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旅游的要素聚集:以贵州文化产业园建设跨越“贫困陷阱”

2019-10-12汤雅乔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产业园区文化旅游

汤雅乔

摘要:近年来,贵州积极以文化产业园建设发挥要素集聚效应,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创造性探索园区发展及扶贫模式。“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列入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截至2019年,131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成使用19个,基本建成22个,部分建成23个,正在建设57个。各类产业园区在拉动地方经济、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一、聚集资源,拉动地方经济

一是拉动投融资。贵州文化产业园区普遍由政府平台公司或民营企业投资建设而成,各园区的办公厂房、商务接待、生活设施、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地以及文旅项目开展均离不开大规模资金投入,为全省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大方县慕俄格古城投资20亿元建成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仿古建筑景观和接待设施;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前后投入56亿元,配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议、展览硬件设施。在文旅项目开展方面,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毕节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融资2400万元,拍摄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随着《奢香夫人》在全国热播,产业园吸引了各种团队前往投资兴业、考察学习,人气不断增加。

二是吸引企业入驻。为确保文旅企业留得下来、实现发展,贵州文化产业园区聚合多方力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引入协会招商、设立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搭建文化旅游产品技术研发和推广平台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保障入各服务环节不脱节、不缺位,以聚集更多企业入驻。截至2019年,万山朱砂产业园以免房租和低物管费吸引18家省内外工艺品企业入驻;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在政府推动下搭建展示交易、招商引资、学习培训三大平台,引入多家工艺品和非遗制作展示相关企业,发展成为贵阳知名的文化景点和工艺品销售中心;遵义1964创意产业园搭建的红色文创产品研发平台吸引入驻企业超60家,经营范围涉及动漫展演、电子竞技、艺术培训、陶艺雕刻各方面。

二、融合文旅,带动贫困群众就业

贵州文化产业园普遍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治理逻辑下充分扩展就业岗位,带动困难群众增收。其中,在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将苗侗文化嵌入旅游产业链,打造集商品制作、民族演艺、休闲旅居为一体的微型企业孵化地、苗侗风情体验地和民族工艺品加工地。基地孵化的大型特色项目——苗侗舞台剧《银秀》结合了民族传统与现代元素,将文化和旅游“嫁接”得恰到好处。通过300余场的驻场演出,《银秀》成功“彰显”了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并促进银饰、刺绣等特色文化手工艺品的推广,为大量在乡银匠、绣娘创造了工作机会,扶贫作用明显。在工业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正安国际吉他园创造性采取“两头在外”“无中生有”的模式,以吉他文化延伸旅游服务,打造出包含吉他制作、演奏培训、节会展会、吉他博物馆等项目的吉他文化旅游综合体。园区以“提供标准厂房,前三年租金免费”等优惠落户政策吸引在外正安人返乡创业,并容纳近万名农民工就近工作,为农村产业转移和脱贫致富提供了体面岗位。2018年,园区生产吉他总量突破600万把,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带动13000多人就业。

综合来看,贵州将多元文化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娱购”各个环节,更好地发挥出文化产业园区要素集聚的经济效益,有效带动了困难群众就业及脱贫致富。

三、优化措施,促进跨越式发展

目前,贵州正不断总结经验,各个击破,探索文化产业园区在提升经济规模、延伸产业链、增强创意动能等各方面手段措施,以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园的跨越发展之路。

一是提升经济规模,扩展集聚企业。以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為例,针对资金支持问题,产业园一方面做好以吉他文化引领的“开源”,广泛组织“吉他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正安国际吉他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积极参与“黔台两地吉他全产业链合作高端论坛”等开展吉他项目招商引资,扩展经济规模。2018年,各式活动现场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达8.4亿元。2019年,参与黔台两地吉他全产业链合作高端论坛等宣传推广活动,达成意向投资2亿元。另一方面依托政策环境、金融创新实现“节流”,在《做大做强吉他产业的实施意见》《正安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促进产业、电商发展的政策支撑下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利用园区积淀土地、厂房资产与银行合作开发金融创新产品,改善园区企业资金周转情况。此外,针对企业入驻问题,产业园“因地制宜”,大力引进小微企业扩充园区企业数量,带动形成吉他生产及其配套企业56家,企业集聚效应明显。

二是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园区。以遵义红城文化产业园为例,园区针对文化产业不健全,缺乏代表性产品等问题采取“一园二区,优势互补”的治理思路,联合“遵义1935”和“遵义1964”二区,发挥“遵义1935”品牌知名度高、客流量大,“遵义1964”业态规划较合理、经营状况良好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规划“红城”文化产业园品牌发展模式:一方面活用鼓励创业的资金扶持政策,延伸红色旅游、沿学旅游、教育培训等上下游产业;强化已搭建的红色系列文创产品研发销售平台使用,孵化红色文化制造业代表性产品。另一方面扩展文化园区公益功能,以两区间商业服务和公益服务共享机制为园区“聚人气”,逐渐凸显产业园在省级层面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

三是增强创意动能,促进跨越式发展。在创意实践方面,以贵阳·智谷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园区依托贵阳老卷烟厂开展工业遗存主题体验区升级改造,基于核心商圈地段优势引入“‘黔·视界非遗文化艺术”“全民健康新风潮”等现象级文化展览、活动,联通融媒体技术综合形成贵烟IP-烟草博物馆、文创IP-黔夜主题街、SOHO创意IP-网红街区(21街区)、科技IP-数魔方AI主题酒店等IP集群,打造以文化IP促进工业遗存“治理”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构建贵州省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标杆“打卡”地。目前园区一期建设已启动,与省内外21家文创企业代表签订协议,意向签约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可谓“首战告捷”。

在创造性探索方面,为深化贵州文化旅游窗口打造,服务“大生态”“大旅游”以及“黔货出山”,贵州正“创造性”打造贵州省广告文化产业园,围绕广告设计及人才教育培训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以广告创意“集发”助力贵州文化形象提升,促进“山地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文化名片推广。

猜你喜欢

产业园区文化旅游
以产业园区提质促进长沙转型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园区产业的投融资规划测算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毕节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探讨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