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展示艺术中情景化演绎手段的前景思考
2019-10-12王粟
摘要:展览之所以能取得有效的信息传达结果,是因为它能使观众完全集中在主题上。现代展示艺术是充满挑战的,创造性的,复杂的和终极协作的。现代展示艺术的核心内容是要通过情景化演绎将展览的主题与其他所有看似没有直观联系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之能够围绕要传达的展示信息与观众形成沟通,并简化沟通的过程,以产生重要的协同作用,并增加展览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景化;展示环境;演绎;信息交换;沟通;氛围
一、现代展示艺术的现状与发展
现代展示艺术的发展重点更多的是对新文化、新科技、新知识的推广与交流,也是“情景化演绎”的现代展示与传统展示本质上的区别。展示活动针对地受众群体越来越多的是非专业性参观者,所以展示活动的设计者们希望透过更多元的展示手法和展示形式,使参观者能够获得除信息以外更多东西,比如参观过程中身心的愉悦,新鲜的感官体验。展示设计的策划重点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仍将是围绕如何高效地传播信息,使受众群体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同时调动参观者的情绪,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与反馈,参观者也自然会对如此“生动”的展示而印象深刻。所以笔者认为,“情景化演绎”的展示形式对未来展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情景化演绎的特有属性
情景化演绎的展示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展示艺术最好的叙事是如何构建、访问和体验的。
情景化演绎有时会借用文学作品的叙事手法来阐明虚构艺术领域。对情景化演绎手段的使用,不仅限于电视剧、电影和游戏的制作,笔者坚信,情景化演绎是现代展示艺术中最有效的“叙事”方式:它可以讲述关于展品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也可以引发参观者对自我身份的新的思考。情景化演绎的展示手段,让展品“描述自身”,引发参观者更多的联想与反思。
不要再把艺术品作为物品来看待,要将它们看作体验的触发器[1]。
把创作过程神秘化——这是业余选手用来增加情趣的游戏[2]。部分展示活动的主办方和设计者为了能够给展览宣传制造更多的噱头,将能够产生沉浸式体验的多媒体数字技术视为展览领域的货币来源,大量应用于展示活动中。在现今媒体环境中理解展示艺术就意味着我们要满足很多需求。在3D技术,可穿戴技术,沉浸式体验,非线性叙事崛起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其中亲身体验一个文本或者文物被重新改造了,并且这些媒体威胁到我们依赖和消费“所有”的能力——所有展览,所有藏品,所有叙事[3]。
就算在这个信息化暴虐的时代,多媒体技术也不应该被视作具有最高优先级的技术,它只是辅助情景化演绎的展示手段之一,我们也应该感兴趣媒体的其他维度,如社会的、环境的和文化的。设计者应当正确地看待数字媒体手段的介入,不能为了标榜科技、现代就“滥用”多媒体技术,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去制造展示效果。我们必须依赖平时的训练有素,我们相信工作过程,我们相信创造力来自对错误的利用和调整,我们相信方法论的必然力量[2]。在广泛讨论技术的力量与潜力之前,应优先考虑展览“接受者”“消费者”的需求,始终秉持着对受众、对作品负责任的态度才有可能做出好的设计作品。
情景化演绎的展示手段为展览内容的深刻、分层、切片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参考依据。鼓励对现代艺术和创作的现成概念进行不断的质疑,挑战,颠覆,解构和重建非常重要,甚至是根本的[4]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兼制造者,展览始终在“解读”观众,观众也始终在解读展览。通过情景化演繹手段,展示的“可读性”将继续被重新构思,展示的参与性也将继续被重新定义。
观众是否“获取了信息”,不管是显示在屏幕上,写在墙上,还是用数字方式传达进耳朵里?他们理解了哪些信息?通过什么方式?情景化演绎给展示艺术的创造能力带来了什么全新内涵,又拿走了什么?还有什么是有用和有趣的?设计者还能怎么做,应当怎么做?作为展示艺术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慎重地思考情景化演绎的表现手法在未来展示艺术中的应用,以及情景化演绎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建筑”的一丝“诗意”。我们将始终带着这些思考,不断地摸索前行,寻求展示与人之间的“终极平衡”。
参考文献:
[1]朱莉·德克尔.宾至如归:博物馆如何吸引观众[M].王欣,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2]邱志杰.总体艺术论[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
[3]简·基德.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M].胡芳,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4]侯瀚如,奥布里斯特.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M].顾灵,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粟(1988-),男,山东省乳山市人,硕士研究生,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程总公司,研究方向为现代展示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