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舞蹈《中国妈妈》的创作特征

2019-10-12莫子叶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
关键词:舞蹈动作创作

莫子叶

摘要:群舞《中国妈妈》是一部可圈可点的优秀当代舞作品。该作品以生活为源泉的创作精神、以情感为灵魂的创作旨要、以细节为修养的创作品质,为我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妈妈救助抚养了日本遗孤,并将其送回故乡的感人故事。

关键词:中国妈妈;创作特征

一、以生活为源泉的创作精神

生活是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舞蹈创作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最关键、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认真感受、体验生活,牢牢扎根于现实生活。

(一)动作语汇的生活化

舞蹈《中国妈妈》的动作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编导多提取生活中的动作作为素材,并对素材进行细致分析、理解,再加以提练、夸张、美化,从而形成了生活气息浓厚的舞蹈动作。生活性动作具有解释说明作用,它可以把台上台下圈入同一个经验范围,在作品传播中容易达到情感共鸣。该作品中多次运用了“唾弃”“指”“挥手”“耕种”等一系列生活化动作,这对于舞蹈情节的发展有着解释说明作用,便于观众理解作品。舞蹈第一部分,妈妈们愤怒的跺脚,快速有力的踢腿,真实再现了她们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舞蹈中女孩与母亲之间相互纠缠的动作也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或背或抱,动作一气呵成,充分表现出女孩对母亲深深的依赖与不舍;作品中还反复出现了类似于生活中“掰玉米”的动作,这有效传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二)舞台美术的简洁化

“舞台美术包括灯光、服饰、道具等,它是根据演出的统一要求,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渲染舞台氛围,塑造出作品所需的角色形象与环境背景。”舞台美术对于舞蹈的作用不容忽视。舞蹈《中国妈妈》没有华丽的服饰造型,没有炫目的舞台布景,连灯光也是十分简洁质朴,这使得该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更为贴切。饱受战争迫害的妈妈们,身着色泽暗沉、简单朴素的粗布衣,头盘发髻,抗日战争时期典型的东北农村妇女形象映入眼帘。小女孩开始身穿日本和服,其后利用视觉上的遮挡,迅速换装为中国女娃,鲜红的大棉袄与蓝色的传统和服形成鲜明对比,在昭示着女孩身份转变的同时,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灯光方面,该作品运用了黄色和蓝色两种主色调。作品第一部分描述“憎恨”时,整个舞台像一片漆黑的深渊,逐渐的舞台后方闪烁出黄色光束,演员们手指方向泛出血红色侧光,营造出枪林弹雨般的战争场面,让人站栗与愤怒;描述“养育”时,出现了明亮的黄色灯光,寓意着黄灿灿的玉米地上,一位日本小女孩正在中国妈妈们的细心呵护下快乐成长;描述“送别”时,舞台回到大片暗蓝色,像漆黑幽静的夜,充满了离愁别绪;尾声处,一束白色追光照射在遥遥相望的母亲身上,苍老而孤寂的身影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该作品的舞美设计极为简洁,在不喧宾夺主,突显舞蹈动作自身魅力的同时,又以生活为经验,巧妙增强了舞蹈情感的表达效果,烘托了舞台气氛。

(三)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中国妈妈》取材于刘国强撰写的一篇关于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文章,编导以客观现实生活为基础寻找创作动机,经过仔细分析、筛选、提炼素材,走进“母亲”这一角色的深处,从众多的“母亲”形象中,塑造出无私抚养日本遗孤的这一特殊“母亲”形象。该作品运用朴实生动的舞蹈语汇,深刻揭露了中国妈妈们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从开始妈妈们对日本遗孤的憎恨,到对其产生怜悯之心,最终接纳并抚养遗孤长大,很好地展现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深邃的内在情感,因此,塑造出了有着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母亲”形象。

二、以情感为灵魂的创作旨要

(一)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统一

人的情感可分为自然性情感与社会性情感两大类。自然性情感通常又称为人的初级情感。社会性情感则被称之为人的高级情感,它是根据社会上多数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舞蹈《中国妈妈》最成功之处,便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已绝非震撼二字能够形容。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艺术大家都在呕心沥血的歌颂着母爱,在这耀眼的光华下,掩映着无数感人至深的平凡故事。而《中国妈妈》所表达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母爱,而是超越了狭隘民族情感、博大且深厚的大爱,这绝非妈妈把捡到的孩子养活成人,并送回故乡那么简单,这当中所夹杂着的国仇家恨,要有怎样博大的胸襟才能够包容。这样的情感表达,已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自我宣泄,而是充分考虑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需求的统一,它弘扬了热爱祖国、扶正扬善、无私奉献的中华民族精神,带来了恒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二)抒情与叙事结合

过去,舞蹈界人们常说“舞蹈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但舞蹈作为一门抒情性艺术,其抒情与叙事的“长”与“拙”,只是相对而言,不应将它们绝对化对待。《中国妈妈》就是一个将抒情与叙事完美结合的舞蹈作品,它在抒发“大爱”之情的同时,叙述了中国妈妈收留并救助日本遗孤的感人故事。舞蹈第一部分,演员们运用捶胸顿足等极为激烈的动作,来控诉侵略者的罪行,表达出了对日本侵略者无比憎恨之情,同时又为其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舞蹈第二部分,日本女孩抱着头,无措地蹲在舞台中央,妈妈们围拢上前,有人愤怒地唾弃,有人心存不忍,经过艰难抉择和内心挣扎后,妈妈们最终接纳了日本女孩,作品的故事情节也在此时发生了转折;第三部分,描述了小女孩在中国妈妈们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的感人场面,为了养活小女孩,妈妈不顾数九寒天辛勤地劳作,女孩心疼地捧起妈妈粗糙的双手,贴心地帮着妈妈一起劳作,为我们展现了感人至深的母女情;第四部分,中国妈妈不舍地将小女孩送归故乡,将作品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该作品无处不在叙述着情节故事与矛盾冲突的发展,也无处不在抒发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三、以细节为修养的创作品质

对于舞蹈艺术来说,细节的处理往往影响着作品最终的成败,细节源于舞蹈家的态度,體现着舞蹈家的艺术修养。舞蹈《中国妈妈》是一个十分注重细节处理得作品,演员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紧紧围绕着作品的主题内容服务。

(一)手部诉说的故事

手部是人类身体的第二张嘴,它不仅能够劳动,还能传情达意。弗洛伊德就曾说过:“没有人可以隐藏机密,假如他的嘴不说话,他会用指尖说话。”可见,手部动作对于舞蹈作品的传情达意至关重要。作品《中国妈妈》以妈妈的“手”是作为表现情感的主要窗口,一系列有意味的手部语汇,生动演绎了中国妈妈的博大胸怀与人间真爱,彰显出特有的创作品质,传达着生命的意义在于爱的延续与付出。

作品中妈妈的形象反复出现了“指”的动作,演员们身体重心前压,手臂向前伸直,这一手势强烈表现出了气愤、仇恨和敌对之意。其后,妈妈的手从紧紧握拳到逐渐颤抖着张开五指,这样一个小小的暗示,拉开了该作品开端的帘幕。当中国妈妈用温暖的手,轻轻抚摸日本女孩脏乱的头发时,这只手传达出了深深的母爱之情。此外,作品中还出现了妈妈用双手来回搓着女孩冰冷双手的动作,这一动作是生活的刻板再现,双手在来回地摩擦中,唤起了内心情感的升华。作品最后,中国妈妈手捧和服,含泪送别日本女孩归国,当妈妈们再次做出“指”的动作时,是在为日本女孩指引家的方向。该作品细腻的手部语言,为我们诉说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脚部泄露的秘密

腿脚位于人体的下方,由于服饰的遮挡,其言说能力不如上肢那么清晰明显。但也正因如此,人们想用上肢进行隐藏时,下肢便会不自觉地吐露出来。舞蹈《中国妈妈》的腿部动作十分丰富,不同的腿部动作泄露出了人物不同的情感变化。如舞蹈中,母亲的形象始终保持着屈膝的姿势,这种以膝盖为中心的弯曲是虔诚、顺从、自卑、朴实的象征,符合了北方劳动妇女的形象;再如舞蹈一开始,编导运用了大量极为激烈、沉重的“跺”“踹”等腿部动作,尤其是演员坐在上,双手撑地,右腿向上伸直用力跺踏地面的动作,将人物愤怒的情绪推到了顶点;当作品的情节发展到妈妈们养育女孩时,编导则运用了较为轻盈的步伐,演员们大幅度的扭摆着胯部,表达出了欢快、轻松的情绪;当妈妈们劳作时,步伐则变得铿锵有力,形象的塑造出了在黑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朴实形象。该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各种的腿脚动作,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面部透露的信息

面部作为人体的微身体语言,是最原始的情感与情绪的非语言传播者,它有着不可替代的表情达意功能。舞蹈《中国妈妈》在面部表达情感这一方面做得十分到位。作品第一部分表现“憎恨”时,妈妈们怒目圆睁、咬牙切齿、表情严肃,憎恨与愤怒的情感一目了然;在“养育”部分中,妈妈们与小女孩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与作品第一部分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最后“送别”时,妈妈们的眼中饱含泪水,那痛苦、忧伤的表情,强烈表达出了对女孩的不舍与思念之情。编导正是通过人物细腻的面部表情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才能塑造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四、结语

舞蹈《中国妈妈》以生活为源泉,以情感打动人心,以细节突显真情实感,烘托出了崇高的主题。它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无论是动作语汇、题材内容,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必须从生活中提炼,要以情感人,且注重细节处理,使之具有更高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刘建.无声的言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贾安林.舞蹈批评导论及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姚倬云.中國妈妈的创作手法[J].大众文艺,2016(14):161-162.

猜你喜欢

舞蹈动作创作
Jazz
下一个动作
舞蹈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