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中的色彩学原理
2019-10-12史亚利
摘要:唐三彩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富有浪漫精神的唐朝时代,除了制作工艺繁杂之外,不仅拥有种类繁多造型设计,而且拥有丰富多变的釉彩。通过对唐三彩色彩的研究建立色彩设计的用色技巧和配色的原则,在以后创作中对有明显差别的色彩经过调整,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尤为重要。
关键词:唐三彩;色彩调和;对比
一、运用色彩调和的配色方式
从美学的角度来讲,调和就是“多样的统—”。调和绝不仅仅是指色彩的类似、统一,更不是单调的一致。在调和的概念中,对比也是一个重要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对比,就无所谓调和。所以,对比与调和被认为是构成色彩美感的两个基本要素。
在五彩斑斕的世界中,把各种颜色组织在一幅画面中达到一种和谐,就必须遵循统一,变化的原则,怎样才能确定色彩是统一的,色彩不仅满足视觉与心理两个方面的感受,而且色彩心理本身又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因素。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统一或协调这样的字眼来评价色彩"所谓统一就是偏重于满足视觉生理的需求,以恰当的色彩效果为依据,总结出色彩秩序与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协调色彩的要求:有变化但不过分刺激,统一但不能单调。
唐三彩在色彩运用中常常会用到黑色!白色!灰色!黑、白、灰色都是中性色, 具有稳定、谦和、与世无争等特点。用来调节与其他颜色之间的关系,达到色彩上的协调,因此称它们无彩色调和,唐三彩在用色方面是很重视色彩协调的,特别重视协调色彩的运用。(如右图调和色彩)此雕像是用同一种色彩橙色来统治整个圆雕,橙色是有红和黄调配而成,绿色可作为点缀,红色和绿色在色相环上是补色关系,然而缩小了绿色的面积,并且降低了绿色的纯度,使整个圆雕的色彩关系处在橙色占据大部分面积且纯度较高的位置,绿色面积很小且纯度又低,在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无彩色白色调和,总的来看,整个雕塑运用了非常协调的色彩关系。
唐三彩雕像的头部采用素烧,胎土颜色微微发红,表面光滑,接近人的皮肤颜色,这种偏红的色彩与身体上衣服的橙色,绿色都同属于近似调和,有益于统一。这样的色彩布局增加了它的色彩层次感。
统一协调的色彩也与唐三彩本身的造型有一定关系,造型接近写实时,色彩关系就比较协调统一:造型夸张!面目狰狞时,色彩的对比关系增强,色彩关系墓主人的身份也有一定的关系,往往武官墓主人比文官墓主人的色彩对比强烈。
二、运用色彩对比的配色方式
对比调和是以强调色彩变化而组合的和谐色彩关系。在色相、明度、纯度三种要素处于对比状态中,色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表现得非常强烈。
自然界没有对比就没有多彩的世界;无论哪种艺术没有对比就无法把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出来.色彩的对比有多种多样,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等。
唐三彩的色彩运用的主要是色相对比。色相对比是把不同的色彩放在同一视觉范围内,不考虑它们的明度和纯度。色相对比的强弱,决定于色相在色相环上的距离。 在唐三彩的配色中运用较多就是对比色彩,整个雕塑只用了红!绿!黄!白四种颜色。红和绿在色相环上是一对补色关系,另外还有蓝和橘黄!黄和紫这种强对比的配色方法在唐三彩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依靠色相的自然推进和明暗的协调变化以及纯度的逐渐减弱,使对比变得柔和,形成色彩和谐的效果。在施釉方面,匠人们巧妙地运用可浓可淡,可薄可厚、即可以同用,也可以分用,还可以点画圈染,自然随意、极为灵活,形成唐三彩深浅不一的色彩对比效果。
三、运用非调和对比的配色方式
在唐三彩镇墓神物的配色当中就有一种配色方法是不以调和为目的,我们称为非调和对比,然而整个雕塑大部分是用红和绿两种颜色,而且这两种颜色的面积相差无几,纯度很高,给人以生硬、不协调!的感觉。这种配色方式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特殊作用地时侯才运用。如我国地方戏中上红下绿的丑角服饰的配色。
非协调对比的运用能产生混乱!生硬!刺目!烦躁的不稳定效果这与镇墓神物的作用是不谋而合。这就是民间艺人在制作唐三彩镇墓神物时所要追求的效果。
唐三彩的绚丽色彩,不仅反映着唐朝工艺水平的提高,并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中色彩本身固有的鲜明力量,反映着光彩熠熠的时代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着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
作者简介:史亚利(1989.2-),女,汉族,籍贯河南偃师,硕士学位,专业为美术,北海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