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画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9-10-12郭伟
摘要:国画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绘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些西方绘画理念的融入,使得国画教学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国画教育价值的实现,只有重视国画教学改革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画教学;问题;对策
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当代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国画艺术是重要的使命内容之一,要求国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国画教学模式,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国画艺术人才。
一、高职院校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基本功训练不足
國画的绘画技巧强调构图、线条两个方面的内容。然而现代大部分高职院校绘画教学中,更加倾向于西方绘画,而直接忽略了学生的国画基本功训练,甚至会以西方绘画基础训练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致使学生深受西方绘画理念和思想的影响,而无法深入了解国画的创作风格及技巧,创作的国画作品也是缺乏内涵的,无法表达国画特有的意境。另外,部分学生缺乏国画创作相关的能力,如构图能力、审美能力等,使得国画创作缺乏意境和内涵。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不足
现代高职院校绘画教学往往是国画笔法、内容等理论平铺直叙之后,让学生临摹相关的名家绘画作品,这种教学方式虽可以让学生掌握国画的绘画技巧,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原因在于临摹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形体的模仿,而没有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国画作品,无法体会作品中的意境,更是无法融入个人的思想,这样一来,学生的临摹学习只能让学生掌握国画的绘画技巧,而无法创新和融入思想。
(三)文化课程重视度有待提高
国画作品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并成为国家传统文化的瑰宝,不在于外在的技法,而在于其内在的意境。国画作品意境的传递与创作者的人文素养息息相关,要求创作者具有高深创作技巧的同时,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作出具有内涵的国画作品。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国画教学中,重视文化课程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国画教学直接忽略了文化课程,或者是开设了文化课程,不重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欠缺,不利于学生创作国画的过程中表达意境。
二、高职院校国画教学的优化对策分析
(一)强化基础功训练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绘画教学中主要以西方绘画技法为主,而没有将国画基本技法融入课程中,使得高职学生对国画创作的构图、线条等基础技法缺乏理解,进而使得高职学生国画创作水平和能力难以提高。鉴于此,国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强化基本功训练,增设线条素描基础课程,让学生在此课程学习中理解和运用线条进行国画构图,以此有效培养高职学生国画的创作能力。
(二)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国画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学习方法有临摹、写生两类。首先,临摹可以让学生学习名家的构图技巧、笔法等,但是在具体的临摹过程中,要求学生立足于创作者的视角进行作品的理解,并在作画过程中增加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其次,写生与临摹有着本质的差别,没有参照模板,而是让学生进行一次全新的创作,对学生国画的绘画技法、构图能力及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综上分析所得在国画教学中,要求教师有机整合临摹和写生,才能促进学生构图能力、线条运用能力、创作能力等的提升。
(三)丰富课程内容
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沉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且涉及多个领域的文化知识,如哲学、诗词等,这些领域的文化知识都对国画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国画创作者主要以文人为主,其在国画创作过程中,主要受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使得国画作品富有意境和内涵。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视文化课程的教学,旨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为高职学生的国画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只有这样,高职学生所创作的国画作品才能有意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画作为传统文化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当代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当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国画教学实践中,过分放大了西方绘画教学的作用,使得国画绘画教学地位下降,不利于国画的保护和传承,这就要求教师在国画教学过程中,重视当前国画教学中存在的基本功训练不足、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并在实践中予以强化基础功训练、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等良策,才能促进国画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传承和发展国画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聂吉祥.继承传统 提升内涵——谈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的创新[J].美术文献,2019(3):79-80.
[2]刘忠义.传承与弘扬:高职院校中国画和书法课程建议——基于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高等艺术职业学院中国画和书法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研修班学习实际[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3):15-19.
作者简介:郭伟,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