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及服务效能提升
2019-10-12吴哲
吴哲
摘要:本文围绕新时期背景下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及服务效能提升,以杭州市下城区“8+8”文化青年导师团对口结对基层、文化惠民服务新模式为个案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该馆在人才队伍建设、运营机制创新、惠民服务落地、精品力作打造等方面的四大有效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普遍存在的辅导师资不足、服务效能不佳、质量总体不高、群众原创力不足等四大问题,通过创作一批精品项目,培养一批基层骨干,打造一批星级团队,助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文化队伍服务效能;文化馆;文化青年导师团
一、“8+8”文化青年导师团基本概况及主要成效
杭州市下城区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及服务效能提升上进行科学探索与有效实践,在全市率先启动“文化种子”工程、成立了以青年党员为主力军、由8名专业骨干组成的文化青年导师团,以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丰富精神文化食粮、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落脚点,以“五大机制”“六个一”服务为着重点,以基层结对、精准服务为突破点,深入基层、结对街道、服务社区、惠及百姓,探索“8+8”(即8个文化工作者结对8个辖区街道)基层对口结对、文化惠民服务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全面架起上下联通的沟通桥梁。及时传达上级部门最新文化政策及赛事活动信息,提升了基层群众的知晓度和活动参与率,畅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及时梳理和反馈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为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对口指导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如针对基层团队阵地不足,开放区文化馆排练厅供辖区团队免费使用。
(二)大大提高基层团队的文艺水平。针对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开展各艺术门类专业培训、艺术指导、节目开发、团队培育、采风创作等,“面对面”“手把手”地将知识、技能等教授给群众,实现基层团队文化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已有数支基层文艺团队在省市比赛中夺得了好名次。
(三)充分整合辖区范围的文化资源。联合、整合、融合街道所辖的文化机构及社会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服务产品,打破“各自为阵”的局面,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如整合辖区单位浙江昆剧团举办“昆曲百讲 幽兰讲坛”;整合街道资源成立街道级社工艺术团、街道级诗社等。
(四)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满意度。“8+8”文化青年导师团下基层后主动倾听群众心声、根据群众需求制定和提供“个性定制”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服务后还开展了结对街道及服务群众的满意度评價反馈,这大大提升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下城区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基层文化辅导师资不足。基层文艺团队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及师资不稳定的问题,对基层团队也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地指导和辅导。据调查,基层师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采用社会外聘教师,产生的授课费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层团队的经济负担;二是由所在团队负责人兼任教学辅导老师,但此类师资在专业水平上会参差不齐。
(二)基层文化服务效能不佳。以往对街道的指导和辅导均为“临时性”辅导,常常停留在单次辅导且不够深入,没能落实“提前介入”“长期跟踪”“定期指导”“重点扶持”等,故对基层的文化服务没能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基层文化质量总体不高。基层团队负责人多无专业艺术学习经历、“半路出家”人数较多,故在团队教学和业务提升方面无法给予团队科学、系统的指导,“现学现教”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基层群众原创力不足。基层普遍存在重表演、轻创作的问题,各类文艺表演团队遍地开花,然而文艺创作组织、团队和人才则寥寥无几,导致基层文化原创力不足,原创精品力作十分欠缺。
三、下城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及服务效能提升主要对策
(一)组建不同艺术门类基层下派员,解决基层文化师资不足问题
1.整合人才,主动下派。成立“8+8”文化青年导师团,由区文化馆在编业务干部及有突出才艺的编外人员组成,点对点下派至基层一线、结对街道文化站。目前,导师团成员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涵盖了声乐、舞蹈、器乐、曲艺、合唱指挥、文艺创作、民间艺术、理论研究等门类,具备较强的群众文化工作能力、专业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
2.结对街道,全面覆盖。采取“一对一主动认领”的方式,主动结对了所辖的8个街道,为基层提供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推进了基层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对口指导、多元供给,实现街道“全覆盖”。同时,在区、街道、社区三级之间架起了上传下达、沟通联络的桥梁,也为了解民情、倾听民意、服务民众、创作精品提供了诸多便利。
3.党员先行,带头引领。下城区8人团的文化青年导师团队伍中,青年党员占6名,比例高达75%,充分发挥了青年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将下基层辅导、服务与“党员固定活动日”“党员志愿服务”“走亲连心三服务”等党建载体相结合,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创新五大持续长效运营机制,解决基层文化服务效能不佳问题
1.建立服务长效机制。(1)制定服务实施意见。制定《下城区文化青年导师团“8+8”基层对口结对文化惠民服务实施意见》,将其作为全年文化工作重要任务纳入议事日程。(2)建立服务标准规范。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每名导师团成员下基层服务时间为每周一个工作日”,保障了工作的常态化和延续性。同时,结合“1+N”公共文化服务区级标准体系中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规范》《公共文化群众需求征集与评价反馈机制》等政策来执行。(3)转变服务方式方法。采取“重点团队扶持”与“全民艺术普及”相结合,使得由原先的“一次性辅导”向“系统化辅导”转变。
2.建立需求反馈机制。(1)建立群众需求与反馈机制。积极向基层征集意见和建议,每次服务后均需由街道填写下基层服务反馈单,统计辅导受众人次、服务内容、满意度调查、意见与建议等。(2)建立每周例会机制。建立例会制度,每周五召开工作例会,总结基层服务工作成果及亟须解决的基层文化需求,将下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当作是发现基层文化问题、解决群众文化需求的有利渠道。
3.建立整合协调机制。通过文化青年导师团,以点带面,整合多方面文化资源,出台协调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共享。积极引入和调动区域外的文化发展力量,发挥坐落于下城的公共文化场馆和文化事业单位的资源共享作用,挖掘居住于下城的文化名人,做好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统筹文章,全面提高辖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能力。
4.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多维度综合性评价机制,规范考核标准,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8+8”文化青年导师团服务基层考核办法,每年对其进行服务次数、服务水平、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考核,并对街道文艺团队进行星级考评,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5.建立激励奖惩机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文化青年导师团工作动态及工作成效,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鲜活事例,为文化下基层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充分调动起文化工作者下基层的积极性、激发文化人才队伍内部活力,年末对能力强、业绩好、服务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文化工作者给予表彰,对于群众满意度低的文化工作者给予通报批评,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三)深化“六个一”惠民项目落地,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质量总体不高问题
1.引领一支精品团队。扎根一线扶持基层文艺团队,培养一批基层骨干,打造一批星级团队。挖掘培育特色文化项目、编排辅导原创文艺作品,创作一批精品项目。目前,下城区全区共有23支群众文化团队为五星级团队。文化青年导师团指导的文艺团队、为基层创编的文艺节目在省、市各大文艺比赛中屡获佳绩。
2.策划一期特色活动。做好“武林文化长廊”和“武林文化节”的结合文章,“节在廊中办,廊在节中建”。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积极开展“武林文化节”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八大“武林系”活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全力支持街道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武林K歌”国际音乐节,全域联动“歌唱祖国”等。
3.联系一个结对街道。导师团成员经常性下基层开展文化指导、辅导、培训、联络等工作,当好基层文化的“五员”(即“指导员”“辅导员”“创作员“宣傳员”“联络员”),做到“周周有培训、周周有辅导、周周有反馈、周周有总结”,常年开展优质化、规范化、均等化的基层文化服务。如在潮鸣街道打造了全杭州城区街道文化站首家百姓公益录音棚,免费为辖区百姓开放,并手把手地指导街道工作人员掌握录音技术为基层群众提供无偿服务。
4.创作一批文艺精品。下城区不断推出文艺创作主题讲座、专题文艺征文、节目展示展演等,以节目的创编、排演带动业余团队的组织建设和业余文艺骨干创编、表演水平的提高,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如文化青年导师团成员结对东新街道创作的排舞《喵惑》参加2018杭州市排舞大赛获表演金奖、优秀辅导奖及组织奖。
5.举办一期惠民讲座(培训)。以文化微课堂的形式开办“群众文化公益大讲堂”,每月推出不同艺术门类的公益性讲座;开展“传统文化大讲堂”社区巡讲活动,极大地丰富社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深受群众喜爱。
6.研究一项文化课题。深入挖掘“武林文化”内涵,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模式研究》《现代公共文化馆理论创新发展》等课题研究。组织群众参加2018杭州市全民艺术节杭州市第二十五届群文论文比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并获“优秀组织奖”。
(四)力推弘扬正能量的群众原创精品力作,解决基层群众原创力不足问题
1.用文艺精品传播社会正能量。下城区坚持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引领新风尚、赞美新时代、传播社会正能量。2019年,文化青年导师团主动结对辖区街道,开展以“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主题的文艺创作采风活动,创作出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孔胜东为题材的原创歌曲《小巷里的他》并开展群众教唱活动,杭州电视台一套《杭州新闻联播》《新闻60分》以及《杭州日报》《都市快报》《钱江晚报》《每日商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2.用文艺精品提升群众原创力。文化青年导师团成员每次下基层,都坚持做到脑、腿、手、眼、口“五勤”,提炼生活素材,寻找创作灵感。举办文艺创作讲座,辅导基层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下城特色和社会正能量、反映基层群众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一批优良文艺作品,指导基层创作出了讴歌警营正能量的原创情景说唱《“网红”来啦》、展现下城非遗的舞蹈《扇魂情韵》、有宣传垃圾分类的摇滚说唱《马大嫂说低碳》等。
四、结语
杭州市下城区通过“8+8”文化青年导师团,打造了精准化、定制化、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新模式,实现了从被动满足到主动供给,实现了从多元供给到多样提升,激发了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实现了基层团队文化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斌杜染.群众文化案例选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航,王全吉.浙江100个文化馆创新报告——浙江100个文化馆创新情况调查课题组[M].杭州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