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依语方位词“上”的认知研究

2019-10-12王慧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方位词认知隐喻

王慧

摘要:“上”在布依语中除了表具体空间方位外,还具有表抽象概念的功能。布依语词汇“上”具有隐喻功能,我们将其分为具体空间意义、时间意义、抽象空间意义及社会心理意义。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各个意义之间的转变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布依语;方位词;上;隐喻;认知

方位词是名词中的一小类,表方向或位置,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而单纯方位词又分绝对方位词和相对方位词。周国炎、王伟(2016)根据布依语词的意义、词与词的结合的特点以及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将其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十一类,而方位词则是名词词类下的一小类。布依语方位词是词类系统中比较重要也很特殊的一类,使用频率较高,其语法特点和语义功能比较复杂,但也自成系统。

一、“上”的原型义

根据汉语“上”最初的字形,我们可以认为“相对于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位置在高处”,这是它的初始意。以“上”为例,它的古文字字形可以看作是由一条水平线和用来指明是水平线上方的一点或者较短的横线所构成的,将这个意义放在空间系统中理解,即观察者主观认为目的物(水平线上方的一点或较短的横线)在参照物(水平线)的上方位置,通常这二者之间存在一段垂直距离;“位置在高处”是“上”语义演变系统中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是其他语义发生发展的本源。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在一个范畴中,原型范畴是中心范畴,其他的范畴成员在特征上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原型范畴的特征。也就是说,与“上”有关的语义关系都是基于“上”的最初意义演变来的。表示位置“高”是这个范畴中的原型范畴。

在布依语中,“上”()有多种意义,主要有:表方位“上面”,和由原型范畴“上面”引申出来的抽象空间意义及社会心理意义等。如:(碗在桌子上),这是布依语中“上”的原型义。在布依语中,除了在具体空间意义上形成对比外,“上”与“下”在抽象空间意义及社会心理意义亦形成对比。“上”在布依语中具有褒义色彩,可以表达具体和抽象的空间方位,在表达物理性的空间位置时,其意义具有模糊性。同时,还有“社会地位”“辈分”以及某一特殊机构等引申义。据文献记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上”由原型范畴义发展出的具体空间义至迟在魏晋时期已经全部出现了,有以下几种:

两物紧挨,凸显表面。在现实中,存在着构成上下关系的紧挨着的两个物体,“上”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凸显下方物体的表面,先秦时期的“上”有这样的用法,例如:

例一:风行水上。(《易·涣》)

例二: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这种凸显物体表面的“上”根据其凸显角度的不同有各自的区别,在先秦时期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一种接触或者支撑关系。此时汉语的“上”所表示的语义是目的物和参照物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如“桌上有本书”,桌子和书是在空间中是离散的;不存在附着关系。当目的物和参照物在空间中是连续的,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时,表示的是附着关系,到了魏晋时期,“上”可以表示附着,例如:

例三:往取,乃一老雄孤,脚上带绛绞香囊。(东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九)

例四:头带一角,长八尺,奇长三尺,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五)附着义仍然是具体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但它的出现使得可以充当参照物的名词更加丰富,在句法上,“上”与前面的名词结合得更为紧密。由于缺乏文献考证,布依语“上”是在何时从表方位的原型范畴义引申为更抽象概念的,我们无从探源。但从现有的语料来看,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痕迹。布依语“上”的附着义如:(字在纸上),表示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比较紧密,一事物附着在另一事物上。

二、对布依语“上”的认知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性是词项意义的常态,属于同一词汇的不同意义,在其词义家族中,均有不同的地位,有的意义是具体的基本义,有的则是通过本义引申,得出不同的更加抽象的意义。

语义与隐喻认知有着密切联系。方位词的引申义和隐喻义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因而社会等级和阶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长辈与晚辈之间存在着尊卑和长幼等关系。在布依语中,经常用“上”“下”来表示社会关系,一般使用“上”来代表“统治者”“领导者”和“尊者、长者”;相应地,“被统治者”“被领导者”和“卑者、幼者”则用“下”来表示。所以“上”在布依语中引申出社会地位这一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图式是在日常行动和思维中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动态的空间结构类型(Johnsom,1987;Lakoff1987)。其中方位词“上”体现的是“方位”图式。布依族存在社会等级之分,所以“上”在布依语中,具有社会心理的隐喻义。“上”通过隐喻,延伸出尊者和长者这一抽象意义,所以在布依语里,常常会有类似的表达:

例五:(上级来视察)。

例六:(他爬上来了)。

例五通过表方位的原型义“上面”延伸出“上级”这一意义。用“上面”来代表上级,表示权利的等级。例六用“上面”来表示职位晋升,表示这个人升职了。在布依语中,我们还能找到许多类似的例子,如:(来坐在上方),这句话常在宴会或者饭局时请长辈或者客人就坐上位,用“上”来表示最令人尊重和最德高望重的位置,表示对长辈或对客人尊重的心理。“前” “后”方位词构成的词组,所表示的概念均与社会地位高低相关: “前”通常喻指社会地位较高; “后”通常喻指社会地位较低。这与社会礼仪是想吻合的,在各大会场或者演播厅,前排通常是留给位高权重之人,比后排的社会等级地位高,布依语的“上”也有此类功能,“上”和“下”在布依语中有对比关系,“上”通常喻指社会地位较高,“下”通常喻指社会地位较低。所以招待客人或者贵宾时,皆用上座来凸显人的社会地位。

布依语的“上”还具有方位隐喻特征。方位隐喻,即把某种空间关系或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之中,从而把握非空间事物或概念的性质的方法。在布依语里,方位词“上”不再单纯表示空间方位意义,而是其空间域向抽象域投射,其意义虚化产生了各种隐喻意义。如:

例七:(上半月事情很多);

例八:(今年上半年我没挣到钱)。

在布依语中,方位词“上”与表示时间的词连用,喻指时间,此时的时间表达的是一定的时段,时段是有界的,有开始,有结尾,在人们的认知里形成了一个有界的区域。例七、八用“”与表时间的名词连用,表示一个时间区域,在对话语境中,人们自然会对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时间段形成认知,时间与方位词连用,将空间概念映射到无形的时间上,这个现象就是时间的空间隐喻性质。

三、结论

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我们分析了方位词“上”的原义和引申义。布依语“上”由“方位”概念投射到相关的抽象概念域中,表时间、范围、乃至抽象概念等隐喻义。布依语词汇“上”具有隐喻功能,在具体空间意义、时间意义、抽象空间意义及社会心理上具有延伸义。“上”作为最基本的表空间义的方位词,随着语言的发展,其语义逐渐由空间域投射到其他概念域中。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0.

[2]罗玮.“上”、“下”语义演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3]莫廷婷.布依语方位词“上、下”“里、外”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J].白色学院学报,2017(3):2.

[4]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4(4):69-75.

[5]高松.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學院学报,2008,27(12):108-109.

猜你喜欢

方位词认知隐喻
爱的隐喻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
动物们的聚会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汉语方位词研究