境恶劣,道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人们对自然灾害和山林野兽的恐惧,同时其妖神鬼怪之说也更容易与地方的原始信仰相融合。人物形象上,禾楼舞中的巫师头戴莲花冠、手持铜铃,便是道教文化中道长的特定装扮,在民间也被称作“喃唔佬”。角色功能上,他扮演着当地本土神话传说中的“禾花仙女”。据传神农的曾孙女禾花仙女曾用自己的乳汁浇灌禾苗,以解救被困旱灾的南江子民,故为当地人所供奉。在禾楼舞中巫师蘸洒圣水之环节,就是模仿再现了这一情形。因此,在禾楼舞中蕴含着典型的道教文化元素。

三、结论

禾楼舞作为南江文化的“活化石”,被世代相传,受传者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以及与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这也是禾楼舞经久不衰的原因,其在传承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与加持,如当地劳动文化、宗教文化的坚固基石与不断改变的经济、政治、生产力的加持等等使禾楼舞世代相传、源远流长。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表现着这个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而禾楼舞正是广东郁南县连滩镇的灵魂、血脉和精神记忆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彭世奖.百越人与中国稻作文化[J].古今农业,1991(01):11-15.

[2]廖杨.图腾崇拜与原始宗教的起源[J].广西民族研究,1998(01):61-66+111.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
基于项目的“岭南文化研学行”特色课程开发与设计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岭南优秀文化在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中的融入及效果分析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岭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探析
提升生态城市的文化竞争力研究
新岭南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粤海风》与我的岭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