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民族文化的影像记录与传播

2019-10-12田蓉蓉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

摘要:影像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到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中。现面临着视听单一,趣味性不强,传播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研究者应寻找问题之症候,思考解决之途径。笔者认为人类学片在创作理念上要追求客观真实的记录;方法上要借鉴故事化叙事;表现上要体现视听艺术化。拓宽民族文化的影像記录与传播途径,帮助当代中国民族文化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当代民族文化;影像记录;传播手段;传承与交流

一、前言

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见早已变成现实,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或民族与民族之间频繁的交流而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影像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影像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与其他传播形式相比,电影是最直观和引人入胜的,最容易跨越文化和国界的壁垒”。因此,通过影像可以达到各民族跨文化的交流、融合或碰撞,实现影像的跨文化传播。

二、当代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

当下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本来就是在读图、看动画片中长大的,视觉冲击力、视觉快感成为他们对影像与生俱来的要求,也成为他们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和特点”。

当下的中国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在跨入后现代文化的进程中,并不落后于西方,国人在商品世界的引诱下追求着超前消费,功利化追求成了人们至上的目标,物质享受也就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但当下中国在物质总量上又无法和西方相比,因此中国当下的年轻人在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换来的却是精神的过度空虚。我国当代民族文化的影像记录与传播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只有自信的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三、影像记录民族文化的表现

纪录片中早已出现“民族志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1898年,英国学者哈登在对托雷斯海峡土著居民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就首次使用了卢米埃尔摄影机拍摄了一批影像资料;1922年罗伯特祎弗拉哈迪在加拿大拍摄了《北方的那努克》,该片被视为纪录片历史上的开山之作,也被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视为首部人类学片。

影视人类学作品也称为人类学片,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出现。当时学术界意识到仅从文字记录中很难完整而真实地解读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形象化的影视资料可作为补充,于是影像也就成了调查研究的一种方式。1988年,影视人类学这一术语出现在于晓刚的《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一文中,标志着影像记录民族文化进入新纪元。

四、当代民族文化的影像记录与传播价值

影像以视听语言为表现手段,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信息。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是当下最盛行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最适合充当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影像可以依托上述任意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影像记录、保存、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

(一)影像记录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档案馆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通过摄像机对民族文化进行同步、连续性的记录,以达到保存、传播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目的,影像艺术的时空性决定了影像记录具有历史价值。欧阳宏生指出,“凡影像记录都具有文献性,把现在的事实记录下来,就是明天的历史资料。”国外学者的《北方的那努克》就是爱斯基摩人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录。因此,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可以用影像建立起民族历史文化的档案馆。

(二)影像记录是民族文化收集和研究的样本

影像所记录的民族文化可以作为有关民族文化研究的样本,影像资料也被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者视为极佳的研究文本。研究人员在进行调查时,除了使用民族志文本、田野调查等方法外,每到一处都会用摄像机进行真实记录,纯粹的原始素材是真实的民族文化写照。此间,影像便成了研究的样本,且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研究。

(三)影像记录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大传播覆盖面;另一方面也要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求同存异,永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影像对民族文化的真实记录,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人们通过影像识别并自觉学习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了解和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当人们思考不同民族文化的时候,民族文化便处于一种交流状态,增强了本民族文化活力和生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像记录民族文化在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中是大势所趋,许多学者纷纷拿起摄像机,自修影视学,服务于民族文化研究。有理由相信,人类学片在民族文化的记录、保存、传播和传承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子丹,魏荣.人类学片:记录民族文化的影像档案[J].业务研究,2010(2):40-41.

[2]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田蓉蓉,长江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