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山水画创作意境

2019-10-12姜延

艺术大观 2019年27期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情境

姜延

摘要:意境这个范畴具有双重性意义,它既是审美要求,又是创作法则。郭熙谈意境所说“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就是这个意思。在今天看来,好的绘画都应有美的意境,不论是何画种,但从绘画理论史上考察,中国绘画的意境提出,并非对人物画,而是在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所提出的创作要求和审美要求。

关键词:山水画;情境;意境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东晋南朝,宗炳论山水画给人的美感享受是“畅神”,王微是“画之情”,只有山水画表现出可以激发人神思遐想的动人境界,赏画者方可作画中游。

一、中国画意境理论的萌芽

画论最早涉及意境含义的是唐末五代之际的荆浩提出的“景”。谢赫的“六法”主要是为人物画立论。“应物象形”,象的是人之形。荆浩是山水画家,他作画也要“应物象形”,但所应之物是风景。“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汲取四时美妙的景物,创作出气质俱盛的山水画,就是景的含义。这是意境说在绘画理论上的萌芽。北宋,意境研究飞跃上升。欧阳修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鉴画》)

“情景者,境界也。”布颜图谈意境,以情景二字概括其含义。意境的创造,只有景而无情,不过是自然实境的照搬,不能让观者有畅神的美感享受;只有情而无景,则情无所寄寓,不能让观者睹画如身临其境,卧而游之。作为山水画,没有意境,等于没有灵魂,若没有笔墨,意境的描绘也达不到完美的程度。笪重光说景与境的关系云:景不嫌奇,必求境实。

二、意境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体现

齐白石论画没有谈到意境问题,然而在他的作品中有无数美的意境,令人回味不尽的意境。沾泥带露的一篮竹笋,旁边放着一把镰刀。画上题诗:“筠篮沾露挑新笋,炉火和烟煮甘茶,旨共主人风味薄,诸君小住看梨花。”画与跋相应,染出正当梨花盛开的春雨时节,友人来访带来的欢乐。洁白的瓷盘中盛满鲜红的樱桃,有几粒楼桃散置于盘外。只有景,没有人,可是景中含情,景中含意。读者可以联想到主人在书斋里刚刚接待过来客,或者是他自己尝鲜,否则是谁动了盘中的果实呢?鲜粉的莲花倒映在水中,一群蝌蚪从四面游来,它们似乎为这美丽的花影所吸引,兴致勃勃地竞相观赏,实际上从水里是看不见水面的倒影。“蛙声十里出山泉”,泉水从远处的丛石乱叠中淙淙流出,一群蝌蚪随波而游,实中寓虚,于无声中听有声。

齐白石的花卉草虫的意境,给人新鲜有趣的感觉,它与清末民国初年有些画家画的“山窗清供”相比,不仅选景领域丰富宽广,而且借景所抒之情也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新的思想情感,是他的艺术出新的基础。

白石门人李苦禅,作画求画外意:于无水处写鱼,于无鱼处求美,乃真画也。无水处写鱼,是章法处理上的运虚,属于画内形象。无鱼处求鱼,是意趣大于形象,从有限的画内形象,引申到画外之画(象外、画外之意),此乃意境的作用。那种只能让读者有实境可睹,而不能启发景外之意,是算不上有意境的作品。李苦禅只画了一尾鱼,别无他物;可是这有限的景物能令人浮想到画外的鱼的天地,人活动的大千世界。

齐白石艺术思想的继承者李可染,于50年代末漫谈山水画,对意境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山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他为自己立的座右铭:“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胆是敢于创造的精神,魂即意境。他说:“三峡形势雄伟,震人心魄;太湖烟波浩渺,开人胸襟……这里都包含着画家的思想情感在内。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画不出好的山水画。”什么是意境?他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即是写情”。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如李太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三、中国画意与形的统一

中国画论发展史有一条主要线索,那就是以尚形逐渐过渡到尚意,进而主张意与形的统一,其中包含着创立意境、表达意境和表达的方式方法、意与法的关系这么几个方面或课题。在每一绘画作品中,这几方面有机地联系着,而意境则贯彻于创作的始终。

从尚形过渡到尚意,进而主张意与法的统一,“这个转变和发展是历史上一大突破,其首创之功应归南朝时宋代宗炳。他所谓山水画家‘含道映物,是说接触自然时应取得一个完整的主观境界。所谓‘山水以形媚道则指山水画家有此境界才会发觉某些自然形象更能引起美感。换而言之,画家掌握了审美的主动权,于是作品中以形写神的‘神,就不仅仅是客体的本质,而转变为主、客体统一的意境,是‘意主宰着形了”。他认为,北宋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郭熙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及其所做的论析,“也是强调诗寓情于景,画借景写情,要皆以意、情为主”。

总之;意境的基本特征是情景交融,是景与情的完美结合,是画家描绘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画家主观思想的“意”与客观对象的“境”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种境界的形成主要依靠视觉感受使观赏者在“不尽之境”中产生联想,并且通过画面感受到画家所传达的情感,进而产生共鸣。从以上述评的古今有关意境论可知,意境理论是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创作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艺术实践自身規律的产物。

参考文献:

[1]赵中良.谈新彩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J].景德镇陶瓷,2006(2):3-4.

[2]李芳.中国山水画意境营造及其审美内涵[J].大舞台,2013(7):110-111

[3]王传坤.浅析山水画意境的营造[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7):36.

猜你喜欢

山水画意境情境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春色满园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朵花的意境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