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路径分析

2019-10-12杨兰琪

艺术大观 2019年18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歌剧

杨兰琪

摘要:艺术源于交流,并在交流中源源不断地发展、创造。纵观歌剧艺术400年的光辉历史,不仅诞生了无数的大师和艺术杰作,更在艺术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歌剧题材。值得一提的是,某部中国歌剧成功屹立于国际舞台且广受国外观众的好评,不仅意味着该剧具备一流的艺术水准,还体现了组织歌剧创演的艺术机构出色的国际经营和运作水平。因此,中国歌剧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检视、促进中国歌剧创作、制作水平迈向更高台阶的过程。中国歌剧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改变自我,让自己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宽广。

关键词:艺术交流;文化传播;歌剧

一、“中国歌剧跨文化传播”一词的含义

对于“中国歌剧跨文化传播”一词,笔者认为其包含三层内涵:一是中国歌剧传播的环境为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其他国家,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着文化差异这一现实问题。二是通过中国歌剧跨文化传播这一动态过程,一方面,可以检视中国歌剧对外演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并以现阶段的发展成果来衡量中国歌剧在国际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学习西方歌剧的规格和规范,以此来促进中国歌剧的前进和发展。三是就宏观的文化意义而言,中国歌剧的跨文化传播,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方式。

二、歌剧的概念

西方人眼中的歌剧概念,涵盖了意大利正歌剧、德国歌唱剧、法国大歌剧和喜歌剧、瓦格纳乐剧、维也纳轻歌剧以及此后的先锋派歌剧等多个歌剧类型。对歌剧的权威定义可见歌剧大师瓦格纳的表述:“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在歌剧中,音乐是主要的表现方式,并以此来推动戏剧情节发展,展开戏剧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歌剧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是一种融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自歌剧诞生400年来,留下了无数大师的经典之作,国际上众多剧院也都以制作歌剧为衡量指标,来彰显一个剧院的艺术创作水平。歌剧艺术更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独具魅力的视听体验,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舞台表演艺术水平和实力。

三、中国歌剧的发展

我国歌剧艺术诞生于20世纪的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1920年,黎锦晖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歌剧一一12部儿童歌舞剧,代表作品有《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中国歌剧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产物。在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剧目,经历了多次歌剧创作的高潮。

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次创作高潮,是歌剧史学家对19世纪40年代在全国集中出现了一批歌剧作品,并由此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歌剧热潮这一艺术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在第一次创作高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1942年由编剧陈地,作词李佳、减云远,作曲陈定、黄源洛创作的严肃歌剧的优秀代表作《秋子》;由王大化、李波、路由编剧,安波作曲,1943年首演于延安的秧歌剧开山之作《兄妹开荒》;1945年首演于延安的新歌剧《白毛女》;在这些作品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歌剧史上第一次创作高潮的潮峰--新歌剧《白毛女》,该剧的创演对后世的歌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加具有历史意义的是,歌剧《白毛女》还是我国第一部走出国门的歌剧。1951年,周巍峙率领中国青年文工团赴苏联和东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利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利亚、民主德国等9个国家以及奥地利首都、音乐之都维也纳演出歌剧《白毛女》,巡回152个城市,长达一年多,演出437场,观众达242万多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沿着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产生了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也迎来了20世纪50-60年代歌剧创作的第二次高潮。。1959年,由杨会召、朱本和、梅少山等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的歌剧《洪湖赤卫队》,由湖北省歌剧团在湖北洪湖县新堤镇礼堂首演,这部剧被歌剧理论家誉为中国歌剧创作第二次高潮的第一峰,剧中的《洪湖水、浪打浪》至今都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此后,歌舞剧《刘三姐》、歌剧《望夫云》、歌剧《阿依古丽》等相继上演,但最为值得一提的便是1964年由闰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七场歌剧《江姐》,这部歌剧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舞团首演于北京工人俱乐部剧场,随后众多歌剧院团纷纷搬演了《江姐》,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称赞,空政歌剧团也曾先后几度复演此剧。在历次的复演中,先后主演过江姐这一角色的歌剧表演艺术家竟有五代、近十位之多,体现出了这部歌剧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而剧中主题歌《红梅赞》、《绣红旗》更是在群众中广为传唱,诸多抒情歌曲也成为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和演出曲目。

“文革”十年后,中国歌剧在阵痛中转型,一切重新开始,于一片废墟上全面复苏,全国各地涌现了大量剧目,如由张思恺、所明心等编剧,傅庚辰、启邑作曲,中国歌剧舞剧院1979年组织创作,在北京进行首演的歌剧《星光啊星光》;由王伟民编剧,李井然作曲,武汉歌剧院1979年组织创作演出,在武汉首演的歌剧《启明星》;由丁毅、田川编剧,王云之、刘易民作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于1979年在北京首演的歌剧《傲蕾·一兰》、由任萍、向阳编剧,吕远作曲,海政歌剧团于1979年组织创作演出,在北京首演的歌剧《壮丽的婚礼》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迎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歌剧领域呈现出多元风格的趋向,由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的“轻歌剧”《芳草心》,于1984年由南京部队前线歌舞团在全国歌剧座谈会上上演,其主题歌《小草》也成为传唱度极高的一首作品。在严肃大歌剧领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于1981年在北京首演。除此之外,由万方编剧,金湘作曲的歌剧《原野》,不仅在1987年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中获得巨大成功,更是作為中国正歌剧的代表成功走出国门,被誉为第一部敲开西方歌剧宫殿大门的中国歌剧。歌剧《原野》的演出足迹遍布美国、欧洲,获得了国外主流媒体的大篇幅正面报道和观众的热烈反响,这部歌剧也被歌剧理论家称之为中国歌剧创作第三次高潮的潮峰,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歌剧领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张林枝作词、刘振球作曲的歌剧《从前有座山》;由金京连、金哲学等编剧,崔三明、安国敏等作曲,吉林延边歌舞团1990年演出于湖南株洲的歌剧《阿里郎》;以及由丁小春作词、徐占海作曲的歌剧《归去来》;胡献廷、王世光编剧,王世光作曲,由中央歌剧院于1991年首演于北京的歌剧《马可·波罗》;由王洪彬编剧,刘振球作曲,哈尔滨歌剧院于1992年在哈尔滨首演了歌剧《安重根》(哈尔滨版),1995年,高丽歌剧院为纪念“韩国独立50周年”,还在汉城艺术殿堂上演了该剧的汉城版。还有由黄维若、冯柏铭作词,徐占海作曲,辽宁歌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苍原》,该剧不仅获得“文化大奖”,以及在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入选为“十大精品剧目”之一,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上世纪90年代我国歌剧创作的一个标志性作品。上述诸多歌剧作品的创演,有力的彰显了我国歌剧创作在数量和题材上的日益丰富,我国歌剧事业的前进和发展。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成功的、最具影響力的中国民族歌剧当属歌剧《党的女儿》莫属,这部由闰肃、贺东久编剧,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的歌剧,是作为建党70周年的献礼之作而创作的。自公演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上世纪90年代产生的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

值得关注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歌剧领域还出现了以郭文景、谭盾、瞿小松、温德清、周龙为代表的作曲家接受国外艺术机构委约而创作的先锋歌剧作品。如作曲家郭文景,作为我国新潮歌剧首屈一指的旗帜性和领军人物,其创作的室内歌剧《狂人日记》于1994年首演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歌剧《夜宴》于1998年在英国成功首演,这两部歌剧目前均在全球范围内有五个不同的制作版本。这鲜明的体现了中国歌剧的对外演出己经不仅仅是一种标志性的文化事件或者“自娱自乐”,而是己经开始得到国外主流社会的认可,国外的艺术机构纷纷愿意投入资金、重新组建主创和制作团队来制作、上演中国的歌剧作品。

在谭盾的音乐创作中,歌剧是其重要的创作领域,他曾先后创作《茶》、《九歌》、《马可波罗》、《牡丹亭》、《秦始皇》等歌剧,体现了他激进的观念、新潮的技法和新奇的创造。其中歌剧《茶》是谭盾1998年应日本东京银座三得利音乐厅委约而作,2002年首演于日本,截止到目前为止,歌剧《茶》己陆续在八个国家巡演,除中、日两个版本之外,先后衍生出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美国、瑞典等六个演出版本。

四、结束语

纵观近百年的中国歌剧史,不仅是众多艺术家艺术事业的奋斗史,更是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史和社会史。中国歌剧始终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与人们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的精神诉求,也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些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广为传唱的歌剧唱段,不仅充实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在一些特殊年代起到了革命斗争的鼓舞作用,可谓功不可没。同时,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歌剧作品在走出国门,探索多样化发展方面和学习西方歌剧创作和演唱方面,从未停下脚步,这不仅展示了中国歌剧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成果,更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谷雨.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分析[D].河南大学,2018.

[2]毕若琪.居其宏中国歌剧创作评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歌剧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