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古茶林民居建筑的历史渊源与设计风格鉴赏
2019-10-12龚娅薇
龚娅薇
摘要:景迈古茶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林内的民居建筑独具风格、并具民族文化特色,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干栏式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有独特的风格设计。本文分析了景迈古茶林民居建筑的历史发展,并分别围绕傣族、布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鉴赏及其设计风格。
关键词:景迈古茶园林干栏式民居建筑;历史发展;风格鉴赏
一、景迈古茶林背景介绍
“景迈古茶林”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南省澜沧江流域北回归线附近,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山,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距普洱市237公里。辖15个自然村,其中9个村寨是布朗族和傣族传统民居,采用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形式。建筑形式与生活习俗均保存着浓厚地方特色和文化遗风。古茶林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地,山林、树木、河流、茶园等人文景观及自然环境与传统村落交相呼应和谐共存。丛林树木和古树茶林相依共生、民族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相辅相成。傣族、布朗族是景迈古茶林行政区域内的世居民族,傣族与布朗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已经成为景迈古茶林最为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
二、景迈古茶林民居建筑风格的历史渊源
干栏式房子是景迈山世居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这样的建筑可以适应南方潮湿的气候和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干栏式房子是用木、竹搭建成榫卯扣合的框架结构,底层架空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石墩、石雕为柱础,这是旧时统治阶级及富有人家为彰显地位和权利的象征,一般老百姓不用柱础直接竖于地面。框架穿斗式其上架设竹、木质楼板作为承托地板,成为悬空二层,木梯直通二层前廊,二层前廊入门前延伸掌台,顶架横梁屋面用竹、木挂瓦条挂瓦,所有梁架直接露明,四周立短柱加竹、木围板,房子的基本结构便完成。据全国考古发现夏商周时期干栏式建筑和居住习俗尚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流行和发展。文献所说的巢居,则被认为是干栏房子的最早前身。干栏式房子,中国古籍亦称作为干栏、高栏、阁栏、葛栏,现代日本语则称为高床,或认为考古学和民族志中所见的水上居址或栅栏居,均属干栏式房子。景迈古茶林民居建筑第一代草、竹、木结构民居,檐口低矮, 二层墙面基本被屋檐遮挡,不设窗户,内部空间主要围绕设置于屋中的火塘布置。80年代之前屋顶材料采用茅草,之后采用方形挂瓦。随着时代变迁、生活习惯变化,民居形态也随着改进。“二代”传统民居表现为二层空间加高,采用木质材料,顶用挂瓦。“三代”民居在二层墙上开窗并进一步提高整体空间以改善室内采光和提升一层的使用空间增加居住舒适度与适用感。随着对生活舒适度和适用度的追求,传统民居二层层高逐渐抬高,二层围板开设窗户,屋顶坡度趋缓,底层地面硬化。
三、景迈古茶林民居建筑特色设计风格鉴赏
(一)傣族干栏式民居传统设计
景迈山古茶林傣族村落的干栏式民居建筑类型属于瑞丽、版纳型,与瑞丽、版纳傣族干栏式民居不同是墙身垂直不外倾。建筑一层为干栏层,主要用于杂物储藏、安放脚堆、纺线织布、编织篾器和家畜饲养等,二层为火塘、卧室和展台。室内结构露明,屋顶形式为歇山顶。二层房子的入口设二层木楼梯中间搭建一平台,平台下一般是鸡舍,楼梯屋顶低于主屋并相连为披屋顶,即为披檐,当地人称为“偏厦”,使整个房屋正面成为重檐屋顶的形式。另外,傣族的干栏式民居中为了扩大房屋的空间,使屋面呈现多个凸屋面,前廊至掌台因为檐口高低不同,而使用双坡屋顶插入主屋面的形式。这种屋面交错组合,因功能而引起的建筑外观造型的变化,丰富了屋面形式,使外观灵活多变。屋内格局从没有分隔到后来居住环境的提高而有了卧室、客厅,均为火塘为中心点而分布。外墙面为垂直或向外倾斜的毛面平整木板,不油漆,基本没有装饰,前期也有的是竹篾墙。第一、第二代房屋不开窗,第三代才有窗。建筑材料以木、竹、挂瓦为主,木材以红毛树、栗树或杂木为主。
(二)傣族干栏式民居的现代设计
1.设计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传统干栏式民居基础上融入创新的理念,最终试图打造出功能齐全、经济实用、舒适惬意又能彰显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的傣族经济型干栏式民居。第三代民居设计既继承了传统民居风格,又将現代元素融入平面设计、结构布局、局部规划等方面,让整个干栏民居建筑趋向于结构合理、居住舒服且安全。
2.平面与立面设计
无论是平面还是立面的设计都本着顺应傣族生活风俗的原则,对传统的建筑形式有所保留,例如:平面保留了建筑最初的结构与格局,适度地调整局部,单独加设卫生间、厨房、卫浴,增加屋顶与空间结构。科学地布设建筑内部同样根据傣族风俗与生活习俗等来合理布局,让卧室、火塘与公共区域分隔开来,各个房间动静互不干扰。立面的设计则继承了同样传统形式,选择灵活的、轮廓鲜明的重檐歇山屋顶,而且让房屋的结构形态达到完美结合。
3.创新技术的应用
建筑结构主体选择木质构造,为了增强地基牢固度,选择混凝土结构,结合传统傣族民族所处的环境特征,继承了以往民居的大屋顶与坡檐,控制墙面被阳光直射,外墙面支撑深远的出檐,下设披屋面,抵御强烈的日光照射和雨水对木板的侵蚀。通过架空建筑层、木板墙可以开支摘窗或平开窗,木框窗、透明玻璃窗等来实现光照与自然风的充足供应。房屋选择旧房拆迁留下的木料、石料等,屋面瓦则选择一些色彩以传统建筑相协调的建材,例如:水泥瓦、缅瓦等。隔墙则选择高度耐火、防腐蚀隔墙,隔墙主要以双层木板墙内夹保温、隔音层的构造,提高居住舒适感,借助此隔墙来分隔建筑二楼,能增加建筑室内空间,而且安装了太阳能设备和现代化的卫浴。
(三)布朗族干栏式民居传统设计
傣族和布朗族传统民居结构相似,但细节上又有区别,最为显著的是傣族屋檐博风口以黄牛角作为装饰符号,而布朗族则饰以大叶茶“一芽两叶”的符号,另外,室内民俗也有不同,比如傣族建筑主房内会选择两棵柱子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其中男性神柱是家庭祭祀的场所。布朗先人建造了第一代房屋,即是用两棵树权枝橙顶起的棚,屋顶用树叶遮蔽,布朗族称这种住所为“亚戈给”,发展到如今,基于地形起伏、气候湿润等自然条件以及晒制、存储茶叶等生活需求,布朗族传统民居建筑发展为单檐歇山顶式屋面,坡度较陡。一代民居坡度约38-45度,二代、三代逐渐放缓至约30度、20度。山面露空便于采光和通风排烟,屋面平铺方形挂瓦直至檐口,戗脊铺筒瓦。干栏层层高1.9-2.3m,由数十根木柱形成柱网支撑上层重量,房屋3-5间不等,面阔8-10米,进深12-16米,面积150平方米左右,与楼相连的掌台和谷仓三部分组成,房屋平面格局均为“L”形,卧室与火塘之间用木板或者家具作隔墙为主人卧室外,其他的则通间相连,室内宽敞、整洁、舒适,“L”形延伸部分屋脊低于主体屋脊,而低屋脊为掌台的入口,掌台与二层地面低一个踏步,用木、竹等材料,木柱支撑展台,柱子直接落地或设柱础石,展台无围栏,后期有添加栏杆,地板为平铺木板或竹子。楼梯间平台与主房相连,它是主房的一间外厅,是用来供客人休息或闲聊的地方,往往沿着墙壁设固定的长椅,楼下则用于堆放杂物,安放脚碓,饲养家畜,纺线织布和编织竹器等,布局整齐有序。
(四)布朗族民居的现代设计理念、整体设计风格、创新技术的应用等均采取了等同傣族同样的创新技术。布朗族、傣族在景迈山长期定居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生活、生产的交流和融合,其民族建筑形式也比较接近,但建筑外形式、平面布局、建筑装饰等方面仍存在各自不同的特点。
四、总结
景迈古茶园传统民居建筑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以干栏式民居建筑为代表传统建筑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发展,然而,此类民居建筑的传统设计风格以及民族文化依然得到了有效地传承,但 在继承了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不仅使得干栏式建筑的空间结构得以优化,其使用功能得以发挥,也为现代居民创造了更为舒适、健康、环保的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