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审美下的马克·罗斯科

2019-10-12张茜琳

艺术大观 2019年22期
关键词:马克

摘要:罗斯科虽然是美国主编的艺术家,但是他的绘画风格与东方审美有着很多神似的地方,甚至有的作品展现出东方艺术魅力,更触及人的灵魂深处,所以他的作品一直都深受其他艺术家及爱好者的喜爱。尽管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很多具有东方审美特点的艺术作品逐渐减少,但马克·罗斯科的艺术作品依然绽放着珍贵灵光,依然吸引很多人,所以本文就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东方审美下的马克·罗斯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马克·罗斯科,也希望能对东方艺术文化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东方审美;马克·罗斯科;艺术启示

一、马克·罗斯科绘画艺术理念中的东方气质

(一)罗斯科绘画中的精神空间

绘画其实质就是营造一个虚拟空间,罗斯科的绘画非常重视对周围环境的配合,做到了突破作品本身的境界,而这也正是他趋之若愚地想要的。不论是作品或者观赏者都非常难以对绘画空间,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

比如,在《辞海》中,把空间定义为根据透视原理,借助明暗等色彩的深浅以及冷暖配合,所表达出的远近交互、层次分明的物体关系,从而让人在平面的绘画上感受到立体深度的空间视觉感。绘画空间无法与自然空间相比,因为它是非物质的。这一空间其实是我们主观意识所创造出来的虚拟空间,是一种对视觉方式的重新认识,利用抽象的形态所建成的虚拟空间[1]。

比如我们在欣赏罗斯科的绘画作品时,就会明显感受到一种特有的氛围环绕,让人感觉好似进入了另一个专属于绘画的精神空间,他很好地处理了作品与观赏者间的关系。

(二)罗斯科绘画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最初天人合一是宋明理学完成的中国古典美学,这一学说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夏商但最终成形于春秋战国。天人合一是一种思维模式讲究的天地人三者浑然一体。当我们在进行美学思考或者创作美学的过程中,将天比作为自然界,在中国古代的思维中均是将人视作万物之灵,因此中国画主要突出立意,强调人这一点。这也正是罗斯科的艺术思维,他没有站在客观角度之外去寻找事物的规律,而是将人融入其中,从而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自然高深境界[2]。

在观赏罗斯科的绘画作品时,可以清楚感受到主体与客体并没有过多的差别,在表达物我两忘以及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作为主体并没有。只是观察客观现实,而是以亲身体验。角度,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罗斯科艺术精神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一)艺术的本真性

著名艺术家罗斯科曾在《艺术的真实》中提出观点:“他认为一切生命的个体形式都是生命原则的一种展示方式,简单说人、动物、花草等都是某种结构生物的展示,但对其理解需要科学合理,不能只以为是在突出表现某种特定原则,因为所有个体都有与生俱来的重要性,比如,当他们不再考虑生命原则的情形下与意识的缺失予以联系,就会让人感觉缺失了生命[3]。”所谓的山图画,其实就是对这种可塑性的连贯图景进行展示,因此在观赏以及解析某一艺术作品时,能够被识别的对象其实就是有机整体的不同成分而已。但是艺术家做到的事情,就是对这种可塑性。采用抽象的元素进行再次表现儿,而不是单单用传统思维下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创作。

(二)重塑现代艺术的精神空间

在艺术方面,东方与西方某些方面非常相似,而且能够做到相互融入相互借鉴。比如说中国的水墨画,尤其是抽象型的水墨画。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材于西方抽象派的表現理念,以此强化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偶然性以及无意识的自发表现性。

目前诸多艺术家都在关注。人性与精神事件的话题研究,同时这也对观赏者体悟绘画作品提出了一定要求,如果观赏者只是单纯地从杂志或者网络媒体接触作品,就很难体会到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空间以及内容,仅仅只是看到了作品的一张平面效果图,并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所带来的精神体验。

而罗斯科创建罗斯科室,就是期望借助空间的展示为每一位观赏者带来绝妙的精神体验,以此来实现超越时空,享受更高领域带来的冲击与感触。

比如我们在“罗斯科室”欣赏印象派画家——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72年)创作的《马尔港的洪水》,带给人的视觉以及精神感受都极其深刻。

这一作品一眼望去,能感受到祥和宁静的环境氛围,画面中的天空以及云彩相互交织,清净的水面波纹不断被微风吹拂荡漾着水波,其作品靠左方向的房屋这给人一种平静温馨的感触。随着目光看远处的船只以及森林,仿佛要逐渐将人拉入一个诗情画意的美妙幻想中。

三、结语

东方审美视觉下,罗斯科绘画语言能够传递出的情感及精神境界,这与中国水墨艺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契合点也非常多点。站在画面语言角度,罗斯科的超现实主义“意象”绘画作品,能够传递出社会背景及民族文化,抽象表现技法更是与中国水墨中是“积墨法”相似,都增加了艺术作品的“气韵”,由此可见罗斯科的艺术作品能够提升东方审美。

参考文献:

[1]李滢皎.东方审美下的马克·罗斯科[D].河南大学,2014.

[2]刘军.马克·罗斯科与禅[J].时代文学,2015(22):208.

[3]郝青松.马克·罗斯科:抵达了精神永恒之地[J].鸭绿江,2019(4):36-39.

作者简介:张茜琳,云南大学。

猜你喜欢

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误 会
“或”的两边
掌掴马克龙者遭逮捕
寻找出口
还可以走半步
王子与贫儿(上)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十个决策让你顺利当个失败的主管(下)
Part 1 没有最糟,只有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