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陶瓷器上鱼纹装饰的特征浅析

2019-10-12沈慧

艺术大观 2019年31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艺术特征

沈慧

摘要:明清时期我国陶瓷器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装饰艺术逐渐趋于完善,鱼纹装饰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不论是装饰特征还是装饰艺术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主题。因此在对明清时期陶瓷器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重点针对鱼纹装饰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深层次解读鱼纹装饰的发展情况,对明清时期陶瓷器的发展形成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明清时期;陶瓷器;鱼纹装饰;艺术特征

明清时期是我国陶瓷器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我国陶瓷器艺术的发展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鱼纹装饰艺术受到影响也表现出蓬勃发展倾向,呈现出集大成化的发展态势。在对明清时期陶瓷器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结合鱼纹装饰的发展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因素对鱼纹装饰发展的影响,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深层次解读,确保能形成对陶瓷器艺术创作方面鱼纹装饰特征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鱼纹装饰文化内涵呈现出世俗化特征

在明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下,鱼纹装饰成为深入百姓社会生活的重要装饰,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发展倾向。宋元以后,受到理学发展的影响,与生活存在紧密联系的鱼纹装饰纹样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社会政治理念、宗教文化和伦理思想等在鱼纹装饰纹样中能得到集中的彰显。由于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鱼”与“余”同音,因此鱼组建发展成为民间富足、富余的象征,鱼纹装饰也因此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等纹样开始受到重视,在鱼纹装饰中寄托了社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愿望。同时,在绘制鱼纹的过程中,设计者为了更好地表达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和美好寓意,也会将鱼纹与其他纹样融合在一起进行象征性的构建,在其中融入美好的住院,因此从这一点上看这一时期的鱼纹装饰内涵更加丰富,欣赏功能和文化意蕴更加明显,能展现出更为鲜明的文化艺术意蕴。在此情况下,明清时期陶瓷器中鱼纹装饰不在仅僅是装饰纹样,而是表现出特定的精神意蕴和文化主题,使鱼纹装饰更加受到受众的欢迎和喜爱。如清乾隆斗彩吉庆有余钵,就使用公正对称的鱼纹作为装饰纹样,将鱼纹装饰的民俗化发展倾向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清乾隆斗彩吉庆有余钵装饰纹样的设计方面,鱼纹用色大胆鲜艳、使用了夸张的造型,整体沟通采用了传统穿枝花断穿的方式,鱼与灵芝、璎珞等构成完整的画面,表现出吉庆有余的美好精神愿望。

二、鱼纹装饰彩绘技法逐渐发展成熟

到明清时期,我国彩绘瓷器得到重视,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彩绘瓷器的品种和样式大范围增加,五彩、斗彩、青花、珐琅彩以及釉里红成为彩绘瓷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彩绘瓷器制作的创新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陶瓷器发展方面鱼纹装饰受到彩绘瓷器发展的影响,在技法方面表现出转着性的发展状态,毛笔逐渐发展成为彩绘的主要工具,并成为重要的装饰技法。在这个时期,对鱼纹装饰的技法进行了适当的创新,突破了传统单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发展格局,传统手工艺人开始尝试同时在胎上和釉上进行彩绘,釉上与釉下结合的彩绘也开始出现,工艺繁复,成为重要的彩绘技法。在此过程中,鱼纹装饰技法方面主要采用渲染的技法,在彩绘方面使纹样深浅相间,形成了逼真的艺术效果。如清乾隆粉彩花篮鱼藻纹折沿盘,在盘壁部分就使用了红彩绘制出八条游鱼,并使用戏如发丝的墨线对水槽进行勾勒,在此基础上使用黄色、绿色等加以渲染,使鱼纹装饰的质感明显提升,形成了晕散的特殊装饰效果。粉彩瓷在制作方面对珐琅瓷的制作方法进行借鉴,在玻璃白中融入了砷作为乳融元素,能够产生粉化的设计艺术效果,适当的扩充色阶。同时在此基础上使用鱼纹进行装饰,能够在鱼纹装饰画面中产生类似于中国绘画中渲染效果的情况,整体纹样的艺术性和融合性更加明显。以明朝磁州窑白地黑褐彩双鱼纹碗中鱼纹的设计和应用为例进行分析,在彩绘方面,在陶瓷碗腹部位置上分别用黑彩和红褐彩对游鱼图案进行绘制,辅助装饰了水草等纹样,整个画面相对清新、活泼,用纯属和简练的步伐,在黑褐色和白色的鲜明对比中,使图案纹样的视觉冲击力明显的增强,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三、鱼纹装饰构图方式日臻完善

明清时期我国陶瓷器发展相对较为迅速,除了常见的物件外还对物件种类进行丰富,梅瓶、天球瓶等成为新颖的器物造型,这对装饰构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鱼纹装饰的构图方式受此影响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1]。以明万历年间的五彩鱼藻纹蒜头瓶为例进行分析,在鱼纹装饰构图方面设计者将花、叶、鱼、藻等主要的元素以分散分列的方式进行绘制,采用了散点布置图案的方法,形成了鱼纹和水纹浑然一体的状态,鱼纹装饰的艺术性明显提升。而在釉里红鱼藻纹缸纹样的设计方面,则通身采用了釉里红水波游鱼的画面进行展示,在游鱼的周围用荷叶和水草等进行装饰,形成了疏密有致的特色,能够将鱼纹与水纹融合在一起,增强鱼纹设计应的审美艺术效果。特别是陶瓷器中清代彩瓷大量采用开光图案装饰,能够产生引人注目的特殊装饰艺术效果,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也极大促进了鱼纹装饰艺术的发展。如清乾隆霁青描金粉彩游鱼转心瓶在鱼纹装饰的应用方面,就采用了四开光内有绘画鱼纹的方式,形式相对自由,封闭构图特征明显,给器物增添了高雅的特殊艺术效果,并且金彩与霁青有机融合在一起,纹样线条更加精巧,极大提升了陶瓷器的文化艺术价值。

四、鱼纹形态更加追求写实

明清时期陶瓷器鱼纹装饰的绘制方面对绘画技法进行吸收和借鉴,在全新的领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不论是青花陶瓷器还是五彩陶瓷器,在将绘画风格融入纹饰装饰方面后,陶瓷器装饰展现出全新的特色。从传统以团形式为主转变为对写实形态纹饰的强烈追求[2]。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明清时期的鱼纹形态在传承方面往往会追求绘画技法的应用,在形态表现方面更加丰富多样,写实特点也相对较为明显。明代的鱼纹形态,一般以洪武万历年间的纹样形式为典型的代表,整体上看对鱼体的勾勒相对较为简单,一般以剪影的形象出现,对局部进行夸张处理。在纹样方面往往会出现两个腹鳍犹如鸟儿张开翅膀、背鳍向直线一样形成特殊的状态,鱼的尾部则以圆球的形状呈现出来。清朝的陶瓷器中的鱼纹以顺直年间的为主要代表形式,此时陶瓷器上的鱼纹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纹样画风相对较为细腻,如工笔画一样将鱼纹上鱼的鳞片、鱼的受光面等表现出来。并且此时陶瓷器中鱼纹的绘画受到西方油画风格的影响,在装饰风格方面与其他各朝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具体纹样中对鱼鳞的描绘,采用褐色斑点状的绘制方法,鱼鳞大小相对较为清晰,并且排列相对较为整齐,在鱼纹的背鳍和腹鳍部分形态相对自然,以半透明的状态呈现出来,用笔能表现出工整的特点。也有部分绘画者在表现鱼纹背鳍的过程中使用了夸张的手法,鱼纹整体上相对匀称、丰满,对写实手法的应用成为鱼纹形态表现的主要特色之一,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五、鱼纹的组合样式程式化

在陶瓷器纹样绘制方面,随着吉祥意蕴在纹样绘制方面的应用愈加广泛,在纹样设计方面为了能更好地表现文化内涵,体现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在实际对纹样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将鱼纹与其他多种纹样进行组合应用,形成了鱼龙纹以及鱼蟹纹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对陶瓷器鱼纹装饰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在清华鲤鱼跃龙门盘上,主体装饰以腾飞的巨龙为主,辅助装饰方面融入了鲤鱼纹样,并借助波涛增强画面的动感[3]。古代传说中的黄河鲤鱼跃龙门就是将鲤鱼化龙的故事呈现出来,用以表达升官、中举等美好的精神文化意蕴,也能传达出奋发向上、逆流前进的思想,一般表现幸运的文化意蕴。在明清陶瓷器中,鱼纹也往往与生活中常见的鱼虾、螃蟹等一起进行绘制,表现特殊的文化内涵,鱼纹组合样式呈现出多样化和程式化发展的状态。如明正德五彩鱼藻纹盘,在整个纹样中间以黄色的游鱼呈现内容,在绘制方面通过鱼眼睛、鱼鳍将鱼悠闲从容的状态充分地展现出来,并且辅助使用绿色的水藻和蓝色的蝌蚪进行点缀和装饰,画面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更加明显,艺术意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表现。又如在青花鱼纹折沿盘中,采用一只螃蟹、一个炼狱、一个鲫鱼等进行组合的方式进行绘制,在空白处点缀水藻和原点,采用浓墨勾勒、淡墨渲染的手法,在富有层次的变化中极大提高了纹样的艺术性,整体陶瓷器的藝术价值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4]。而结合清界首窑彩陶鱼纹小口罐中鱼纹的应用为例进行分析,罐身采用剔刻的手法绘制了一条大鲤鱼,并且鲤鱼在荷花和莲叶中穿梭,另一面则绘制了六条小的鲤鱼,在莲池中嬉戏,将莲花纹和鱼纹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年年有余的文化意蕴。相较于唐宋以前对鱼纹进行单色刻画和模印,明清时期陶瓷器上对鱼纹的彩绘更加醒目、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力明显的增强,并且在对鱼纹的选择方面也往往将鲤鱼和鲢鱼作为题材,在画面上寄托了鲤鱼跃龙门的文化意蕴和美好愿望。

六、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陶瓷器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发展规划体系,对我国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陶瓷器鱼纹装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传统民族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进行深层次研究和解读。

参考文献:

[1]张宇航,左静.中国传统鱼纹在文化创意中的应用[J].湖南包装,2019,34(05):67-69+73.

[2]刘东.古陶瓷上的鱼纹装饰[J].东方收藏,2019(15):50-53.

[3]吴雅男.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

[4]刘洪宇.陶瓷鱼纹的传承和发展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艺术特征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