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戏曲的演唱的“字”与“情”
2019-10-12赵亮
摘要:在戏曲演唱中唱腔要从剧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对每段戏和句、词等,做一番仔细的审察。然后分清宾主,找出梁柱,突出重点,这样唱来才有情有韵。行腔中要“准”中见“稳”。因为“调准便不黄,板准便不顶,字准无讹音,腔准便不凉。”总之,就是艺人所指出的“开腔要审,行腔要领。板调要准,不漂不浮,准中见稳”的演唱技术要求。能做到“审”“领”“准”“稳”,唱腔才动听感人。这就是“腔准于情”的道理。
关键词:中国戏曲;演唱;字;情
戏曲演唱要遵守“情”“字”“声”三者结合的原则。唱腔不能给字音捆死;字音也不能为唱腔所破坏。字是根本,腔是表现形式,腔圆为情准。唱腔旋律与字音的操纵,两者要融洽相辅,才能收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一、腔与字的主从依附关系
在演唱时,演员要从技巧上明确字在口中的部位和着力点,以及正确的掌握不同的口形和发音部位的变化,然后把字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中。为了达到“字清”的目的,在技巧运用上,尚有不同的要求。如“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带腔,腔托字,字正腔圆”的艺诀,就着重讲出了在行腔过程中,腔与字的主从、依附关系。原则是以字行腔,字重腔轻,唱字不唱腔。
“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皆是说的腔生于字,因字就腔的原则要求。如果字轻腔重,字为音所包,听来便有声无字,腔不达意;字柔腔刚,则不能控制抑扬顿挫,听来近乎吼喊,腔直无情。因而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这样轻重相间,刚柔相濟,才合行腔规律。如同梅花体格,老嫩刚柔,错综有致,方能曲尽其妙。
因此,强调指出了腔随字走的演唱原则。演唱中应把字唱真、唱正、唱准。这就是“腔生于字”的道理。
在艺术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或音韵、或因抒发感情、或因突出重点,或者是除了京音京韵之外,也以湖广韵为基础等原因。字与腔有时是有矛盾的,有时字唱正了,腔不一定圆,有时腔圆了,可又不一定音正,它只能是一个标准,一种要求。说开口必开 齿叩齐必来 撮字音在颚唇啊合必谐“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是说读字口法的艺诀,称四呼诀。
“四呼”是我国音韵学所用的名词。用这四个名词来表示读字发音时.只有懂了“四呼”,把握口腔形态,字音才准正。“四呼”与“辙口”(“十三辙”归韵),在戏曲唱、念中是相互为用的。掌握了这两种工具之后,在唱时不管腔调怎么转折,时间如何延长,都不会发生“字韵不正”的毛病。因此,无论读书、识字、说话、歌唱非懂得“四呼”不可 ,尤其于戏曲的唱、念咬字的作用更大。
二、气息运用中的收与放
所谓“收”“放”,是指演唱中气的使用、控制。放腔时,把气运足,用力把腔放的宽、放的远;收腔时,要提腔运气,断腔不断气。收腔必须求圆,曲终时仍还本调。
高音气要足 低音气收敛 高放低收 尖浊不显,这说的是演员演唱中对气息的控制。所谓“高腔轻过”即指凡唱高腔,应由丹田提气,将字音由低带高,以调管字,依腔贴调,则可清晰明亮。切忌有声无音,近乎吼喊。
所谓“低腔重煞”即说唱低腔要“宜重、宜缓、宜沉、宜顿”。声音的自然规律是音高则尖细,音低则沉浊,任何物体发出的声音皆如是。要改变此规律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对气息的适当控制与科学运用,来操纵声音的薄弱强高,使之高低衔接自然、协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要想达到“腔高不薄,腔低不弱”的目的,就须按艺人说的,唱高音气要放足,唱低音气须收敛。越是高音,越要将气放足,这样音虽高而不显尖窄;音越低,越要尽力将气收敛,加以控制,使腔不致低弱无声,这样音虽低而不生浊。高放低收两下一凑合,高尖低浊的弊病就不显了。
三、劲与韵的运用
戏曲演唱的吐字发音是互相依存的。汉语中每一个字的语音结构,是由两个主要部分——发音元素——声母和韵母所组成。这在传统戏曲中,称之为“字头、字腹、字尾”。当字音随着口形送出时,往往有经验的演员并不是直出直人的吐字发音,而是将发音元素分散,分清字的头、腹、尾,而后将字缓缓送出。
这种分散字音元素的方法,由于各自的元素结构不同,而在演唱时就应有所区分。有的用旋转的跳动力量;有的用装饰音的带音力量;有的用推动性的强音;有的用渐强弱收……总之,中国戏曲的吐字方法甚多,技术性很强,实为演唱之一技。
“劲”的运用,与吐字发音、感情的表达、气的运用有直接关系。它是随着发音吐字的技术要求而灵活运用的。唱腔劲头的恰当掌握,对唱腔的巧、拙关系极大,也为演唱一技。
“味”即韵,有声必定有音,有音必定有韵。演员的音韵不好,听众就会说:“唱的不够味。”唱得好的演员总是韵味十足的。每个字的尾音就是韵,字音归了韵,读起来便能准确,词句合了韵,便易歌唱。
总之,京剧艺术讲究“唱念做打”,把唱功摆在第一位,足见其重要性。字正腔圆,悦耳动听,除了天赋的嗓音条件外,这就涉及“字儿、味儿、劲儿、气儿”。演唱只有把字、气、劲、味四技术练好用好,才能产生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吉典.谈京剧的唱腔创作(上)[J].中国京剧1992(4):8-9.
[2]刘吉典.谈京剧的唱腔创作(下)[J].中国京剧1992(6):16-17.
作者简介:赵亮,黑龙江省京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