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导演视角看微电影画面处理

2019-10-12蒋超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
关键词:画面蒙太奇冲突

蒋超

摘要: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做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专门就网络文艺问题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本文重点探讨了以微电影为代表的网络文艺画面处理的一般规律,从剧本创作到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详细阐述了作为网络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微电影导演的关注要点和处理方式。本文对微电影创作的实际操作过程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蒙太奇;画面;冲突;重场戏

近看来,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正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手机终端,气势如虹的涌向大众,已经和传统的电影进行分庭抗礼,一些传统电影也开始关注网络平台。微电影是电影艺术的一种,它具有片长短、成本低、网络传播容易等特点,但是完整的叙事结构仍然是必不可少,微电影遵循的仍然是电影艺术的一般规律。微电影作为视听的艺术,画面与声音两个元素可以说缺一不可,如我国传统易文化中的阴和阳,相互促进又相互补充,由于网络媒体的终端设备和观影条件的局限性,画面元素的作用就更加突显。本文仅试图从画面的元素来探讨作为导演应关注的问题,我将依据微电影创作的时间进程,分为剧本本创作阶段、素材拍摄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来展开。

一、剧本创作阶段的画面构思

这是影视作品由“无”到“有”的阶段,也就是“道生一”的阶段。一般来说要拍一个什么样影片的想法有了,下一步是需要一个策划案,再到根据策划案写剧本。

(一)蒙太奇

蒙太奇作为电影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指导我们从编剧到拍摄然后到剪辑的一个最高的法则,让我们先看一下蒙太奇的概念及要旨。

苏联的C-爱森斯坦在《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一书中对蒙太奇的描述为:“正是这一原理(中国人的阴阳原理)决定着风景各元素的结合与分解的内在规律特点。例如:明与暗、虚与实、柔与则、动与止、躁与静、浊与清等。蒙太奇对位法这一形式… …因分析的方法而被肢解的宇宙重建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了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我们感知面前展示出被综合感知的世界的完整图像。但对电影而言(特别是对无声电影),实现多声部和对位法结构的手段便是蒙太奇。”

关于蒙太奇理论的应用,1925年,爱森斯坦第一次运用蒙太奇手法导演了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这部电影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惊人的独特性,轰动世界影坛,并开创了世界电影的新纪元。《战舰波将金号》的著名片段敖德萨阶梯,利用对峙双方的行进方向:上下(表示强弱)、左右(表示逃跑还是对抗)、特写的运用(被同情被认同的人物用了特写),都是蒙太奇理论精彩的教科书级别的案例。

(二)导演眼里的文本关注点

一般来说到导演手里的文本应该是比较成熟的剧本,但是有时也只是一个策划案,需要导演和编剧一起来量体裁衣,构思剧本。以下以本人参与剧本创作的微电影《露天电影》为例来探讨。

首先应该确定影片的类型,是纪实、悬疑、亲情、战争等等。本片是以一个40年工龄的老露天电影放映员为原型,展现农村放映行业40年来的变化,歌颂放映员们的敬业精神为主题。我们开始就定下这虽然是一个行业宣传影片,但是人物要突出,定性为人物传记类的影片,但是采取综合多人故事到一个人身上的“虚构”方式,增加影片的观赏性,定下了影片的类型,就为下一步的工作立下了方向。

故事性和冲突就成为我们第二个要考虑的重点,我以为,无论这个先进人物从事什么行业,他归根结底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个男人,也是个父亲,那么父亲的角色就成为所有故事和冲突的着力点。我们在故事安排了一个儿子的角色,相伴他40年的放映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电影是农村主要娱乐的手段,放映员也就是吃香的职业,父亲经常带着儿子在各村放电影,儿子感受到的是骄傲和对父亲的崇拜;90年代,录像厅等娱乐方式的兴起,露天电影日渐衰落,儿子也已进入青春期,开始恋爱,父亲因为热爱本职工作,不愿出去打工,无力满足儿子物质上的需求,父子矛盾爆发,儿子离家打工;多年后父亲年迈,打工的儿子获得了成功,自己也成为了父亲,終于回到家乡,父子和解,儿子理解了父亲的终身追求,决定回乡继承父亲的事业。这么一个安排,故事的起承转合和冲突点都顺理成章了。

其次要关注的是人物的成长,特别是主要人物的成长。在影片中,我们为父子关系的发展铺设了很多的细节,让两个人物随细节的展开形象逐渐丰满,父子关系也在细节中跌宕起伏,时而和谐,时而分裂,最终达到精神层面的和解。比如儿子童年时,在去放映的路上,父子一起大声地对白电影里的台词,表现儿子对父亲的崇拜;到儿子长大了给放电影的父亲送饭,开始嘲讽影片过时没人观看,父亲的形象开始衰落;再到儿子推倒爸爸的放映车,责怪爸爸没钱让他娶亲,父亲的地位崩塌;最后儿子为满足年迈父亲的心愿,陪父亲看一起露天电影,并关心父亲终生的追求,父亲说出那句:“我放电影就是为了把乡亲们聚到一起,我觉得温暖”,父子心灵上的和解。

二、文本画面化

这个阶段就是拍摄分镜脚本的创作,也就是传统文化所谓“一生二”的过程,太极生两仪,就是把文学的文字变成有可能执行的音画表述,包括画面、声音、实现技法等。

(一)从观众的需求角度创作画面

从观众欣赏的角度来考虑画面将有助于影片的观察性的提高,我的经验是分场景的处理要尽可能的丰富,多考虑日与夜、内与外、睛与雨、冬与夏等,增加了时间的长度,空间的广度,也就增加了内容的厚度。

如微电影《风从大湾来》讲的是一个贫困村的一户村民,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脱贫的故事。我们把时间通过闪回和剧中台词提示等手段拉长到20多年,场景从家庭到村外、到省城、到从电视看到的外边的世界,扩展了空间。这样一部20分钟的微电影看下来,画面形态在不断地转换,场景和时光也在不停地变换,观众的视听体验感比较丰富。

(二)重场戏

情节重大进展的、人物关系重大改变或进展的戏,比如男女主人公第一次拉手、接吻等,人物成长的重要转折点的,特殊的大场面及演员较多、配合难度较大的,如下雨、爆炸等都应也列入重场戏。重场戏就要重点来展现,画面上更要推陈出新,求变求美,要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在《露天电影》和《风从大湾来》中,我对两个重场戏都采用了雨天的场景处理,个人感觉助推了影片的情节,渲染了人物的形象和人物间的情感。在《露天电影》中,父子雨中出行,父亲抱儿子水过河,与另一场父亲放电影遇雨,儿子大雨中送伞对应,表现了父子情深、相依为命的关系。《风从大湾》来中安排了一场雨夜,驻村女干部带领党员雨中抢险的一场戏表现了女干部坚强的形象,同时平行的一场戏,男主人公在雨夜中被告之身患重病,人生跌入谷底,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和状态都在之场雨戏中确定了下来,后续情节的展开就可信和容易了。

三、拍摄阶段的画面营造和采集

如果说好剧本是一剧之本,那么好的分镜脚本,就像一个大楼的施工图,可以指导剧组各部门,优质高效的完成拍摄工作。这里不排除许多优秀导演不用拍摄分镜照样能拍出很棒的戏,那样的天才必定少数。

(一)把每场戏拍好

现场一般来说都是减分的过程,集中精力拍好每一个镜头,以力求少减分,导演在画面技术上要特别注意景别、运动、光线、景深、透视、升降格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拍摄完分镜脚本中所有拟定画面外,再根据自己或者其他演职人员的灵感,获取一些新鲜的想法,把它拍到素材里,现场一定不要排斥冒出来的点子,它极有可能后来成为影片非常耀眼的亮点。

(二)关注演员的细节

演员毕竟是一部影片的灵魂,他们的服装、造型、状态,都直接决定着每场戏的走向。在每场戏中要注意区分,尽量思考这些细节是否与戏内心境等相符合,然后用最恰当的画面表现出来。每场戏的影调、镜头焦距的长短、景别的远近、节奏的快慢,是影响后期的关键因素,在拍摄的时候就要设计好。

四、后期阶段的画面处理

微电影的后期处理流程和电影其实也比较相似,要使用一系列的软件来完成后期工作,如剪辑软件、特效软件、调色软件、声音处理软件等等,合理的安排后期流程,既能保障后期的制作质量,也能通过合理的流程节约成本,规避风险。以下简要叙述我在后期中的关注点,因为本人不擅长后期软件,不科学之处在所难免,权当抛砖引玉。

(一)后期工作流程设计的科学性

现在剪輯全部是非线剪辑,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一定要确保每步保存、做到随时可修改、可撤销、可找回,这样才能保证导演创作的自由性和各种可能性的尝试。另外素材管理也要科学,要确保前期拍摄的素材全部能找到,而且容易找到、不遗漏、不重复,这样当时也许是不成功的拍摄镜头,到后期就有可能变废为宝,为影片增光添彩。

(二)剪辑

在粗剪阶段首先把故事讲清楚,不用刻意关注时长及场与场之间的关系,每场戏都要剪透、剪好、剪明白。然后检视本场全部拍摄素材,尽量不要遗漏好的素材。有条件的情况下粗剪辑版本请剧组相关人员看、甚至请无关人员看,多听听不同意见,将好的意见采纳。然后根据调整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主要调整场景间的顺序,决定哪些戏可删除、哪些戏要加强,最后定时长、定顺序,形成剪辑定版,再经过特效、包装,相信能够一部合格的,或者至少导演自己满意的作品。

以上是本人实际工作中一点浅见,也是对自己导演心得的总结,希望能和同行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画面蒙太奇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错位蒙太奇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蒙太奇:小学古诗教学“入境”策略探微
电视画面的剪接艺术分析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专题报道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电视新闻是否需要“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